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
思想感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部分八句,写出师;第二部分八句,写战败;第三部分八句,写被围;第四部分,最后四句,写死斗的结局。生动表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战败被围到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娇纵荒淫,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具体说来,它既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战士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乡的痛苦。同时,对于边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昏聩举动也进行了深刻揭露。就描摹战士的心灵而论,它既有多侧面的写意,也有突出主导面的工笔细描。在出征时,战士们同仇敌忾,“金伐鼓”“旌旆逶迤”,斗志昂扬而气势雄壮,这就展现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心灵侧面;在“胡骑凭陵杂风雨”般袭来的严重时刻,战士们不顾战友“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惨重损失和巨大危险,仍然奋力拼搏,突出了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敌兵围困、边将轻敌逸乐的情况下,战士们尽管怅惘心寒、思乡怀亲,却仍然不计个人功勋得失,宁肯“死节
”,也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这些描写,又进一步突出了战士先国后家、深明大义的心灵。
艺术精华
1、伏笔、铺垫、衬托、对比
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和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有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轻敌埋下了伏笔。
下边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了广大将士慷慨激昂、杀敌卫国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从“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今年中秋节高速公路免费吗?“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场的无险可
据,这正有利于素以骑射著称的“胡骑”的纵横飞驰,暗示边将用兵不懂得利用“地利”。“战士军前”和“美人歌舞”的鲜明对比,揭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官僚的腐败和将士间的苦乐不均。招行信用卡申请进度
徐开骋八卦“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德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疆的控诉,仍含有强烈的对比。
亩和平方米“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在这四句里,诗人表面上将笔调从大漠征战中宕开,描写“少妇”与“征人”的相思,实则通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一步抨击、控诉将官们的昏庸腐朽。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四句写边地的荒凉和战争气氛的肃杀紧张。说明家人对戍卒安危的焦虑牵挂之情。“杀气”“寒声”二句则从戍卒的角度上写边塞军旅战斗生活的艰苦紧张:白天,战场上杀气腾腾;夜晚,军营戒备森严,警报频传,给黑夜带来一片身人的寒气。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从士卒拳拳的报国心揭示战士戍边、苦战的精神之源,进一步衬托了边将的卑劣,阐发了诗的主题。战士甘愿为国捐躯的伟大襟怀与一心为邀功讨赏、想博取天子恩遇的边将的卑微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既是诗人代戍卒发出的呼唤,对戍卒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也是诗人借赞叹汉名将李广的爱惜士卒以对比讽刺赵堪等的不恤士卒。部首
2、对比与排偶
《燕歌行》为适应多侧面再现现实生活的需要,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句,每两句对仗,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拚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所用排偶对比有错落有致,毫无板滞之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高适运用对比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将两种截然相对的事物只作客观描述,一同摆在读者面前,能起到振聋发聩之效。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点睛之笔,并无一个主观性的字眼,仅仅客观讲述了张守规军中战士和将领苦乐相差悬殊的现实:一方面是浴血苦战、死伤惨重,一方面却是耽于声、骄逸轻敌。而作者的褒贬便明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