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手抄报内容
品位•经典乂化纵横
O王庆1刘慧2
(1.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澳门257064;
520怎么折爱心2.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基于对全世界欺负文献进行统计,运用文献研究方法,从校园欺负萌芽期、缓慢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和井喷增长期等四个时期,对国内和国外已有的欺负研究进行了横向分析,梳理了国内以及国外欺负问题近40年的基本发展现状,明确了有关前景展望。
【关键字】校园欺负;发展状况;研究综述;社会问题
校园欺负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存在于各国中小学校园的普遍问题之一。关于校园欺负的研究兴起于西方国家,由于挪威、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学校中陆续发生一系列因受欺负而导致学生自杀的恶性事件后,校园欺负行为在世界各地的校园中便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关于欺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2015年OECD对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对于校园欺负发生率的追踪可知,校园
欺负发生率均处在高位,表明欺负问题仍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在文献研究中厘清校园欺负近40年的研究脉络,对国内外校园欺负行为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及横向研究分析,提取校园欺负过往及当前研成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日后欺负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为今后降低校园欺负事件提出合理性建议。
一、校园欺负基本发展研究现状
有关校园欺负的研究始于1972年,由一位瑞典医生以“Mobbing”一词提出,欺负研究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1978年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Olweus在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中正式以Bullyin取代mobbing定义欺负。随后bullying一词也被正式认为为校园欺负。在我国,校园欺负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却十分迅速,国内对于校园欺负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最初按照Bullying的英文翻译结合中国常用词汇定义为欺负。随着港澳地区学者的加入,欺凌、霸凌等词汇也被认定为Bullying的中文定义之一。目前,地区普遍使用霸凌一词;中国香港地区使用欺凌较多。原因在于:一是语言习惯不同;二是因为欺负形式常见于力量不均衡性,所以用霸字可以更好地呈现欺负的特点。中国香港地区则较常用欺凌,凌字在《辞海》中有辱、侮等含义⑵,较符合中国香港以语言及间接欺负较多的欺负形态。经过国内研究者的不断研究,我国对于校园欺负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作者分别在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 平台以校园欺负及School Bullying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通过对初始文献的研究内容逐一筛选,删除与校园欺负无关以及重复的中国移动积分商城兑换网址
经纪人张婉婷个人资料【作者简介】王庆,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校园欺负O
刘慧,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53
文献共获得有:中文文献880篇;英文文献共有4878篇(表1),在此基础上将文献按照10年为一周期分为四个周期进行比较分析,在2016-2020年不足十年归到上一个十年,即2005〜2015年进行简要分析,并将四个周期分别命名为:萌芽期、缓慢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和井喷增长期。
表1:校园欺负文献的年度及篇数分布状况
(一)萌芽期:进入视野,尝试定义
在1972年至1982年,校园欺负的研究文献只有英文文献的记载(表1),所以无法进行中英文文献分析。
在第一个十年间,只有对于校园欺负初步定义和有关欺负发生率的零星研究,这也是萌芽期的典型特点——文献资料有限,但有研究意识。萌芽期的典型代表文献为Olweus tfy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3]o该文首次尝试定义欺负到底是什么,Olweus认为欺负是:当一个被反复地和持续地被置于一个或更多人制造的负面行为中就是欺负。在定义了校园欺负概念之后,对欺负的特点进行归纳并确定:力量不均衡性、激惹性和反复性。Olweus也对欺负的英文定义做出了界定,从“Mobbing”到“Bullying”。对于为何将欺负的定义从“Mobbing”更替到"Bullying”,Olweus认为Mobbing―词中本身就含有“蛮牛”“冲撞”等含义,应用于生物界更加适合,而Bullying更多地则是"打闹”“攻击”,更加符合欺负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特征的含义。所以,在真实的教育现场欺负事件更适合用Bullying来进行描述。
(二)缓慢发展期:理论数据逐渐产生、国家及地区发展不均衡
1983年至1993年,进入第二个十年后,校园欺负仍然没有国内文献的记载(表1)。国外文献中0lweus的Bullying at school: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in terven ti o n program⑷被普遍认为是研究校园欺负“科普级别”书籍,此书详细介绍了何为校园欺负、校园欺负的类型以及欺负的影响。这篇文章开创性地研究并总结欺负的干预方法。虽然在Olweus有关欺负的干预方法在挪威卑尔根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当扩大到挪威全境时成果并不明显,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欺负的反复性,即干预之后欺负事件的发生率并没有产生明显下降甚至在一段时期后还有轻微上升的迹象。所以
在第三个十年即高速发展期对于欺负干预方式的研究中,校园欺负的干预方式分成的流派较多,这也是校园欺负发展至今的特点之-O
在这一周期,国外对于校园欺负的研究特点主要分为两个,特点一:欺负的定义的研究;特点二:欺负的发生率研究。欺负定义方面,各国均认可Olweus对于欺负特征的定义;对于欺负的发生率研究中除了H^(Dealing with Ijime(Bullying)among Japanese Students: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以外,其他的调查国家均来自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这些国家的欺负的发生率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同时这些国家也成为日后研究校园欺负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
(三)高速发展期:蓬勃发展、全面研究
对于校园欺负的研究,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是在第三个周期,即1995-2005年。在这十年间,不仅是欺负被更加细致划分种类的十年,也是开始研究欺负产生机制的十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来自英国的SmithSc力oo.Bullying: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此书在Olweus研究的基础上将校园欺负界定进一步细致的划分——欺负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Subset),由一个或更多的孩子重复地、故意地威胁,
54
使受害者感到烦恼或身体伤害的形式。Smith教授对于欺负的定义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对于定义欺负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欺负的研究也从现状调查逐渐转为对于欺负的相关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在欺负与性别的关系研究中,Seals的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Prevalence and Relationship to Gender,Grade Level,Ethnicity,Self-Esteem,and Depression发现,欺负的发生率与性别有显著区别,
小学高年级男生实施身体欺负的发生率远高于小学高年级女生实施身体欺负的比率向;在欺负与家庭教育(Smith的Parenting and school bullying)关系中,民主性家庭教养方式的儿童日后成为欺负者的可能性较低;专制型家庭的儿童日后成为欺负者或受欺负者的可能性教民主性家庭的儿童高3倍干预研究中主要以地区干预方式为主,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为挪威卑尔根(4useful evaluation design,and effects of the Olweus Bullying Pre vent ion Program)A英国谢菲尔德(Bullying in schools:the UK experience and the Sheffield Anti-Bullying Project)o挪威卑尔根地区的干预方式依照学校、教师、个人三级干预模式进行,英国谢菲尔德地区的干预方式依照五大行动策略进行:定期讨论、支持校园正向关系、对所有学生进行欺负干预课程、进行家校合作、政府提供支持也。无论是卑尔根地区还是谢菲尔德地区的干预在短期内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干预之后并没有进行回访以及有效性的分析研究。从1995年至2005年干预研究的开始,意味着欺负问题经历了发现一分析一解决三部曲。
怎样打开隐藏文件夹1995年到2005年欺负现象研究第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同时也是国内在研究欺负问题上高速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学者分别在1994年发表有关欺负现象研究文章(OlweusJL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凶、《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汽标示着中国正式开始加入校园欺负的研究中O 中国在研究校园欺负中首先将Olweus对于儿童欺负问卷的中文版进行修订,根据中国学校特点将Olweus欺负问卷中家中几个孩子、排行老几等问题进行删减。国内学术界对于校园欺负问题的研究进展非常
快,基本上用了十年追赶上了欧美地区用了20年研究的成果,在这10年间,国内对于欺负的研究是描述研究、相关研究以及干预研究同步进行。其中描述研究的特点是数据量大、具有中国学校特(例如,住宿生、少数民族)。代表性文献《中学欺侮行为现状研究儿童欺负的行为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相关研究前期主要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年龄、性别研究为主凹,代表性文献《儿童欺负的行为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后期转变为心理问题的相关性研究(代表文献《小学儿童欺负行为与个性特点和心理问题倾向的关系》),干预研究是以张文新团队的研究样本进行的有关欺负干预行动研究,代表性文献《学校欺负干预研究综述》。相关性研究和干预研究方面,国内外的方面稍显不同,国外将视角没有局限于校园中而是扩大到学校以外的环境;例如,教室以外的游戏场;国内的欺负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内,因为国内学校学生基数大,特点多⑴]。此外,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欺负量表开始应用在科学研究以及实践应用中,国外的量表主要有Smith量表和Olweus量表;国内量表是在Olweus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加以运用o 在量表使用方面,国内在原有的量表的基础上删除了有关宗教类以及家中几位子女等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题目。
(四)井喷增长期:弥补前期不足,深度追踪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欺负的研究在近20年尤其是在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间增长速度呈现了井喷式增长。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中文文献从2016年至2020年4年的时间中即将超过
55
2005年至2015年的这10年发文量,其增长速度迅猛说明欺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学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欺负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和谐环境。在研究范围方面,国内外均更深入、更多元的研究为特点,校园欺负是一种存在于校园的一种行为偏差行为,在校园中发生就表明了其发生情况的复杂性不可能仅仅是一种原因导致欺负事件的爆发,所以提取校园中真实发生的欺负事件后发现,欺负事件的背后远比前两个十年研究复杂。
在井喷式增长中的特点是突破性与复杂性并存。突破性表现在2005年至2015年,对于校园欺负的研究产生了一个重要分支----网络欺负(Cyber Bullying)o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负不同于常见的欺负形式,学界将网络欺负列为欺负的一个分支。在第四个十年中,国内外研究网络欺负的路径基本与传统欺负的形式相同,但是研究速度较传统欺负更加快速、科学问。在此期间代表性文献:Smith的Cyberbullying:Another main type of bullying?。在国内夕卜文献分析中发现,网络欺负的共同点均为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且伤害性持久。复杂性表现在:在第四个十年对于欺负的研究特点是学科交叉合作和追溯性研究。学科交叉中又以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最多,深究其中的原因是将校园欺负深入研究后会发现欺负的产生与心理疾病有较大关系删,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隐性自恋的中介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欺负者往往有自恋性人格,自恋性人格是典型的心理认知偏差的表现之一。除了与心理学的交叉以外,校园欺负与犯罪学的联系也是复杂性的表现之一,Causes of School Bullying:Empirical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and General S
train Theory研究结果表明,儿时有欺负行为的儿童在长大后其犯罪几率远远高于受欺负者与旁观者。由于欺负进入到第四个十年的研究,所以在前二十年对于欺负研究的数据被带入到第四个十年后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研究方法为:长期有效性研究与追踪调查。代表性文献为Effecti v en ess of schoolbased programs to reduce bullying‘Negative school perceptions and involvement in school bullying:A universal relationship across40countries o在追溯性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欺负行为的反复性较强,在干预课程或活动结束后的半年,欺负发生率有“死灰复燃”的迹象,针对这一情况在今后的研究需要继续思考何种方式的欺负干预方式可以持续且有效抑制欺负行为的再次发生。
二、建议
由上述综述可得知,欺负问题确实长期存在全球校园中,这也是长期以来国内外较为棘手的校园问题。在此建议教师与其他相关辅导人员处理欺负事件的时候,应该要更加谨慎,也必须出欺负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校园反欺负文化。建议家长不应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需要真正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
欺负的数据收集经历了从单一区域的数据收集再到跨地区收集;从基本数据测算到相关性研究甚至在进入2000年之后相关性研究的深度可以纳入第四个十年,即2006年至2016年,对于欺负的研究是在已有的基础上研究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第四个十年中欺负有别于之前三个十年的区别是:在2005年
至2015年这十年间出现——网络欺负。网络欺负的出现打破了之前对于欺负的定义,重新将此研究领域进行更新O 有关欺负问题的研究已有40年,目前仍无法对欺负的长期和晚期影响进行研究。除了以上的研究方面以外,国内外在这十年相关研究中,进行了交叉学科研究,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校园欺负研究中,但是对于心理学应用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点产生了区
56
别,国内主要研究的是欺负的模型分析;国外的研究较多在心理疾病于欺负的联系以及预测性。第四个十年,国内外在对于欺负的研究速度上并没有区别,区别出现在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但是,这些侧重点的不同不会影响对于欺负研究发展的进步。
【参考丈献】
[1]Olweus 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Hemisphere,1978,20
(01).
[2]陈光辉.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本土化内
涵、基本特点及其与同伴背景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Lewis,Otnow 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
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订d Psychiatry, 1978,20(01).
[4]01weus,Dan.Annotation:Bullying at
School: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Psychiatry&Allied Disciplines,1994.
[5]Stratford M.School bullying: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Edited by Peter K.Smith and Sonia Sharp.Routledge,London EC4P 4EE.1994.260pp.ISBN0-415-103738[J].
Criminal Behaviour&Mental Health, 2010,6(04).
[6]Headley S.Bullying and victimisation: prevalence and relationship to gender, grade level,ethnicity,self-esteem,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Neurobiology, 2004,28(04).
[7]Smith P K,Myron-W订son R.Parenting
and School Bullying[J].Clinic al Ch订d Psychology&Psychiatry,1998,3(03). [8]张文新,武建芬.Kevin Jones.OlweusJL童欺
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02).
[9]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儿童欺负行有关感恩的故事
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01).
[10]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
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03).
[11]Springer,Boston,MA.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In Aggressive behavior,1994. pp.97-130.
[12]刘世闵,陈素贞.“明易躲,暗箭难防”:论
校园网路霸凌[J].国教新知,2010,57(04). [13]Smith,Peter K.Bullying in Schools:And What To Do About It.By K.Rigby.Jessica Kingsley,London,1997.pp.296.15.95 (pb)[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Psychiatry,1998,39(02).
5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