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看的动漫北京童谣
中国古迹历史渊源
北京童谣是流传于以北京市宣武区中中心的地区的童谣,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的民间文学形式。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多年来历史上曾出现了大量的童谣,在民间儿童中传唱。宣武区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明清以后产生的宣南文化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童谣就是以口头文字形式体现的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而得以繁衍传唱。一首首童谣记录下了每一历史时期的事件、民情、民意。
风格特点
林俊贤身高
北京童谣有十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压韵包括双句压韵、句句压韵、每两句一压韵等压韵方法。[1]北京童谣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尤其在儿童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地方特,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如《北京十八区县地名歌》:“东西崇宣,朝海丰
石,通顺平怀密,房门大昌延。”和《宣武景物歌》:“广内广外大白牛,一亭一树一桥头,两街六区齐推进,九市精华汇宣武。” 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的歌谣。童谣有众性、音乐性、趣味性、现实性。
童谣实例
北京童谣有相当一部分体现了老北京风俗民情,比如:“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2]老北京童谣中有一种属于另类的,即用孩童非常熟悉的人或物作引子,采取了大量的夸张搞笑手法。比如“金箍(勒)棒,烧热炕,爷爷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铁蚕豆,大把儿抓,娶了媳妇儿忘了妈。要妈就耍叉,耍叉就分家”、“老头儿老头儿玩火球儿,烫了屁股抹香油儿;老太老太玩火筷,烫了屁股抹香菜”、“拉洋车的好买卖,大爷拉着大奶奶;大奶奶放一屁,崩出大爷二里地”、“猪八戒他妈,会耍叉;洗脚水,熬倭瓜;干窝头,一嘴儿仨;老咸菜,大把儿抓”。
还有一类童谣内含讽喻:“十冬腊月大雪降,老两口子争热炕。老头儿要在炕头睡,老婆儿不让不让偏不让!老头儿拿起炕笤帚,老婆儿抄起擀面杖。老两口一直打到大天亮,结果谁也没捞着睡热炕”;“初三、十三、二十三,老两口吃饭把门儿关。苍蝇叼走了一个饭米粒,老头子穿鞋追到西山。老婆子在家掐指来算,伤财惹气费盘缠”。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孩子们在抽陀螺时爱唱这么两句:“抽汉奸(即陀螺),抽汉奸,杂和面儿卖一千。”穷苦百姓借孩童之口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传承意义
童谣是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它积淀了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童谣是人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来自于生活,也能回到生活中去,易于人们接受。童谣伴随着民歌民谣的发展,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甚至成为宣传鼓动的舆论工具,特别是在非常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上传唱的童谣,或服务于生产变革,或服务于政治斗争,以至引起社会的重视,竞相组织一些文人墨客创作“童谣”鼓励孩子们传唱。同时,童谣从总体上说属于民间谣歌,具有浓重的民间文学的彩,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因此,对北京童谣的传承意义深远。
传承保护
北京童谣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书面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4]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淡出人们的文化生活。为了保护北京童谣,不少外国学者和常惠等许多北京文学家、民间文学家的贡献,1958年薛汕编了《北京的歌谣》,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王文宝编的《北京民间儿歌选》,于1982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赵晓阳编的《旧京歌谣》于2006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董梦知著《当代北京歌谣史话》2009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元旦心情731 污污情头还有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出版了光碟,给儿童们和教师们提供了音响版本。2008年北京童谣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在知名民俗学专家赵书和北京少儿图书馆的帮助下,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收集编写出校本课程《北京童谣》,将礼仪知识编成童谣,在每周一节的礼仪课堂上教、学、传、唱。宣武区其他小学校也陆续将北京童谣纳入课程。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童谣、吟诵童谣、感受童谣、创编童谣。北京童谣的创作、吟诵,在未成年人中起到了弘扬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