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边塞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 
高适边塞诗皆抒发了他们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由于高适五十岁方入仕,长期失意落魄,故其边塞诗中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如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赠别王十七管记》)、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信安王幕府诗》)、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武威同诸公过扬七山人》)。 
他的边塞诗皆反映了军旅生活,征战场面,皆歌颂了前线将士安边保国、艰苦奋战的精神,如高适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其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作气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由于高适出身贫寒,并且早年至中年皆穷愁潦倒,饱经忧患,故其边塞诗也常能体恤士卒疾苦,揭露将帅骄逸,如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候少府》)、戍卒厌糟糠,
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藓门·其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四十尚躬耕五十无产业,甚至求丐、取给,故其边塞诗中常看到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披露。 
高适的边塞诗表现了征人思乡、居妇念远之情,如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塞下曲》)、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 
高适的诗描绘了边塞的民俗风情,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表现了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神。 
高适常常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气魄,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陈述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带着一种明显的政论彩。他既反对妥协和亲的政策,也反对辗转久战的策略,即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前者造成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这种边患频繁的局面;后者造成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这一劳民伤财的后果;他主张总戎扫大漠,战擒单于公子啊抖音那个什么歌
集中全力,一战成功,永绝边患;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庶物随交泰 好段摘抄大全200字,苍生解倒悬。卤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黎梵微博(《信安王幕府诗》),是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瞧阳酬别畅大判官》)用战争消灭战争,用战争争取和平;他反对穷兵黩武,滥用武力;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其二》)他揭露主帅主人,策略失当,致使败亡惨重:亦谓扫 ,旋惊陷蜂 (《赠别王十七管记》)、五将深入,前军止半回(《自蓟北归》);他指责边将隐其败状,妄奏军功而受勋封赏: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赠别五十七管记》)他忧虑边将偷惰欺蔽而边守废驰,胡虏凶顽: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蓟中作》)他颂扬武功,但也反对滥杀: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在庆贺胜利的同时,他又注视着新患,他怒斥奸邪弄权,策勋不公: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将军既坎禀,使者亦辛酸。(《东平留曾狄司马》)这才是高适边塞诗审美情趣的主要方面,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 
高适的主理,并非不涉山水景物,他也有一些写景佳句,如湍上急流声如箭,城头残月
势如弓等等,他的边塞诗中竟没有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其中所涉景物,也不过是作为情理的点染罢了。他的审美情趣、创作指向在于社会美,在于政治、军事、民情等事关大局的一面。《旧唐书》本传胃高适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实谓忠臣。”“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高适也自谓明时好画策,动欲于王公(《东平路作三首》其二),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故形诸歌咏,自然就国魂军心,处士横议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歌曲高适边塞诗皆平易自然,整炼浏亮,劲健有力,然高适更质朴古雅,更沉雄遒上,故陈绎曾的《诗谱》谓高适诗尚质,胡应麟的《诗薮》谓高适诗黯淡,王世贞的《艺苑危言》,用一个不很恰当,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的比喻来说,高适的语言风格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曹操。 
在抒情手法上,高适边塞诗常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写出征,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体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慰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燕歌行》),以时、空为序,主要用铺叙手法来表现,高适在铺叙中常夹议论,如《燕歌行》的前八句铺写出征,中间杂以男儿本自重横行的见解;次八句叙述战斗,中间夹以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论断;铁衣四句写两地相思,
中间又以玉箸应蹄别离后作一推理;边庭四句写战地苦说,其中又以边庭飘摇那可度作一判断;最后四句总结全篇,点明主题,中间又夹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议论。王夫之的《唐诗评选》谓其铺排中即为诽刺,徐献忠的《唐诗品》谓其直举胸臆,有着明显的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特点。 
在景物描写上,高适常常是大笔勾勒,线条粗犷;如高适的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其二)、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蓟中作》)、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登百丈烽》其一),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送李侍御赴安西》)、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夕阳连积水,边满秋空(《赔窦侍御泛灵云池》),的确是凌空挥洒,粗疏犷放,雄迈高远;故《诗薮》云:高常侍诗有雄气,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从创作方法上看,高适诗平实沉著,为典型的现实笔墨;高适总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像平面镜一样去观照,而不像三梭镜那样去折射。如思乡之作,高适则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左云霖在《试论高适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文中说:高适的诗歌,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观高适的诗作,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高适总是按客观事物固
有的风貌、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反映它。简括地说,就是:实写,写实。 
高适一生,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故其为诗,自然就感激多愠见(《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薄》)、悲歌益不平(《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了。他时而叹身世不遇,时而忧安边失策,时而刺主帅非人,时而悯士卒疾苦……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的一面;同时,他又是一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的将星义士,他总是怀着倚弓玄兔月,饮马白狼川。关塞鸿勋著,京华甲第全(《信安王幕府诗》)的壮志,并且秉戊知恩重,临戎觉命轻(《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执着、坚毅地去追求,去实现他的理想,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的一面。他那苍劲质朴的语言、粗豪犷放的笔触、博大雄浑的意境以及强烈宾政论彩、直拙的写实手法,又极大地强化了这种悲壮的气氛。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高适一生,虽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但他先存的作品,却大部分写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前。他在盛唐诗坛上的成就,用杜甫的话说,就是“独步诗名在”。高适之所以取得“朝野通赏其文”的诗名,是因为他并没有被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的表面繁荣
所迷惑,而能比较清醒地看到当时社会的不少弊端,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各种主要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特别是尖锐复杂的边塞斗争生活。这是其作品的主要价值所在。
  (一)高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适能以一个边塞诗人独步于当时和扬名于后世,是与他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的。他为了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曾亲身三次奔赴塞外,长期从军驰骋疆场。这在唐代边塞诗人中也是很突出的。“安史之乱”中,高适怀着“因国难以捐躯”的壮志,走向沙场,他的边塞之作是他豪壮的戎马生活的反映,诗中抒写了自己希望为国家解除边患而贡献力量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们在战斗中的英雄气概;谴责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边境和内地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他反对对敌人妥协和存在幻想,认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主张对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发动的掠夺战争进行解决抵抗。他希望有象李牧那样的良将:“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用武力对边患进行彻底清除,尽快结束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应该是:“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他渴望:“边庭绝
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这就是说通过战争,换取和平的局面,使生产得到发展,人民自由往来。他在河西时还响亮地唱出了“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这样的诗句。他诗歌中那些以热情、高亢的调子歌颂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作品,其出发点正在于此。如他在《塞下曲》中,描写天宝十二年收复九曲的战斗中,唐朝将士昂场的士气和所向无敌的声威: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系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他由衷地赞扬战士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高尚爱国节操。他以“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的志向来鞭策、勉励自己,立志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高适强烈的爱国感情,除了表现在对正义战争的歌颂和自己切望参加外,同时也表现在对不义战争的反对。因为他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铁衣元戎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因此,他强烈希望“圣代休甲兵”。对那些滥用武力的统治者,他是坚决反对的,诗人严正指出:“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缅怀多杀戮,诗
人增惨怆!”对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战争,对统治者的滥杀,他感到十分愤慨和悲痛。所以,当他天宝十年(751年)送兵到蓟北看到安禄山欲以边功恃宠,发动对契丹和溪的不义战争时,他沉痛地唱道:“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对安禄山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高适诗中强烈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对士卒的深切同情和将士们享乐无度的愤怒揭露。如[答侯少府]诗:“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以勿复言,欤伤我神!”对这种触目惊心的剥削压迫,广大士卒所受的非人待遇和惨重死亡,高适不禁悲涕“沾臆”,黯然“伤神”,足见其对人民感情的深挚。在他的名作《燕歌行》中,更以“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精练、沉痛的诗句,揭露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二)深切关心和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由于高适幼年家境贫寒,亲身参加了农业劳动,这不但使他对劳动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而且对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非常了解,在作品中有鲜明的反映。如在《自淇涉黄河途中十三首》中写道: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寂寥落,产业不足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742年),正是“盛世”时期,但高适诗中,就揭露出当时的赋税之重,反映了农村一片凋敝的景象,并说出了“深觉农夫苦”这样充满真挚感情的话。有时久雨不晴,他也会马上想到农民的悲惨处境,“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民,他请求:“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税应罢收!”他还以高度现实主义的笔调,追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中写道:
  归军剧风火,散卒争椎理。一夕廛洛空,生灵悲暴腮!……城池何萧条,邑室更崩摧。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行人无血,战骨多青苔!……
  这种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使他对鱼肉人民的统治者感到义愤,大胆地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在《效古赠崔二》中写道: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在《行路难二首》中,对那些贵族纨绔子弟骄奢淫逸的生活,对那些巴结权贵的“富家翁”的纵情享乐、得意忘形的爆发户的嘴脸,都给予了辛辣的嘲讽。
  在长期的漫游中,高适结识了不少下层官吏,使他相当深入地了解到官场的黑暗和污浊。特别是任封丘尉后,更有了亲身感受,他深有感慨地说:“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这真是对州县官吏生活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
  因此他希望最高统治者“用能官,去庇秕政,人无菜”,对那些残酷压榨人民的“魑魅”、对于“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的豪强,高适主张要像对“害之马”那样,坚决除掉。这就是说不惩治那些“骄矜”的“奸猾”之徒,逃亡的人民是不会回到田亩的。
  高适晚年,虽独当一面,戎马倥偬,诗作的少了,但当他看到蜀中人民惨遭剥削,仍然唱出了“罢人纷争讼,赋税如山崖”的诗句,并悲愤地说:“且田土疆界。盖亦有涯。赋税差科。乃无涯矣。为蜀人之计。不亦难哉!”可见高适关心民生的思想,一直并未减退。所以,史言高适“屡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从他的诗作也可以得到证实。
熏鱼家庭制作方法  (三)为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而不懈的追求
  高适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人。儒家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深。他虽一度辞去封丘县尉,但并不甘心就此引退。他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看到了由于贫富不均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有害于国家的种种弊端。作为一个刚直骨鲠、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心中深为焦虑不安:“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为了国家和人民,他要大胆说话。他切望得到朝廷重用,以便施展自己的抱负。在《东平路作三首》中说:“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而且更明确和自信地提出:“谁能奏明主,一试武城弦!”可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昏庸,他的济世“良方”,得不到赏识;他的“王霸大略”,得不到施展,长期等待他的,只是报国无门。他的大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慷慨悲歌,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