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观大略
陈宇琛1.导入课题
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2. 作品介绍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内容:风、雅、颂。
(3)形式:赋、比、兴。
风(160篇),民间乐歌;
雅(105篇),宫廷乐歌;
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pgone封杀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适合结婚时放的歌曲(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3.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二、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辩护权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
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三、特点(先异同)
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八年级暑假生活指导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
林妙可生日照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2、重章复唱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