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赏析
、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我想牵着你的手歌词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听空调师傅说格力和美的,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字达夫。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斗鱼冯提莫
王思聪怼林更新三、《燕歌行》艺术特及诗歌内容分析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武侯祠对联”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在眉捷。
这两句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而且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四句写出边戍自然环境的十分恶劣,荒芜萧条满目凄凉,而“胡骑”却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视死如归迎敌,浴血奋战,死伤过半。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领却在营帐寻欢作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四句写出了大漠苍凉,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既写出在围困险境中的战士的绝望痛苦和浓厚的思乡怀亲之情,又写出了思妇悲愁之苦和强烈的思念之情。“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白天,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大难临头,士兵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报销国家的节操。在生命的最后,他们由衷地希望那位可以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李将军再世。这四句总结全篇,悲壮淋漓,感慨无穷。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铿锵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即便时过千年,它依然那样动人心魄。
参考文献
1. 崔亮.高适《燕歌行》赏析J.语文知识,2003,自动关机怎么设置10:41-1041/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