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放假几天 法定
“意”、“义”的不同及其易混淆词语辨析
摘要:“意”和“义”在《古代汉语》中各自成词,且意义泾渭分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义项的增多,人们对二者及由二者作为词根构成的词语在意义上产生了模糊,甚至混为一体。本文围绕“意”和“义”辨析的必要性,“意”和“义”义项对比,易混淆词语辨析及特例展示四个层面来进行论述,力求让人们对“意”和“义”的意义有个清楚的认识,给教育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意”;“义”;义项对比;辨析
一、“意”和“义”辨析的必要性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现代汉语》中,合成词占大多数。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复合式合成词包括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和主谓型五大类。[1](p136-138)“意义”一词古已有之,如《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致君者,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
..也”;再如《全梁文》第七十一卷:“若梵汉
两明,意义
..四畅,然後宣述经奥,于是乎正,前古译人,莫能曲练。”“意义”是个联合型合成词,虽然“意”和“义”的意思相近,但是有着细微的差别,二者意义上存在明晰的界限,下文在二者义项分析的时候会详细阐述。“意义”的组成部分“意”和“义”在古代也可单独作词且是两个不同的词,词语意义泾渭分明且使用频率高。根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网络版)显示,仅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意”的使用频率就高达141982次,“义”的使用频率也高达85613次。
时至今日,原本泾渭分明的义项却变得界限模糊,特别是“意”和“义”在作为组成“意义”的词根时,尤其如此。特别是本意与本义、意气与义气、文意与文义、情意与情义、语意与语义、含意与含义等组词的出现,让师生摸不着头脑,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随着社会进步,社会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面临的事物越来越复杂,这对语言的精确性提高了要求。
[2]教学语言、文学创作、完成作业都要求用语精确,然而,“意”和“义”之间的区别特征逐渐被淡忘,运用时错误频出,这或许正是探讨文章题目的意义所在。要想弄清楚上述组词的区别所在,需要将“意”和“义”的义项进行详细对比,梳理出其区别特征。
二、“意”和“义”义项之间的对比
“意”和“义”,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分别开来,作为单独的词来使用,意义实在而且使用频率高。现在根据《汉语大字典》[3](2323、3133)中所收录的义项来进西开教堂
行对比,梳理出“意”和“义”二者的区别所在,便于人们清晰地掌握二者的区别:
《汉语大字典》中“意”和“义”义项对比表采暖费标准
词造字法义项举例
意从心从
yi(去
双j舞
声)1.意向,愿望
2.放在心上
3.意思,意义
4.猜测,料想
5.疑惑,怀疑
6.情趣,意味
7.感情,情意
8.意气,气势
9.内心,胸怀
10.记忆
11.通“抑”
12.佛家用语
1.《说文·心部》:意,志也,词语如好意、中意、称心如意;
2.《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3.《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词语如词不达意;
4.《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词语如出其不意;
5.《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
6.《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7.唐·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
8.汉·曹操《让县令自明本志令》:多兵意盛;
9.《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10.《灵枢经·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者谓之意;
11.《庄子·盗柘》:知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
12.六根之一。全称意根,是意识所赖于发生的依据。
义是義简
从我从
yi(阳
平)
或(去
声)
1.同仪
2.适宜
3.正当,正派
4.善,好
5.利益,功用
6.品德的根本
7.平,公正
8.公益性的
9.死节,殉难
10.克己推让
11.充满正义
感的,超常的
12.名义上的,
假的
13.掺杂做的
14.意义,意思
1.《尚书·大传》:赞曰:上考太室之仪;
2.《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3.《释名·释言语》: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得合宜;
4.《淮南子·齐俗》:为義者必以取予明之;
5.《老子》第十九章:绝仁弃義,民复孝慈;
6.《左传·昭公》: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義;
7.《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義与道;
8.《管子·水地》唯无不流,至平而止,義也;
9.《容齐随笔》:与众共之曰義,義仓、義社、義学、義役之
类;
10.《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義;
11.《著希》:夫義节欲而治礼,故君子弗径情而行也;
12.《史记·伯夷列传》: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
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qq空间背景音乐怎么弄
13.《容齐随笔》:自外入非正者曰義;
14.《容齐随笔》:合众物为之则有義浆、義墨、義酒;
15.唐玄宗《孝敬序》:且传以通经为義,義以必当为主;
仔细观察上表,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生活中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一)“意”和“义”的读音有异:“意”只有去声调,而“义”既有阳平调,也有去声调。
(二)“意”和“义”词性有异:“意”只能作为名词或者动词使用,而“义”既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或形容词。
(三)“意”和“义”语义彩不同:“意”大多作为中性词使用,而“义”大多作为褒义词使用,也可以作为贬义词使用。
(四)“意”和“义”语意内涵不同:“意”,《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志也”,“义”是“義”的简体字;换言之,“意”为心之音,“义”为物之宜。
(五)“意”和“义”的语义特征不同:“意”带有[个人化的、主观性的、内心里的]的语义特征,而“义”带有[社会性的、客观的、评价性的]的语义特征。
三、“意”和“义”易混淆词语辨析
辨明“意”和“义”之间的差别,有些长时期混淆不清的词语,就有了判断差别的依据。“意”和“义”常见的混淆不清的词语有:本意与本义、意气与义气、文意与文义、情意与情义、语意与语义、含意与含义六组。这六组词语意义以《现代汉语词典》[4]为准,专有名词以权威著作或论文为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本意与本义。本意是指原来的意思或者意图,如他训斥班级学生的本意是好的,只是语气过重,导致一些学生不可以接受,产生抵触情绪。本意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从主观的情感出发,去阐述某种内心意图;而本义则是语言学上的专用术语,也称为基本义,指的是有的词语有多个义项,然而义项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本义是相对于转义而言的,并不一定都是指词源学上所说的原始意义。[5](275)例如“之”的本义是去、往、到,汤的本义是热水,兵的本义是武器等。归纳词语的本义,完全是建立在古文字基础之上的,或以使用频率最高的意
义为依据,具有客观性。
(二)意气与义气。意气主要包含有三种含义: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高昂和意气风发;
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
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闹意气、意气用事等。无论是哪一种含义,均含有强烈的个人彩或主观彩。而义气仅包含两种含义:1.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义气凛然;2.具有一种气概或感情,如你看他多么慷慨、多么义气。这两种含义都含有一种社会评价或客观存在。此外,二者在读音上也迥然不同,前者读yi(51)qi(51),后者读yi(51)qi(轻声)。
(三)文意与文义。文意包含两种含义:1.是文章的主旨大意即文章的主题脉络,简而言之,就是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例如,阅读一篇文章,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文意。2.文章的意境或环境氛围,如《紫藤萝瀑布》课文文意洋溢着浓浓的悲伤气息。显而易见,文章主旨、环境氛围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所在。而文义包括以下三种含义:1.文章的义理,如《汉书·杨雄传下》:“今杨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2.文字的意义,如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竟有只顾串合,不徇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3.文辞,如《晋书·李玄盛传》:“通涉经史,尤善文义”。以上三种解释均包含着对书籍的评价或阐述文章客观意义。
(四)情意与情义。情意是指对人的感情,如情意绵绵,这种感情因人而异,具有二人差异性;而情义指的是亲属、同志、朋友相互之间应该有的感情,如对他很有情义,这里情义的“义”属于古人宣扬“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的一种,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
(五)语意与语义。语意是指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彰显说话者的意图,如语意深长、语意隽永、语意深刻等;而语义是语义学中的专门术语,指的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6],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如山、牛、高、红、吃、跑等直接反映了现实事物的特征,抽象的事物幸福、爱、美、自由的主观性也显而易见。
(六)含意与含义。含意指(诗句、说话等)所包含的意义,如猜不透他说这句话的含意;而含义是指诗句等所包含的意义,也称作涵义,如含义深奥。前者是作品是说话人主观上想要表达的,而后者是通过凝练的词语本身所蕴含的。举例来说“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这两句诗歌拥有深刻的含意;文字学家揭露出“马”、“竹”“梅”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小结:所以,个人性、主观性和社会性、客观性是“意”和“义”最主要的区别。所以,“意”是发自内心的想法,常用“意在不言中”、“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词不达意”说的均是在表达自己的意图;若是自己的想法和外界事物恰好吻合称为“中意”、“满意”,反之,背道而驰则叫“不意”或“意料之外”。而“义”则是符合社会道义的、正当合适的道理,所以,社会大力提倡“见义勇为”、“仗义执言”、“
义不容辞”、“侠肝义胆”;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称之为“义举”、“义行”,为国家安全献出宝贵生命叫做“就义”;后来由社会推崇的“正义”逐渐泛指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义理,如“语义”、“意义”、“疑义”、“定义”、“字义”等。
四、特例指瑕:含意和含义的界限具有模糊性
在实际语言实践中,词义具有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总体来说比较明确,但它与相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期间根本不存在明确的界限。[7](267)主观和客观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界限,认识事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随着主观认识的加深,客观的意义就会越精确。含意和含义的界限也是相当模糊的,有的时候简直到了让人误以为可以相互取代的地步。且看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创办“CCL 语料库”中收集的两条语料:例1.《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共政策》一书中写道:他们把非
货币动机加入了目标(效用)函数。这一含意
..在拥有较高程度垄断(封闭的市场)势力的厂商那里,得到了一些经验上的证实;例2.老舍《四世同堂》里写道:今天看见钱少奶奶,他又想
起那句话,而且完全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例1中的“把非货币动机加入了目标(效用)函数”这个事实是客
观的不争事实,因此,“含意”应该改成“含义”;例2中话语的“含义”,是说话人想表述的意图,这是主观的,应该使用“含意”。但是,不管对错,含意与含义这组词都因为其边界的模糊性,经常会被师生用错,进而留下了互相纠缠的痕迹。
可见,深入研究“意”、“义”的不同及其易混淆词语辨析,还是非常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张彦、陈志强.科技时代汉语言特征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2(10):93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6]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7]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The difference of “Yi”“Yi”and its’confused words
(Sichu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reparatory Department, Sichuan province Kangding County
626001)
Abstract:"Yi" and "Yi" in "Ancient Chinese" had their own words , which owes entirely different meaning. over time, increase meanings, people confused them with each other.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sis of necessity about "Yi" and "Yi" ", "Yi" and "Yi"meanings contrast, easily confused words and exceptions Analysis shows, four levels to be discussed, there i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Yi" and "Yi",in order to give teaching some useful lessons.
Key word:"Yi" ;"Yi";meanings contrast;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