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实际,从现有农田面黄圣依主演的电视剧
源污染控制技术“控N减P,施用有机肥”和“隔年隔季施
肥技术”——
—推广土壤磷素活化剂、昂力素的角度出发,
进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评价,并提出农田面源污
郑爽代谁的孕染治理的6种模式及4点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田;面源污染;效益;评价;对策
1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现状路由器重设密码
1.1洱海现状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属澜沧江-眉公河水系,流域面积2565km2,湖面积251km2,湖容积27.4亿m3,南北长42.5km,岛屿面积0.748k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鱼类6科31种,大理裂腹鱼(弓鱼)、洱海鲤鱼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大理鲤、春鲤为云南省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随
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洱海航运、旅游、农灌、饮用水等多功能效益的综合利用,以及湖泊自身老化等多种因素,洱海水环境资源日趋恶化,目前洱海水质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过渡阶段,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氧、非离子氨、总氮、总磷,全年水质为Ш类。
1.2洱海流域农业生产现状
洱海流域包括大理市和洱源县的18个乡镇,167个村公所,流域总人口约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万人,流域实有耕地面积2.792万hm2,国内生产总值87亿元,农业总产值108万元,是大理州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农作物种植方式为:水稻-大蒜、水稻-蚕豆、蔬菜-蔬菜、水稻-蔬菜、水稻-玉米等,洱海流域常年化肥用量约为15805t,其中氮肥9294t,磷肥6511t,农药262t,氮流失量约267 t,磷流失量约67t。
1.3洱海流域农田环境现状
依据大理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资料,1996—2004年农业环境例行监测,仁里邑《洱海湖滨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试验示范》,大理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洱源县优质梅果基地认定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是好的,但仍然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蔬菜、大蒜生产区域土壤氮、磷盈余,钾不足,硼、钼、锌等微量元素缺乏,土壤酸化严重;二是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化肥施用过量,土壤养分失衡,肥料利用率低,成本增加;三是局部区域因过量
施用化肥及工业“三废”的影响,土壤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重金属污染日趋突出;四是农作物病虫害加剧,农产品品质下降,效益降低。
2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
针对洱海流域农业环境及农业生产现状,较好地解决减少化肥施用量,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洱海水资源的矛盾,而确立了在农产品产量基本持平或略增,氮素化肥较常规施肥减少10%~15%,磷素化肥较常规施肥减少15%~20%,农田排水较常规施肥总氮、总磷有明显削减的目标。采取引进、消化吸收、超前试验、试验与示范紧密结合,以试验促示范、以示范验证试验、试验监测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探索出“控N减P,施用有机肥技术”和“隔年隔季施肥技术”,取得明显的经
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控制
技术效益评价及主要模式
倪喜云,杨苏树,罗兴华
(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大理671005) 1
济、社会、环境效益,并获省农业厅科技推广二等奖。2.1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实际,选择代表性强的洱海湖滨地区的凤仪、挖、江尾、仁里邑、大理东门、七里桥大庄6个点,根据作物目标产量、土壤供肥性能、生物肥特性,从农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及重金属变化、农排水、农产品品质5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经过连续5年的试验探讨和示范验证,在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及农产品品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探索出“控N减P,施用有机肥技术”,即:每667m2水稻田应用土壤磷素活化剂500g,代替普钙作中层肥施用,在土壤有机质含量40~60g·kg-1,碱解氮含量150~ 200mg·kg-1,速效磷含量≥20mg·kg-1,速效钾含量40~60mg·kg-1,pH5.5~6.5的区域,可较常规施肥减少氮肥用量10%,于施肥后5d起,每隔15~20d取水样监测1次(下同),结果农排水中总N、总P浓度分别较常规施肥削减10.26%~13.24%、18.74%~19.55%;土壤有机质含量60~70g·kg-1,碱解氮含量200~250mg·kg-1,速效磷含量20~30mg·kg-1,速效钾含量60~80 mg·kg-1,pH6.5~7.5的区域,可较常规施肥减少氮肥用量20%,农排水中总N、总P较常规施肥分别削减13.88%~14.12%、23.57%~24.66%;土壤有机质含量≥70g·kg-1,碱解氮含量≥250mg·kg-1,速效磷含量≥30 mg·kg-1,速效钾含量≥80mg·kg-1,pH≥7.5的区域,可减少氮肥用量30%,农排水中总N、总P较常规施肥分别削减14.56%~15.77%、24.03%~25.69%。同时,为切实解决土壤持续供肥的问题,在“控N减P,施用有机肥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试验研究,得出“隔年隔季施肥技术”,即:针对土壤磷素活化剂具有激活土壤中闭蓄态磷、钾的特点,为避免土壤中磷、钾枯竭,实现N、P、K的协调平衡供给,保障农作物产量持平或略增,经过2年4季(水稻-蚕豆)的定位试验,得出水稻应用土壤磷素活化剂代替普钙施用,蚕豆按常规施磷(或减少化肥用量10%~20%,每667m2用昂力
素20~30g兑水于分枝期+现蕾期喷施),不仅能保障农作物产量持平或略增,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而且能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降低施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2“控N减P,施用有机肥技术”与“隔年隔季施肥技术”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
2.2.1经济效益
2001—2004年在洱海流域共示范农田面源污染技术措施1.25万hm2,实施同田对比89组,监测土壤样350个,水样分析2560个,举办中心样板0.21万hm2,粮食总产增362.482万kg,新增纯收益5934.576万元。其中水稻0.92万hm2,平均每667m2增产21.89kg,增3.08%,增产值27.91元,节本9.11元,每667m2增纯收益37.02元,总产增加302.082万kg,总产值增加385.158万元,新纯收益5810.876万元,总节本125.718万元;蚕豆0.33万hm2,平均每667m2增产12.08kg,增4.41%,增产值24.16元,节本0.58元,667m2增纯收益24.74元,总产增加60.4万kg,总产值增加120.8万元,新纯收益123.7万元。
2.2.2环境效益
2.2.2.1直接效益
示范推广1.25万hm2,减少化肥用量494.0万kg,其中氮肥46.4万kg,磷肥447.6万kg。其中水稻0.92万hm2,减少氮肥41.4万kg,磷肥372.6万kg;蚕豆0.33万hm2,减少氮肥5.0万kg,磷肥75.0万kg。
2.2.2.2间接效益
通过实施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有效地减少了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酸化及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协调平衡了土壤中N、P、K的供给,削减了氮、磷流失的量。通过2004年流域20组同田对比试验农排水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土壤磷素活化剂的处理较常规施肥总氮浓度减少0.59mg·L-1,削减24.74%;总磷浓度减少0.147mg·L-1,削减35.06%,既保护了农田环境,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又有效地减少了氮、磷流失入海的量。
2.2.3社会效益
该项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措施,较好地协调了减少化肥施用量,控制氮、磷流失,减少洱海水体氮、磷污染负荷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质量的矛盾,技术应用简便,节本增效明显,众易于接受,经济、环境效益显著。项目以示范实教、窗口展示、宣传培训的形式,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人民众合理施肥与
2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节本增效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广大干部众的环保自觉性,为保护农业环境、洱海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鉴于该技术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州委政府把该技术措施作为
2003—200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工程措施加以推广应用。3几种主要的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模式在1996—2004年的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中,通过实践检验与技术咨询,总结剖析提炼,得出6种不同类型的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模式供借鉴。3.1山坡地模式曾轶可照片
坡耕地采用控N减P,施用有机肥技术,在凹地收集坡耕地来水,建集水池(池内种植芦苇、茭白、茭草)、一级处理池(池内种植莲藕)、二级处理池(池内种植海菜、养殖生态鱼)。二级处理池内的水进行复灌利用,或经过湖滨带入海,该技术总N去除率≥40%,总P去除率≥50%,COD去除率≥10%。
3.2平坝模式
利用废旧池塘对农田排水进行沉淀净化过滤,农田应用生物肥料、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技术,在废旧池塘的基础上,建集水池(池内种植茭白、茭草)、一级处理池(池内种植莲藕)、二级处理池(池内种植海菜、养殖生态鱼)。二级处理池外建2~4m宽的草坪净化带,最后漫流入湖滨带再入海。该技术总N去除率≥40%,总P去除率≥60%,COD去除率≥10%。3.3人工湿地模式
农田废水→收集格栅系统→沉沙池→酸化池→布水→多级人工填料植物床湿地→净化系统→出水→湖滨带→入海。该技术总N去除率≥50%,总磷去除率≥60%,COD去除率≥15%。
悦凯娱乐旗下艺人3.4旱改水模式
洱海湖滨地区种植旱作,特别是蔬菜,由于雨水、农灌水冲刷土壤颗粒,肥料及废弃蔬菜直接入海,不仅造成N、P流失,而且长期连作容易产生作物病害,实施旱改水,(水稻-蚕豆),由于种植水稻的小型湿地工程作用,与蚕豆免耕固氮作用有机结合能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农排水中总N、总P分别较旱作削减20%、30%,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3.5免耕覆盖栽培模式
免耕覆盖,加强管理能有效地减少对土壤的破坏性,减少投入,减少农田因农灌、雨水冲刷造成N、P流失,农排水中总N减5%~10%,总P减10%~15%,是一项经济节约的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模式。
3.6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洱海流域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不仅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还能改善土壤环境条件,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升农产品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流域内467hm2蔬菜地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1.3万hm2梅果基地及梅制品的“雕梅脯”、“清梅爽”获得绿食品认证证书,200hm2香葱、1.3万hm2大蒜、333.3hm2茭白、3333.3hm2水稻正在申请基地认定,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成为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进程的主要措施。
4洱海面源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1)强化基础性试验研究。农田面源污染是一项新的农业环保技术,许
xboxlive游戏多控制技术措施不够成熟,控制效果不理想,大多凭经验治理,基础性试验研究薄弱,科学有效的技术贮备较少,应强化基础性科研工作。(2)依法治海,科学管海。应加大洱海保护治理立法步伐,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方面,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治理保护洱海,严防过度开发利用,防止湖泊进一步退化。
(3)广泛动员齐抓共管,加速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4)扎实推进,增加投入,建立长效机制: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多方筹资,坚持长抓不懈,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倪喜云(1965—),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05-06-2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