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谈《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反类型”特征
作者:***
打印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3期
四川汶川大地震        摘要: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干将,其作品量之多、类型之丰富使她多次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摘得桂冠。而家庭作为香港电影史中相当重要的一种类型片,从早期的陶秦、秦剑到新浪潮时期的方育平、许鞍华,在时代的变迁中家庭的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本论文通过许鞍华在2008年导演的家庭《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淡化的人物性格和“反传统”的人物关系来谈论新世纪香港家庭的反类型特征。
本兮几岁捉妖记2的演员        关键词:香港电影;家庭;许鞍华;反类型香港回归前的香港电影,大多都是以男性为中心主导地位的。回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克、谭家明、严浩、方育平这批由电视转向电影的生力军构成了香港的电影“新浪潮”。然而在这男性导演中也只有许鞍华一人是女性导演。在许鞍华打算拍片前她曾说过“引发我走进电影界是因为看了张彻、黑泽明和胡金铨的电影”,[1]许鞍华在新浪潮初期的作品是有着强烈的男性彩的。虽说作为一个女性导演
私人影院
很容易在固有的电影论调和意识形态里面被演化成单一的类型片导演,但是用某一种类型或是某一种特征来界定许鞍华的作品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许鞍华从影以来就不断地尝试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影片,有奇情推理片、鬼片、武侠片、爱情片、家庭、半自传片、纪录片等。这也就刚好能够说明为什么许鞍华可以从1982年开始多次拿到不同类型的影片的最佳导演奖。2008年许鞍华在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时,内因方面她渴求拍摄一部再现天水围真实生活的影片,外因方面又因资金不足没法请大牌演员、用高科技的设备和灯光。于是这部影片后来干脆就拍成了一部表现一对母子平常生活的家庭,然而影片中种种类型特征却一反“常态”地表现出与新世纪前的香港家庭的不同,这种不同正好可以体现许鞍华在新世纪创作中的艺术观念。关于老师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