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组织策划好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宣传报道,把“乡村振兴”重大主题报道做出声势、做出特、做出实效,是时代赋予党媒的职责所在。本文以亳州晚报乡村振兴重大主题报道的全媒体实践为例,探讨在融媒体语境下重大主题报道的叙事策略。
一、主题报道叙事策略调整的技术与时代背景
国内较早研究新闻叙事理论的学者何纯提出,新闻叙事是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1]“互联网逻辑,即互联网技术特征和结构特征基本决定了人类所涉及的一切方面的范式变革,新闻实践、新闻叙事不仅未能幸免,而且是最早沿着互联网逻辑演化的领域之一。”[2]也就是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平台高速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传播形态。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也让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对融媒时代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在融媒语境下与时俱进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成为党报亟待思考并努力践行的重要课题。
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介根据党委和政府设定的议程所进行的新闻事实和意见信息的传播。”[3]换言之,
就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成就经验以及时代主题,开展的有规模、有高度、有深度的新闻宣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把“乡村振兴”重大主题报道做出声势、做出特、做出实效,既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职责所在,也是提升党报自身影响力、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融合传播语境下
重大主题报道的叙事策略
——以亳州晚报乡村振兴全媒体报道为例
○李东
【摘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既是党领导下的各级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有力彰显。在乡村振兴主题报道中,作为亳州主流党媒的亳州晚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宏大叙事嵌入百姓日常生活,将个体叙事融入时代发展图景,通过超媒体的融合表达推动多元传播,让重大主题报道在服务时代发展中彰显生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闻叙事;主题报道
3
在当今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如何在融合传播中跳出过去重大主题报道常见的程序化、模式化窠臼,如何通过调整叙事策略,讲好新闻故事,增强主题报道的亲和力、传播力,亳州晚报在乡村振兴这个重大主题的报道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让宏大叙事充满人间烟火气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时强调,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不但要讲,而且还要会讲、善讲。对于主题报道来说,尤其如此。
新闻叙事的本质,在于将事实转变为吸引人的故事。[4]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看,主题报道新闻叙事策略的转变,其实就是要发掘故事、讲好故事,通过故事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宏大历史进程,需要“宏大叙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如何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什么样的乡村才算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钱从哪来?靠什么来推动?……亳州晚报前瞻策划,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把大主题分解成具体的目标任务,把宏大叙事解构到个体故事中,通过小切口的鲜活案例进行作答,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拉开了亳州晚报社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报道的序幕。
系列报道开篇——《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接棒”》,以“800余名驻村干部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为切入点,通过谯城区淝河镇李腰村驻村书记张兰兰、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驻村书记卢毅等部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以及刚刚选派的第八批驻村帮扶干部的视角,聆听他们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故事,感受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感受他们强村富民的信心决心。
《抓住“牛鼻子”,写好振兴“大文章”》,以涡阳县辉山村发展红旅游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谯城区十八里镇蒋李村依托区位优势、优化特产业的三个鲜活案例,结合宏观数据,回答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的重大问题。培育乡村产业新动能,打造产业兴旺新格局、宜居宜业新家园。
此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用生态绘就亳州乡村最美底》《文化“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小种子”贡献乡村振兴“大力量”》《打好“组合拳”,引导、推动人才下乡》等报道,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回答了亳州如何创新谋划、综合施策,努力探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两张“施工图”有效衔接,让主题在“大”与“小”的结合中参差互济。
长期以来,一些新闻实践将宏大叙事操作成“仪式化演讲”,导致新闻报道高高在上,僵化呆板,不接地气,从内容到形式都拒人于千里之外。一些观点也由此将宏大叙事与“长、虚、空”挂钩,将其与“短、实、精”对立,认为当前特别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党报唱主旋律的“宏大叙事”已经过时,应让位于个体微观叙事。
赵薇恋情疑曝光实际上,宏大叙事的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5]如此,“宏大叙事”自然也包括融合了个体微观叙事于其中的精彩故事。在具体实践中,“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系列报道通过小角度切入,将宏大叙事融入基层干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体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让宏大叙事充满人间烟火,饱含泥土气息。正所谓“广角镜头可以看出全貌来,特写镜头就集中在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情节上。两者结合,才能有概括性和生动性”。[6]
三、用个体化叙事呈现时代大主题
主题报道,既需要观大势、谋全局的宏观表达,也需要见微知著的个体化叙事。所谓个体化汤镇业的女儿
4
叙事,就要以具体人物的经历和体验作为切入点和主线索,以小见大,从微观折射宏观。[7]这就要做到主题新闻化、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冲突化、冲突细节化、细节情感化。这样的主题报道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
对于党报来说,其主题报道的优势之一是立足点高、视野开阔。但在具体实践中,罗列数据、千篇一律的公文式新闻宣传稿件比比皆是。特别在融媒体语境下,更需要新闻媒体在主题报道中,结合个案,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个体化叙事的传播优势讲好乡村振兴精彩故事。因此,就要用小切口呈现大
培训方法银行卡交易超额主题,用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充分运用个体化叙事提升话语表达的亲切感与故事讲述的平实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在编采《皖北小村庄,长三角里的振兴故事》的过程中,笔者采取白描手法,用三个村庄的三个人物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土桥村村民鹿存荣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种的蔬菜能成为千里之外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解沟村村企老板张书林,马上要将企业搬进3000平方米的新厂区,从昆山回乡的创业路越走越顺;药王村书记李玉良,现在要经常客串‘导游’,用皖北腔的普通话和吴侬软语的游客打交道……”短短三句话,既细致描绘了农民亲历的变化,又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在随后的正文中,笔者用“土桥村:蔬菜远赴千里之外”“解沟村:距沪苏浙越来越近”“药王村:村里响起吴侬软语”三个故事化标题,通过土桥村村民鹿存荣、解沟村村企老板张书林、药王村书记李玉良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三个村庄的发展变化。稿件最后,还通过对亳州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同志的采访,以“三滴水”折射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阳光”,体现出“记录时代进程”的价值。这种个体化叙事,故事化表达,迅速拉近了党报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稿件也因此获得了2021年
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梦见将蛇打死在“对话贫困村比对新变化”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报道中,我们进一步放大个体化叙事,用人与人之间的
对话呈现故事情节,突出平民化视角,将目光瞄准普通脱贫村,与普通脱贫众对话,以他们的视角来展现脱贫之后的新变化;与村支书、扶贫干部等“领头雁”对话,透过他们的语言来呈现乡村振兴新愿景。这组报道在语言上多用百姓“家乡话”来反映变化,如在《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城边“穷旮旯”逆袭“绿富美”》一文中,“穷旮旯”就是亳州土语,意思是又穷又偏,但赵瓦房村又在城郊,一对比,城边“穷旮旯”就很好地反映了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再如《谯城区古城镇张桥村:又偏又穷“东大湖”现如今“牛羊满圈”》,“东大湖”也是亳州土语,位置偏远且经济落后的地方叫作“湖”。“东大湖”和“牛羊满圈”放在一起,这种语言风格的对比,突出了矛盾和变化,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行文形式上,稿件直接用“变化一”“变化二”“变化三”这三个平行部分来反映变化,最后用“新愿景”总结脱贫成绩,展望乡村振兴愿景。报道采用扁平化结构,将故事与时代背景和发展愿景结合起来,让读者读起来更轻松、更直接,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今天,新的媒体语境需要更具亲切感、更加情感化的个体化叙事。主题报道的个体化叙事,就是要将新闻报道与党委政府的议程设置结合起来,将微观的新闻事实与宏观的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不能只讲故事,不谈价值,否则就失去了导向意义。
四、用融合表达让主题报道活起来
深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让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在多平台同步呈现、共同发力,实现广泛有效传播,就必须要遵循“一次采集、多次
5
生成、多元发布”这一生产发布流程。
印小天事件是什么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的超媒介、交互性特点,强调了主题报道要提升传播力,就需要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及链接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以及叙事语体来体现出亲密召唤与情感回应,让用户乐于分享,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报道中,我们在宏大叙事策略下,通过“多次生成”赋予这组报道不同表达方式和叙事语体,并在不同平台予以“多元发布”。如系列报道中的《“小种子”贡献乡村振兴“大力量”》一文,将标题改为《创全国第一,这颗亳州造农业“芯片”凭什么立下大功?》,以亳州孕育的小麦拿下全国强筋小麦单产实收测产最高纪录作为切入点,在叙事语体上增强感情召唤,激起互动兴趣;在表达方式上,为这篇报道添加了短视频和更多的图片,通过亩产评测、种粮大户、育种企业的的镜头,探寻农业“芯片”——种子对亳州皖北粮仓、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稿件在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
获得2021年度安徽新闻奖融媒体作品类二等奖的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报道《亳州未来的麦收,大概就是这般模样吧》更具代表性。在叙事策略上,该稿既有“只闻机器响,却不见人奔忙。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自主完成了小麦收割……”的个体化故事表达,又有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这是建设智慧农场的有益探索,更是解决‘谁来种地’重大现实问题的一种新尝试”的宏观解读。在叙事语体上,标题中“吧”的语气助词,如同聊天一样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稿件更具亲密性、更加情感化;在表达方式上,3段现场视频、14张图片和800多个文字的有机融合,从农户、合作社、科技工作者、专家学者的视角,完整呈现出全省首个无人农场的示范应用场景和运营模式,展现了全新农业生产方式和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上实践表明,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和协同,充分吸收彼此的优势,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生产发布流程内融于心、外化于行,依据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来构建叙事策略,在相加相融中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具生命力。
结语
虽然新闻叙事话语的嬗变,造就了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的景观,但扒开目前新闻种种新颖的叙事形式、手段、类型等这些吸引人眼球的外衣,深入到每个新闻故事之中,可以发现,人们的心还是那颗心,情感也依旧。[8]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是如何让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以及由这一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信息有效流动。[9]
也就是说,融媒体语境下,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个体叙事,主题报道采用何种叙事策略,核心是互联网思维中的“以用户为中心”思想,其本质还在于尊重读者。对于党报来说,就是要以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为导向,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打造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使新闻宣传既引领舆论又鲜活好看。■
注释:
[1][9]何纯.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2][4][8]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话语嬗变与模糊边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李春雨,李澍.主题性报道的新闻化途径[J].新闻传播,2008(02).
[5]程.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J].史学理论研究,2005(01).
[6]龚育之.党史研究的十大关系[N].北京日报,2001-4-17.
[7]廉卫东,李海燕.个体化叙事故事化表达融媒体传播——《大众日报》主题报道改进文风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6(11).
(作者:亳州晚报社总编辑助理)
责编:周蕾
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