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林妙可的胸部
作者:钟儒英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 2019年第1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118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歌最突出的、成就最高的代表诗人。他们都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投身从戎的经历。所以,他们两人的边塞诗自然多以边塞生活和战争为题材,反映疆场的生活情景,诗的风格上也同样表现出“悲壮雄浑”的风貌。
      高适与岑参作为文人入幕府,又都在边塞生活多年,相同的经历使他们都选择了边塞生活和战争作为他们边塞诗的共同题材;而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激情也自然成为了他们边塞诗的共同思想主题。奇丽开阔的边塞景观、豪迈凄苦的军旅的生活又孕育了他们边塞诗“悲壮雄浑”的相同风貌。同时,两人都擅长古体歌行,尤其是七言歌行。所以,他们两人的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和采用的诗歌体裁大体是相同的。
      一、从思想主题及诗歌内容来看
高德顺风车金希澈和韩庚
      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激情是他们边塞诗的共同思想主题。这一主题可以在他们两人的边塞诗中看到。高适的《塞下曲》写道“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就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情。还有《使清夷军入居庸关·其三》中的“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这些与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极其相似。还有“夫子佐戎幕,其锋利如霜。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功业需用时,立身有行藏”(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行军二首·其二》);“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都表现了高岑二人作为文人对从军建功立业的向往。 
经典英文个性签名
电动车上牌照      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这是高适、岑参边塞诗最激动人心的共同主题。高适的《燕歌行》《塞下曲》《送浑将军出塞》,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奇险的战场景观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描写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突出地表现了盛唐边塞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岑边塞诗有反映军旅生活,歌颂前线将士安边保国,艰苦奋战的场面,如高适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其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岑参的“上将拥
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高、岑也有描绘民情风俗的边塞诗,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表现了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神。岑参的“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勾画了边地酒筵、歌舞场面,极富于异域情调。通过以上对比,可知两人的边塞诗在思想主题上是相通的。
      二、从诗歌形式来看
      高适与岑参都擅长用古歌行来写边塞诗,尤其以七言歌行为胜,其杰作几乎全是七言。他们都善于吸取前辈诗人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创新。高适的古诗受张说影响较深,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五古《三君咏》,其形式和主旨与《五君咏》完全相同。张说有《邺都引》,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宋育仁《三唐诗品》誉之为“七言不祧之祖”,例如他的名作《燕歌行》就是七言歌行。岑参的诗歌各体均有佳制,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诗受鲍照、谢朓的影响较大,承继了鲍照的俊逸和谢朓的明丽而表现出了雄奇瑰丽,飘逸峭拔的风格。也借鉴了高适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转自如的体式,他的几篇名篇几乎都是用七言歌行写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是七言歌行中的佳作。
      三、从艺术风格上看
      两人都是盛唐边塞诗的集大成者,“悲壮雄浑”是他们两人边塞诗的共同点。下面各举一例说明:如高适的《燕歌行》,它吸收了汉魏古诗简单遒壮的特,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既写了出征的军威、军情的紧急,又刻画了塞外的荒寒、战争的酷烈;既写了战士的勇武,又写了离别的悲怆。读来有一种气魄宏大、雄壮有力的感受,而又有悲凉凄冷的情韵。岑参的诗也同样有这种特点。如他的名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表现了大军出征雄壮的气氛,但下两句马上一转“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刻画了战场白骨现于野的凄凉气氛。
      可见,两人的边塞诗的风格都具有“悲壮雄浑”的风貌。“悲壮”是人们公认的高、岑边塞诗的基调。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到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而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而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而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悲壮的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
银行贷款年利率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是在共同的时代氛围、政治条件和现实土壤中开始的,他们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合拍,这就使得他们的作品带有时代的烙印,在总体基调上有共同点。由于他们有长时间的边塞生活经历,因而对边塞生活的艰苦,对将士们的思想感情和英勇奋战的精神,有很多共同体验和感受,这也就使他们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更加鲜明。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县黄香高中  4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