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了解春节商贸公司起名
师: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年了,过年也叫过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聚、欢乐、喜庆,是中国人最为盛大、热闹的节日。据说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你喜欢过春节吗?
生1:我喜欢过春节,因为能得到压岁钱。
生2:过春节能放鞭炮,我喜欢!
生3:过春节就能见到爸爸了,我也喜欢。
买卖协议书范本 师(小结):春节,家人团聚,就是快乐!今天,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春节童谣》。
二、初读童谣,感受魅力
师:老师先把童谣读给同学们听。听完后,同学们评价一下老师读得怎么样。(教师读童谣)
生:老师读得很好,能把童谣读得字正腔圆。
师:字正腔圆是汉语独有的魅力。通过练习,你们也能读得很好。大家自由朗读一遍。
师(小结):童谣,也是儿歌的一种,有很强的节奏感,读的时候感觉声音在跳动。伸出小手,打着节拍读一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教师带领学生读童谣)
师:你们还想怎么读?
生:拍手读、跺脚读、拍桌子读、加动作读……
三、解读童谣,渗透文化
师:读了好几遍童谣,你们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问一问,也可以问老师。
深圳16岁富二代是谁 生1: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腊八粥。
高速公路免费时间 师:腊月指农历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一个月,据说腊月初八这一天是腊月最冷的一天,民间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于是,人们就用八种米煮成黏黏的粥,喝下去把下巴粘起来,就称为腊八粥,也叫八宝粥。
生2:老师,糖瓜粘是什么意思?
师: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这一天人们要送灶王爷回天庭。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用麦芽糖做糖瓜,把灶王爷的嘴巴吃得甜甜的,希望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几句好话,企盼来年的生活更美好。
生3:老师,为什么三十晚上要熬一宿?
师: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人们不论身在何处,家人都要团圆、欢聚,直到新年第一天的早上,人们也把这样的过程叫作“守岁”。新年的第一天是正月初一,从这一天开始,一家人就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了。
师(追问):原来,童谣里讲到了很多过年要做的事,就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除了童谣里讲到内容,你还知道哪些习俗?
生4:新年除尘、准备年夜饭、贴春联、放烟花爆竹……
生5:老师,为什么我们家过年不蒸馒头,童谣里却说要蒸馒头?
师:(出示中国版图)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56个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所以,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人过年的习俗也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是另外两个版本的春节童谣。(出示)
过 年
买超个人资料简历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糊香斗。三十儿,耗油儿。初一儿,磕头儿。
初二儿,顶牛儿。
过新年威海景点
笑笑笑,新年到。
敲锣鼓,放鞭炮。
哥哥喜,妹妹跳。
爹娘给我压岁钱,一吊又一吊。
师(小结):尽管春节童谣的内容不同,但人们喜悦的心情是相同的。让我们带着欢乐的感情再来读一读《春节童谣》。
四、共读童谣,培养情怀
师:同学们,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医护人员要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治病救人;警察、社区工作者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科研工作者日夜不停、加班加点地研发新冠肺炎疫苗……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现在才可以安心地上课。2021年的新年又要到了,为了不让疫情再次暴发,政府号召你们的
爸爸妈妈留在工作的地方过年。有的同学见不到自己想念一年的家人了,怎么办呢?
生1:我爸爸今年不能跟我们一起过年。但妈妈说,可以跟爸爸视频。我希望疫情快点结束,爸爸就能回来了。
生2:妈妈说现在东北疫情很严重,我们今年不能回姥爷家过年了,我很想姥爷。姥爷说他会通过给我发红包,给我打电话。
生3:我们家就在昆明,以前过年我们会出去旅游,爸爸说今年过年我们就留在昆明,带着我好好了解一下昆明。我觉得很好。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你们和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理解、配合,疫情才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人们才可以正常生活,我们的国家才能够繁荣稳定。我们一起读一读《春节童谣》,把它送给那些我们想念的人。(学生齐读《春节童谣》)
评析:
“家国情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的词汇总会让中国人热
血沸腾,然而,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些却是极为抽象、无法理解的概念。怎样将抽象的词汇转化成富有意蕴的生活细节,融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呢?孙长玲老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宝贵的思想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家国情怀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而源自古希腊的西方契约社会则以商业文明为主。前者是以家庭(家族)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后者以公民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元素,这是中西方社会最大的不同。忽视了这一实际情况,家国情怀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孙老师从学生对过春节的期盼入手,一边带着学生朗读、理解《春节童谣》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一边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中国人的淳朴、敦厚、善良及对“家”的眷恋之情,润物无声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家”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重要地位。
2.强化认同感
国家是一国之内全体人民共同的“家”。由于各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的不同,在民风民
俗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而春节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百节年为首。”“过年”这一习俗是多个传统节日的集合,“腊八节”后,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便拉开了春季的序幕。“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意味着驱除病疫、辞旧迎新;不论是磨豆腐、买肉、宰公鸡,还是发面、蒸馒头,无不充满着安宁祥和、热闹喜庆;“三十”晚上家人团圆守岁,将春节推向高潮,这意味着人们不远万里、为家而来;初一、初二拜年祝福,神州大地展现出一幅普天同庆的祥和画卷。孙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童谣中读不懂的习俗提出疑问,并借助图文资源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不论地域、民族差异,中国人对“中国年”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节日。就这样,孙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春风化雨般的将“家国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
3.传承年节文化
年节文化是指过年、过节时候人们迎福纳祥、互相祝愿的文化符号及其活动载体。年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民族文化共识的重要载体。传承并发扬年节文化中的积极内容,对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文化自信、营造美好祥和的社会氛围,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孫老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春节历史、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表现形式,并用童谣中的习俗渗透年节文化,教学过程既彰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既强调了家庭生活的美好,又渗透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年节文化传承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