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赤壁赋》的原文及译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赤壁赋》原文
作者:***
朝代:宋代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乔任梁经纪人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中国有名的旅游胜地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赵英俊袁姗姗
跨行转账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
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指天明了)。
苏轼《眉山远景楼记》原文及译文
五一三倍工资是哪几天原文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注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2017陕西高考
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注耦:二人并肩而耕。
译文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宗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府而惧怕犯法;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
当初朝廷是以词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的学者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以西汉时的文章为典范。那时候,别郡的士子都认为他们的做法泥古不化。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捧着经书带着笔墨,所写的公牍文字,都很有古文遗风。而大家族和显贵之人,是以文章来推重门第,比较优劣,都有一定的品评,当地人称之为江乡。不是这些宗族中的人,尽管地位很高并且富有,人们也不会与他们结为婚姻。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为他们画像敬奉。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商贾小民,经常诸备一些好东西单独收藏起来,以满足官吏的求取。家家都藏有国家律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
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的方法指挥众,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帐,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中旬,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把鼓、漏收回,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欢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因此那里的民众都很有聪明才智,他们安本分努力劳作,容易管量却难以制服。州守县令刚一来到,人们往往要观察他的言论和行为,从各方面了解他的为人。对那些清明而有才能的人,就不再用其他的事来试探他,百姓也就日日平安无事。如果州守县令不以王道治民,人们就会同他讲理甚至搬出法令条文讥笑驳斥他,所以不了解此地风俗的人认为这里的民众难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