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年金研究现状与展望
田 艳 肖林生 王 坤 陈剑锋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
【摘 要】目前学术界对公立高校职业年金的探讨较多,而对民办高校职业年金的研究较缺乏。文章对国外(私立)高校职业年金的发展及制度设计进行了文献梳理。对国内民办高校职业年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不同制度模式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比较;(2)国内民办和公立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制度的比较;(3)研究民办高校职业年金需求及制约因素;(4)探讨政府的角和作用;(5)可执行、可操作的职业年金方案设计。【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设计
自世界银行在1994年提出养老保险“三支柱”模式以来,作为第二支柱的补充养老保险得到政府、企业的
热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政府也将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以企业年金的面目出现,继而以职业年金的形式出现。随着2008年国家在5省市开展职业年金试点工作,特别是2014年决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普惠性强制性的职业年金以来,国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研究日渐兴盛。公立高校是事业单位的典型组织形态,因此这种状况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对公立高校职业年金制度的研究越来越多。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在这股研究热潮中,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者注意到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职业年金的建立和完善问题。职业年金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为其雇员或公职人员提供的补充养老保险的总称。按实施对象的不同,有企业职业年金(简称企业年金)和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简称职业年金)之分。[1]为方便表述,本文将民办高校补充养老保险统称为“职业年金”。下文将首先简述有关国外(私立)高校职业年金相关研究成果,继而回顾近些年国内关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年金的研究成果。在对研究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就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建议。
一、关于国外(私立)高校职业年金的研究
(一)关于国外(私立)高校职业年金发展状况的研究
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年金起源于公务员职业年金。[2]英国是最早建立职业年金的国家之一。19世纪末期,英国面向基础教育教师建立了普遍覆盖的强制性职业年金。随后其他学校也效仿相继建立起各种
类型的职业年金计划。[3]美国教师职业年金的建立时间要早于全国性的养老保险计划。[4]美国针对高校教师设立的职业年金计划称作 403(b)计划。该计划是享受税收优惠的DC型退休储蓄计划,其资产规模仅次于企业年金(即著名的401(k))计划。[5]在亚洲,韩国和日本的教师职业年金建设较具代表性。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颁布了《私立学校教员年金法》,随后建立了适用于私立学校教职工的私学年金。私学年金的受益对象包括教职员工及其遗属。[6]韩国私学年金参保人数不断增长,基金规模也扩张较快。[7]日本高校教师的养老金包括基础年金和共济年金。其中,基础年金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具有普惠性。共济年金则属于职业年金,即补充性养老保险。在日本,私立学校教职员工享有的共济年金其水平一般要低于公立高校教师共济年金。[8]
(二)关于国外(私立)高校职业年金制度设计的研究
1.管理体制。国外高校教师职业年金的管理体制包括统管模式和分管模式:前者与公务员职业年金合并管理,以英国、荷兰国家职业年金为代表。[9]后者与公务员职业年金分开管理。在美国,私立高校职业年金一般采用“分管”模式。[10]
2.计划类型。根据缴费和给付模式,职业年金一般分为待遇确定(DB)型、缴费确定(DC)型和混合型(Combined plan)。欧洲福利国家一般采用的是DB模式,典型如英国、瑞典。[11]美国的情况有所不同。通常,私立高校倾向于提供DC计划,而公立高校更偏好提供DB计划。[12]
3.缴费水平。教师职业年金的缴费主要来自学校与教师,以及财政资助。在美国,学校方面的缴费率集中在8%~10%之间,教师的缴费率大致为本人工资的5%-6%,并且大约有1/5的高校教师不用缴费。[13]在韩国,私学年金由学校和教师共同缴费,国家提供补贴。其中,教师缴费比例为个人月收入的8.5%,学校为5.0%,政府的补贴为教师工资的3.5%。[14]日本私立学校教职员工共济年金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资助、教师及学校的缴费。其中,学校与教师各承担6.65%的缴费率。韩国的私学年金由教师、学校和政府三方筹资,其中个人缴费占总额度50%左右。[15]
4.待遇支付。一般而言,待遇确定(DB)型模式下教师职业年金的待遇由年度待遇增长率、工作年限和基准工资三大因素决定。在美国,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公式一般为年度待遇增长率乘以服务年限。[16]
英国私立学校教师的养老金则取决于服务年限、退休前工资水平和教龄等因素。[17]DC模式由于其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教师养老金水平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教师个人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缴费年限;二是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水平。通常,职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般应设定在20%~30%左右。[18]
5.投资策略。对于DC模式来说,职业年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尤为重要,这是由于从开始缴费到领取待遇通常有一个长达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在发达国家,教师职业年金一般采取长线投资策略,其特点之一
是以股票投资为主,以便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二是广泛投资于各类资产,以便分散风险。[19]教师职业年金的长线投资策略决定了其长期收益率较高。[20]
二、国内民办高校职业年金的研究
在国内,有关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主要以公立高校为对象。尤其是2008 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公布实施以来,出现了较多的以公立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职业年金建设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讨论的议题包括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及改革的具体步骤、对策措施等等。①但国内有关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职业年金的研究较少。以下着重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职业年金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制度设计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一)建立职业年金的必要性
1.从高校竞争的角度。孟辉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导致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出现发达地区偏好、公办学校偏好、重点高校偏好,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1]张晓峰认为,与公立高校相比,非公立高校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较低,这是是非公立高校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主要原因。[22]闵捷、程莉莎的调查显示,工资低、福利差是广东民办高校教师人员流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23] 教师是高校办学之本,民办高校要想与公立高校竞争,条件之一是建立与公立高校水平相当的养老保障体系。[24]但是,由于非公立高校职工退休保障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只参加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且无
任何财政拨款或补贴,导致两类高校之间的养老差距不断扩大。[25]因此,要避免民办高校成为公立高校人才输送基地,建立与公立高校相比具有竞争力的补充养老保障制度,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是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26]
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职业年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手段和激励机制之一。[27]一个丰
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特创新类项目“独立学院教师职业年金设计研究”(项目号:ZX-2015-012);2016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特创新类项目“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项目号:2016GXJK199);2015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民办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设计研究”(项目号:XK-2015-28)。
内江景点
5
厚的年金计划, 可以给员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有助于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28]王书琴通过对某民
办高校的调查,发现该校2009年建立职业年金以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较之前有明显增加,人员流失的状况也得到有效遏制。[29]
3.从公平性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在国家公务员并未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待遇比较稳定的前提下,教师却无法享受同等待遇,这与教师法精神相违背。[30]李社环认为,差异化的养老金制度致使民办、公办学校教师养老金差异悬殊,即使他们具有相同工龄、职称和职务。[31]杨桂宏发现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公平感明显低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32]
(二)建立职业年金的可行性
1.政策可行性。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管理办法, 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措施, 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市场运作、基金安全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 提供了良好的运行外部环境。[33]特别是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鼓励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企业年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为民办高校建立职业年金提供了政策依据。
2.技术可行性。企业年金的实践,包括其筹资、给付、投资以及运营,都为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34]张晓峰认为,非公立高校补充养老保险可采取三种方式,即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和学校养老津贴。这三种方式在技术上都有现实的借鉴。[35]
3.经济可行性。有观点认为,民办高校不仅能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并且具备建立职业年金的经济基础[36]。不过,也有相左的观点,认为民办高校举办职业年金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董明华认为,民办高校构建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五大障碍:理念障碍、制度障碍、资金障碍、维权障碍和队伍障碍。[37]张晓峰也认为年金制度在非公立高校推行存在资金障碍、税收障碍等问题。[38]
(三)制度设计
1.设计原则。民办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守法,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利益;二是留人,即留住优秀人才,稳定教师队伍;三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即待遇与贡献相对应。[39]李社环认为,民办学校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循“自愿+激励”的原则、“分摊+公平”原则、“规范+灵活”的原则。[40]
龙妈谈权游结局2.计划类型。邢赛鹏、陈琴弦主张民办高校职业年金采用DC模式,实行完全积累制。[41]李社环也主张民办教师补充养老保险采用类似企业年金的DC计划。[42]其他研究也基本持类似观点。在实际操作
层面,毛明清提出,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分别建立人员补充养老保险模块和高级专业人才补充养老保险模块。其中,高级专业人才补充养老保险由学校单方出资,建立统一的账户进行管理。人员补充养老保险模块本着普惠、平等的原则,面向普通教师。[43]
3.筹资与给付。有学者探讨了DC型年金计划的工资替代率问题,分析了初始工作年龄、最高死亡年龄、职业年金缴费率、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和工资增长率等参数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年金水平的影响。[44]
毛明清提出,高级专业人才的补充养老保险应由学校单方出资,建立统一的账户进行管理。待遇支付与职称(务)、岗位、年度考核结果、服务年限严格挂钩,充分体现贡献与保障的对应关系。人员补充养老保险模块由学校和个人双方按1:1方式出资,并为每个职工建立个人账户。[45]
4.管理和投资。职业年金计划需要明确计划的参加人范围、资金筹集方式、账户管理等问题。邢赛鹏、陈琴弦主张民办高校职业年金的管理模式采用信托型。[46]关于职业年金的投资,可以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年金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基金管委会对基金的保管、投资、支付以及损失的处理办法等制定完整的计划。[47]基金的投资可参照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作。[48]
三、评述与展望
本文对国外(私立)高校职业年金的发展概况、制度设计和制度特征进行了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国外(私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历史久远,制度上也比较成熟。目前对国内民办高校职业年金的探讨主要表现在职业年金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制度设计和模式选择上。从既有的研究来看,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较为明显的问题:包括
在研究内容上偏重于制度建立必要性、可行性的探讨,对策性研究相对不足;研究角度上,偏重宏观研究,论述较为空泛,对策建议缺乏可操作性;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和实证研究。顺应当前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的形势,研究民办高校职业年金建设问题具有紧迫性、针对性。本文认为,未来民办高校职业年金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是国外不同制度模式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比较研究。目前,世界上有三种典型的养老保障体系,一是以德国、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自保公助性养老保障制度;二是以英国、瑞典等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三是以智利、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制度。这三类制度各有特点。那么,这三类制度体系下的(私立)高校教师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特征和效果如何?对我国民办(也包括公办)高校职业年金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有何借鉴和启发?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次,国内民办和公立高校养老保险(包括职业年金)的比较研究。除研究政府在基本养老和职业年金领域的法规政策在两类高校上的差异,还可以从实证和微观的角度,对两类高校教师的养老实际待遇水平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比较研究。在我国高校系统现有发展格局下,在高校之间
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探讨这一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第三,民办高校职业年金需求及制约因素研究。可以从民办高校生存与竞争的角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视角分析完善民办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职业年金在民办高校教师激励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入手,分析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养老保障水平的障碍因素。特别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高校建立职业年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个体和组织年金费用的合理分担问题。第四,深入探讨政府在民办高校职业年金中的角和作用问题。政府在公立高校职业年金建设中的作用已经明确。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职业年金的建立和完善同样不能离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应当扮演何种角才能切实推动民办高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政府、民办高校和教师个人在职业年金中的责任边界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第五,加强可操作、可执行的职业年金方案研究,包括制度设计原则问题(比如公平性和激励性的选择)、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年金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问题、缴费率和替代率的确定问题等。
注释:
①这一类文章较多,恕不一一列出。
四大发明参考文献: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题组.上海建立职业年金计划研究[J].科学发展,2013 (7):26-38.
[2][20]刘经纬,孙守纪,孔宁宁.国外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1(3):85-88.
[3]Gordon L. Clark.Pension Fund Capit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48.[4]Robert Clark, Lee Craig and Jack Wilson. A History of Public Sector Pen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2:193.[5]ICI.The U.S.Retirement Market, Third Quarter,2009:30.
[6]金国峰,王国辉.韩国的私立学校教职员工年金制度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9):29-31.
[7]金炳彻.韩国:复杂年金和福利保障养老[N].法制日报,2013-12-17(10).
[8]邓大松,马淑杰.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79-180.
[9]L Bovenberg,T Nijman.Developments in pension reform: the case of Dutch stand-alone collective pension schemes,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9, 16(4):443-467
[10]Robert Clark, Lee Craig and Jack Wilson. A History of Public Sector Pen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193.
[11]刘子兰.养老金制度和养老基金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43.[12][13][16]AAUP,Survey of Changes in Faculty Retirement Policies,2007:3.
气球造型[14](韩)私学年金管理公团.私学年金制度[EB/OL].2011,kr.[15][17][31][40][42]李社环.民办学校养老金制度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35-39.
[18]World Bank,Administrative Charges : Options and Arguments for Controlling Fees for Funded Pensions,World Bank Other Operational Studies,(下转第10页)
10(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高职院校毕业
生应具有正确的择业观,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应注意讲授求职知识、方法和技巧。首先,应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各种就业信息,分析各种信息的可信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几家适合的用人单位去应聘。其次,应教会学生写个人简历、自荐书、求职信,正确填写各种应聘表格。学校可收集一些典型的简历和应聘表格,指导学生填写,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位在简历、求职信、应聘表中随机应变,突出自己适应这一职位的特点。此外,还要教给学生求职面试技巧,让学生学习一些典型的面试案例,克服面试时通常会出现的紧张、胆怯情绪,建立自信,能够在求职面试中取胜。
(五)拓展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拓展高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首先,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社团这个载体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引导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大力加强与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次,优化家庭教育载体建设,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六)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完善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注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保障,现在大多数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过苦,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时往往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倾向。高职院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自信心,勇敢面对挑战。开展学生挫折教育,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三是加强创业观教育,增强创业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创业选修课、创业讲座、创业指导培训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冠新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3).
[2]丁艳红.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J].就业指导,2012(4).
[3]张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13 (20).
[4]崔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J].职教通讯,2015(11).
作者简介:蒋一清(1957—),男,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教育部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的研究。
(上接第5页)2005.六一儿童节祝福语大全集
[19]Z Bodie.Pensions as Retirement Income Insuranc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89, 28(28):28-49.
[21]孟辉.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7(6):67-71.
[22][24][26][35][38]张晓峰.非公立高校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6):69-71.
[23]闵捷,程莉莎.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7):78-79.
[25]郭阳.中国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差距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 (6):9-12.
[27]胡秋明.企业年金的人力资源管理效应及其理论解释[J].财经科学,2006 (10):61-68.
[28][43][45]毛明清.独立学院养老保障制度探索[J].当代经济,2009(5):116-117.
[29]王书琴.基于高校人力资源战略的职业年金激励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4(8):222-224.
[30]蔡向东,蒲新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刍议[J].当代经济研究 2009(8):56-60.[32]杨桂宏,熊煜.论“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对民众公平感的影响——基于2008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16-22.
[33][36]黄召.也谈独立学院实行企业年金[J].时代金融,2006(10):89-90.
[34]支晓晴,吴忠,张鹏,张继民.职业年金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9):5-8.
纪律作风整顿自我剖析[37]董明华.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障碍分析四川[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1):80-81.
[39]独立学院养老保障制度探索[J].当代经济,2009(5) :116-117.
[41][44][48]邢赛鹏,陈琴弦.民办高校职业年金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2):61-66.
作者简介:
田艳,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信息管理;
肖林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和社会保障;王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陈剑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上接第7页)个方面的体系建设,完善大学生的创业服务。我们高校创业服务组织的建设也可以以此为参考点,从这四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服务,关键的,在这四个方面的支持提供上,组织要结合校团委、指导老师等的支持,积极整合资源,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合适且恰当的帮助。
(三)明确组织活动理念,打造组织品牌活动。创业类服务组织社团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使命和任务,
树立正确的组织理念,从而使组织成员明白和具有组织使命感。组织举办的活动都应该紧紧联系自己的使命和理念,并以此为基础上不断丰富组织活动的质量和内涵。只有高质量、高内涵的社团活动,才能对初步感兴趣同学的创新创业意思的激发和培养有积极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或帮助正在创业同学的困惑。在了解和熟悉组织面对的成员的需求和特征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举办活动。同时要积极与专业指导老师交流,完善活动中的不足,提高组织活动的质量,让组织的影响力和效力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潘宇,胡少鹏.高校创业社团组织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刘娟.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及发展路径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
[3]唐亚阳.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J].企业导报,2010(1).
[4]邓树添.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机制及路径研究—基于广州市的实证调查[J].教育探索,2016(6).
[5]玉芝麻.创新创业空间联盟_整合创业服务组织让1+1>2[J].留学,2016(14).
[6]车昱澎.创业服务体系建构与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之研究论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
[7]王健强,胡军卫.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1).
[8]徐超,陈洪玲.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以辽宁省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杜祺(1996—),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
潘红(1981—),女,广东河源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就业创业教育;
彭晓容(1994—),女,广东云浮人,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在读;
陈星(1995—),男,广西梧州人,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