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思考题:
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情况; 理解边塞诗中的思想情感;掌握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异同。
教学重点: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异同
教学难点:二人风格同中有异的成因
  一、边塞诗的兴盛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之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焕发着耀眼的光芒。盛唐边塞诗,创造出无比豪迈悲壮的意境,展现着恢宏雄壮的气象,不仅如此,他还发前人所未发,写出比前人更丰富多彩,更新鲜活泼、更广博的边塞生活,反映出唐代社会及其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尤其反映出唐代的时代精神来。盛唐时期,涌现出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他们是边塞诗创作的主力。后人所说的边塞诗人或边塞诗派,通常就是指这个诗人体。其中高适、岑参为代表诗人。
什么是边塞诗?内容上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及抒写边塞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塞将士思乡的情思等。
盛唐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边塞诗?
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久居尊位的唐玄宗倚恃强大国力,好大喜功,推行扩边政策,并每每给立有边功的将官以升迁的嘉奖,赴边立功成为报
国和仕进的有效途径。科举取士与边陲建功是取得功名的两条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举、明经寻求价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选择了从军入边,文人投笔从戎或秉笔入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分子取得功名的一条捷径,“天子好武功”,一旦边塞建功,立刻名动京城。加之一批节度使由边疆入主朝廷,使得朝野内外很快形成以征战为荣的风气。许多胸怀大志而科场失意或干谒不成的文人,便投身边塞。这些文人亲历边塞,对边塞生活有切身体验,他们用诗歌来表现所见所闻所感,导致边塞诗日益繁荣起来。
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能表现盛唐之音。贯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在边塞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边塞诗这一特殊的派别,为才情横溢、立志报国的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盛唐时蔚为壮观,形成了一个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为其代表诗人。
高适曾有过三次出塞经历,投入幕府,还曾做过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岑参更是三次出塞,投入幕府: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高适、岑参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讲,我们讲了什么是风格,以及风格形成的主观、客观原因:
(风格实际就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既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标志。它是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黄家驹八卦
杏决定与东出昌大离婚风格的形成因素包括主观、客观原因
主观上,决定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个人出身、生活经历、文化教养、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作家的创作个性也往往从语言气氛和节奏韵律中显示出来。
客观上,作品的题材(具体表现的客观对象)、体裁以及阶级、社会、时代等历史条件。怀抱济世理想,投身边塞的唐代文士在边塞看到的是浩瀚的沙漠、巍然的的雪山、飘扬的军旗,听到的是呼啸的北风、雄壮的军乐、将士厮杀的呐喊,心志从而变得开阔和坚强。
风格是由艺术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由作品的题材、体裁以及社会、时代等历史条件决定的客观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 文学的风格特点,往往通过语词表现的特点呈现出来。一般来说,读者对作品风格的认识和感受,也首
先是从语词的格调、彩、气势和节奏的特点中获得的。)风格的形态有四对八体:
1. 简约、繁丰; 2.刚健、柔婉; 3.平淡、绚烂; 4.谨严、疏放。
(风格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作品刚健,首先在于气势,即有豪迈雄壮的精神气魄。只有精神崇高、胸襟博大,积极进取的作家,才能造成豪迈宏大的气势和风格。)
那么高适、岑参边塞诗具有怎样的风格呢?他们为何能形成这样的风格呢?这便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比较 (先感知二人代表作、讨论风格异同点)
高适、岑参在盛唐成为“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他们被后人并提为“高岑”。他们投笔从戎,征战沙场。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only you歌词
相同点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希望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塞下曲》)志存高远。
这种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刚健。
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与高适一样,他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时逢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都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著名将领,这为当时的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的捷径。
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银山碛西馆》又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也是岑参不满于在内地的卑官任上虚度时日而慷慨从军的主要思想动机。
岑参“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大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意气豪迈。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
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是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悲壮——七夕节土味情话悲凉、悲苦,雄壮、豪壮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燕歌行》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
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
黄海波好看的电视剧不同点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造成了二人诗风的不同特点: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
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高适与岑参,他们的诗内容丰富,风格豪迈悲壮。但在这豪迈悲壮的风格中,高适的诗“多胸臆语,兼有风骨,故朝野通赏其文”(殷璠《河岳英灵集》);“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这主要体现在:
  1.高适诗气骨遒劲;岑参诗瑰丽奇彩;
2.高适悲壮而深刻苍凉,岑参悲壮而昂扬豪迈;
3.高诗叙事、写实、议论,思想深刻,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写景、描写、抒情,富有艺术个性,浪漫主义彩突出;
奶粉质量排行榜1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