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一、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主要是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祖国统一大业。这三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框架。
第23课《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主要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和成功。它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正确。
从这一课的教材来看,主要有三个子目组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经济特区的建立把改革开放引向全面和深入;浦东开发开放则是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和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标志。这三个子目共同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过程。
二、设计思路
(1)阅读与理解民间歌谣,强化从民谣类史料中汲取信息、解释历史的意识和方法;
女士内衣品牌
(2)观察和理解图片,通过对比感受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尝试从图片中感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方法。
(3) 回顾不同时代的流行语,感受改革开放后祖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体味国家的“口头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代印记作用。
(4)聆听改革开放艰辛历程的叙述,感受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1周年。今天,我们就一起聚焦改革开放31年来的艰辛与辉煌。
首先我们把关注的目光定格在1978年安徽的一个小山村:
就在这年夏末,安徽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当时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视察了灾区。他信步走进一个村庄,摇摇欲坠的茅草房,几乎看不到任何生气。终于到一户人家,万里走了进去。奇怪的是,炎炎烈日里,女主人和两个女儿居然盖着被子缩在屋角,只有男主人满脸尴尬地出来接待。公社干部心情沉重地对万里耳语说:他们全家只有一条破裤子!
书记的眼睛湿润了!他哽咽着说:“当年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可今天还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解放都0年了,没想到老百姓竟然穷到这种地步。”
是呀,新中国成立近三十年了,人民早已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然而,翻身的老区人民为何还要挣扎在贫困线的边缘呢?50年代以来的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建设之花何以会结出如此苦涩难咽的果实呢?
请同学们结合自建国以来到1978年这近30的社会主义建设具体状况来谈谈你的认识。
强国梦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共
同心愿,新中国成立后,以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在为这个梦想和心愿而努力奋斗着。
然而,1956年,党的八大后,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切实际的目标与口号,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终于酿成了十年的惨剧。
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十年岁月里,阶级斗争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经济建设中,“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呐喊声不绝于耳!
终于,在探索中,僵化了思想认识;
在建设中,固化了管理体制;
贫穷,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的现实。
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后,面对着饥饿与贫穷,人民众用顺口溜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造成他们贫穷的人民公社体制的不满。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到了田头忘带锄,再去回家逛一逛。”
“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工分都平均,大家不用争”。
由于过度强调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造成了集体出工、大呼隆的情况下的出工不出力平均分配、吃大锅饭情况下的干多干少一样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有民谣形容当时的农村:
“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
那么,我们何时才能走出思想困顿,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正途呢?
1978年,思想解放的春风,吹散了笼罩在国人心头的思想阴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阶
级斗争为纲”的狂想曲终于画上了休止符。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改革大幕即将拉开。那么,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应该从哪里启航呢?
环节一:“坐牢杀头也心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艰难孵化(10-11分钟)
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安徽的那个小山村。
by2是谁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没有背井离乡逃荒要饭的乡亲们,悄悄地聚到会计严立华的家里。18位淳朴善良的农民,经过整整一夜的痛苦挣扎与思想斗争,共同在一份看起来更像生死文书的土地承包书上签字画押。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小岗村承包书
教师引导:
问题1、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这份只有寥寥数语的承包书,大家说说看,哪一句话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坐牢杀头的危险?
(分田到户)
问题2、这一举动何以会招来杀身之祸呢?
(因为这与人民
公社制度这种公有制相冲突,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
问题3、那也不至于会弄到杀头的境地呀?事情有那么严重吗?
(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正确与否无所谓,关键在于教师的认识程度。)
同学们,可千万别小看了“分田到户”这一举动,这无疑是在“挖社会主义墙角”。
首先,人民公社是伟大领袖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之一,是动不得的。
其次,的接班人主政后,仍然坚持的建设路线;
再次,尽管1978年出现了思想解放的伟大潮流,但是,在现实的政策实践中,还从未有人敢正面向人民公社体制叫板。所以,大家想想看,在当时如此微妙的现实面前,如果事情泄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教师讲解:
问题4、贫穷、饥饿、甚至跑盲流(逃荒要饭),残酷的现实逼得善良朴实的农民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同命运抗争。他们在承认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实际划分了土地的使用权。那么,他们抗争的效果如何呢?
小岗农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高兴的农民又自编了民谣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配上喜悦的图片)
“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1980年的收获季节,省委书记万里再次出现在灾区。只见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大人小孩眉开眼笑。男人们围着万里说长道短,女人们把热腾腾的花生塞到客人们的兜里。此时的万里书记,早已是热泪盈眶。
2、农村改革后的新气象(此处不必讲解,展示几个精彩图片即可。)
教师总结:
“分田到户”并非是小岗村的创举,早在60年代出国民经济困难的时候,某某曾经就采取过“分田到户”的度荒举措,然而,在那个红年代里,这一“出格”的举动终于被湮没在红的汪洋里。
小岗村是幸运的,沐浴在思想解放的春风里,徜徉于除旧布新的大局下,“分田到户”让他们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丰衣足食”。
小岗村村民为生存而战的无奈之举无意间成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在经历了几番艰难的思想较量后,新的农村土地分配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终于破壳而出!中国的农民,终于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媒体播放歌曲)
环节二:“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的大胆尝试(9-10分钟)
转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大船已经起锚出港。然而,更大的困难和考验正在前方等着我们。如何让市场活起来?如何让物资流通起来?这在现在看起
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当时却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还是让我们从激情配拍的1978年说起吧!
这一年,从阶级斗争的呐喊声中逐渐清醒过来的中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看一看那些原来被
我们称为“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已经彻底的腐朽、彻底的崩溃了。这一看不要紧,他们大吃一惊。
播放录像
经过了30年,原来不但没有超英赶美,反而我们和人家相差越来越远!原因在哪里呢?
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主义才有生机活力,也才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总有一天会被开除球籍。 ——
那么,我们以何种形式开放?开放的范围有多大?是全面推进还是重点突破?
对外开放的时机和突破口终于出现了。1979年4月,广东省的主要领导习仲勋、杨尚昆向中央汇报了工作,还提出了一个设想和要求:要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认真听取了汇报,沉思了良久说:
“改革开放需要一个突破口,一块试验场,在这里放手搞,万一失败了也不要紧,就那么一小块地方。这块地方该叫什么?就叫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呢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问题1、同学们,既然中央最高领导人已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定了调子,却为什么不在经济上大力扶持广东的试点,而要他们自己去闯?改革开放真的那么难吗?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呢?主要探讨有钱没钱?杀谁?拼什么?
(看学生能够回答出什么。或者教师可以自问自答,因为前面已经有过部分回答,教师在这里可以补充些开放艰巨性的典型材料)
(旧体制和旧思想的束缚严重)
当然,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撼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义无反顾的改革开放的坚定步伐。
问题2、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很快被批准成立了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试验田。这个试验田收成如何呢?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媒体展示深圳发展的资料
经济特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开放的力度。
出示:改革开放格局形成图
(1984年,中央又进一步开放了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先后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批准海南建省。)
2.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气象
(交通、金融、标准化厂房、城市化、新兴产业、航空航天、教育、文化)
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给中国
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日常消费品要凭票证购买,改革开放后人们可以在商场、超市任意购买。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情侣签名一对
③改革开放,不仅引发了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深刻变革,也促进了城市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革。你能说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吗?(组织讨论)
(衣吃住行用)
教师总结:
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发展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创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在对外开放中起到了前沿、窗口的作用。
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试验区。经济特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初步的样板,探索出了一条中国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环节三:发展就是硬道理——浦东开放的创新模式(5-6分钟)
1.为什么开发开放浦东
大家说到的基本是现代上海城市生活的变化,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却不像你们说的那么好。
80年代后期上海得了严重的“城市病”,道路拥挤,空气污染,人均绿化全国倒数:80万个煤球炉,还有80万个马桶,算一个国际大都市,但黄浦江上发生大雾的时候,船就过不了。——前浦东新区区委常委邵煜栋谈浦东开发
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的左倾思想趁机抬头,大有覆灭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之势,在这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冒着严寒,果敢地挺立在时代的潮头,支持浦东的开发开放。
那么为什么又要选择浦东来开发开放呢?
播放视频:浦东开发开放
请同学们思考:中央为什么要开发开放浦东?
国家赔偿范围2.浦东开发带来的变化
教师讲述: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浦东已经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浦东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目前南汇区并入浦东,形成了大浦东,这必将为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世纪腾飞贡献力量。
环节四: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5-8分钟)
讨论:通过流行语的变迁,谈一谈三十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辞旧迎新的优美句子同学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那么这三十年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全国三本排名为使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老师把改革开放前后的流行语做了一个列表。流行语是一个国家一段时期的口头禅,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历史印记。
解释60-70年代和80年代的流行语。之后社会上称你们这一代为90后,浦东开发开放的前10年,你们还小,而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流行语
进入21世纪,你们懂事了,流行语就在你的口中诞生于流传,请你们来完善。
“申奥”、“入世”、“就业”、“三农”、“征地”、“拆迁”、“三个代表”、“保先运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WTO”,、“地球村”、“知识经济”、“信息化”、、“知识产权”。
“反恐”“金融危机”。
“忽悠”、“I服了You” “粉丝”、“俯卧撑”、“”、“民生”、“以人为本”、“众满意不满意”、“关注民生”、“民心工程”
结束语:(2分钟)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回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思想僵化、体制固化,不能从实际出发,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不要说精神文化,就是最简单的吃饭都会成为问题。如果,我们再放宽思路,纵观建国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大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方式和终极目标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呢?
材料(底显示、配以航天、奥运、世博等宣传图片滚动播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文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