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
1 开端
2 启蒙
2.1 大陆——默片年代(1905-1925年)
2.2 大陆——动荡年头(1925-1945年)
3 各领风骚
3.1 大陆(1949-1976年)——火红年代
3.2 台湾(1950-1975年)——宝岛情怀
3.3 香港(粤语片 1950-1970年)——香江实记
3.4 香港(国语片 1950-1970年)——
4 更上层楼
4.1 大陆(1977-1995年)——开放的风采
4.2 台湾(1976-1995年)——悲情风格
4.3 香港(1971-1995年)——电影王国
5 大中华市场
5.1 香港(1996~2000年)——风浪冲击
除蚂蚁5.2 台湾 (1996~2000)——消失映画
5.3 大陆 (1996~2000)——中国特
6 华语片潮流
7 澳门
前 言
中国电影是指用以汉语为主要语言以及大多由中国人制作的电影,而来自两岸三地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一个分支,也是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华语电影开始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中国人随后在上海与香港拍摄了更多华语电影;随20世纪华人社会的变动,华语电影现在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渐次形成各自的系统。随著国际及两岸三地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地的华语电影也在不断地融合、互补、发展之中。
而为了表扬大中华的电影工作者,两岸三地每年都举办多個电影颁奖典礼,其中:大陆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被视为华人电影界的三大最高荣誉。
从文化角度来讲,大中华区的电影分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由于三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模式缔造岀风格各异的电影思维方式,也形成不一样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念。历经沧桑,随着“大中华圈”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两岸三地的电影文化也在世界电影文化中扮演重要角,并且不断改进,不断升华,继续为各阶层的华语电影文化爱好
者带来惊喜。
1.开 端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进入中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了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当年刚好适逢京剧老生谭鑫培60寿辰,于是任庆泰就为其拍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而老生谭鑫培就是第一位中国的电影演员。)这部《定军山》从来没有见过有相应的电影拷贝现世,只是通过当时照相馆的伙计口述形成模糊的历史,就连存世的唯一一帧照片也来源不明。目前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是公认为华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可是电影的具体细节却沒有現存史料可以查考。(电影史书记载「为了庆祝谭鑫培六十岁生日」为由,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就在照相馆內的院子里拍起了电影,而且一共拍摄了「请缨」、「舞刀」「交锋」三场戏。)
而第一部华语、华人纪录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第一位被记录的公众人物就是李鸿章。(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以清朝特使身份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就职大典,随后再以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搭乘「圣-路易斯号」 邮轮抵达美国纽约,对美国进行访问。爱迪生主持的Biograph 公司的摄影师狄克森(W.K-L. Dickson)就纪录下這位满清特使的点滴,這段新闻影片的片名就叫做「李鸿章─第四大道与百老汇(Li Hung Chang - Fourth Avenue and Broadway)」。)
在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和黎民伟(黎姿的祖父)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到1920年上海产生第一部长故事片。电影传入中国之初,中国正处于苦难深重、领土分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电影拍摄在资金、设备、技术上都要依仗外国资本,由此带来其半殖民地性质。另一方面,中国早期电影创作(无论在大陆、香港、台湾)从观念、取材到表现形式上都可以看到各种民族戏剧元素(京剧、文明戏、粤剧、歌仔戏等)的深厚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打在早期中国电影上的一块明显"胎记"。到20年代中期很多大城市也开始出现大型电影公司制作电影,像广州、长春、武汉等城市,这也让各地区的文化渗透进电影中。
2.启 蒙
2.1.大陆——默片年代(1905-1925年)
在黎民伟、张石川、郑正秋等先驱的努力下,让默片时代明星辈出:胡蝶、阮玲玉、黎莉莉、徐来等,而一思想开放、勇于创新的导演也拍下了很多著名的电影作品如《劳工之爱情》、《渔光曲》、《神女》、《大路》、《新女性》等等。当时的电影主要以新事物的姿态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因此大多数的题材都是实在的生活小品。
各种食物蛋白质含量2.2.大陆——动荡年头(1925-1945年)
三十年代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漫长且动荡的战争岁月,经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几乎摧毁了一切的电影设备,电影拍摄以及制作的条件非常恶劣,但是一爱国的电影制作人仍旧坚持拍摄电影。而电影也真正从纯粹的精神消费品变成承担社会民族责任的媒体。当时的电影主要体现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制度为主。
而一逃难的中国新贵族聚在上海的黄浦江上,他们迫切需要电影文化的抚慰,这却使得上海电影得到迅猛的发展,电影公司纷纷成立,每年拍片的量数以百计,让上海成为全中国的电影工厂。当年的明星像周璇、赵丹、白杨等等都拥有大批的影迷,还岀现了像1948年费穆导演作品《小城之春》这样的经典。
暗黑破坏神3好玩吗值得一提的就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好莱坞电影也开始进入中国,让中国的电影制作人能吸纳不同风格的电影元素,提高了创作电影的素质。
3.各领风骚
二战胜利及国共內战基本結束后,中国共产党控制了中国大陆地区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退居台湾,而香港也在战后不断恢复,电影工作者重新开始电影创作。同时,华语电影随两岸三地的不同意识形态,进入了形式各异、各自发展的时代。
2.1.大陆(1949-1976年)——火红年代
五十年代初,大陆电影人有着教育广大革命众的使命,大部分影片虽然都是为中共歌功颂德,但都具有正面的社会教育意义。
踏入“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电影文化受到严重打击,电影制作题材受到限制,仅剩下八套“样板戏”(包括:京剧类型的《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海港》、《杜鹃山》,芭蕾舞类型的《白毛女》、《红娘子军》,交响乐类型的《沙家浜》
)。虽然当时的影片具有浓厚的政治味,但撇开火红革命式的象征意念来讲,依然是严谨的任务式高规格的艺术制作,因此受政治意念笼罩的文艺作品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艺术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一场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史诗式彩电影《东方红》登场,这是大陆第一部彩电影,以描绘中华民族近代史历程为内容;动用了超过3000人的庞大阵容,云集了当时大陆文艺界的著名演员王昆、郭兰英、才旦卓玛、刘秉义、李光羲、邓玉华、柳石明、张越男等等,也诞生了别具特的革命电影歌曲像《南泥湾》、《井冈山》、《游击队歌》、《情深谊长》等等传唱至今的优秀作品。
到1973年,正规的电影创作得到恢复,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开始改编和拍摄故事片《艳阳天》。随后又拍摄了《火红的年代》、《青松岭》、《战洪图》、《创业》和《海霞》等一批优秀影片。此间拍摄的一批政治味电影受到政治势力的打击如1975年的《创业》受到四人帮的批评。后期拍摄的《春苗》、《反击》等,也被烙上反党的“走资派”印记。电影受政治党派利益斗争的严重影响,而以来对传统中华文化的颠覆直接反映在电影中,末期,饱受政治清洗的人们呼唤出伤痕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不断改编为电影,重新反思种种扭曲的人性,为电影重新注入了各种传统道德,这种的阴影一直影响到今
天。
3.2.台湾(1950-1975年)——宝岛情怀
关慧卿一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上海电影制作人来到了台湾,同时把他们的制作经验、电影风格和模式一同带入台湾的电影制作中。因此五六十年代台湾电影进步神速,但部分题材仍保留着旧上海电影的写实浪漫风格,不过除此之外还岀现了名著改编的古装片、具有浓厚台湾原住民特的乡土片、侠士武打片、叙述国共内战阴影的战争片以及聊斋灵异性的鬼片。其中张彻导演的《阿里山风云》更是乡土片的代表作,其主题曲《高山青》更为海峡两岸人民所乐道,这也是二战后第一部在台湾制作完成的国语电影。
到了七十年代,当时的台湾民众非常厌倦国民党政治性的社会环境,于是以抒情文艺为主的“三厅电影”大受欢迎,所谓的“三厅”指的是餐厅、客厅、咖啡厅。浪漫文艺的爱情片大行旗鼓,其中以“双林双秦”式的爱情故事最受欢迎,所谓的“双林”是指:林青霞和林凤娇,而“双秦”则是:秦祥林和秦汉,加上邓丽君柔情悦耳的歌喉,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格调。而伴随着这样的格调,使台湾电影打破两岸政治的隔阂,流传到大陆民众的视野中,加强了两岸民众的了解和交流。值得回味的是,当时诞生了“琼瑶式的爱情文艺电影”以及“胡金
銓导演式的新派武侠片”:李行导演拍摄的《婉君表妹》和胡金銓拍摄的《龙门客棧》、《侠女》。另外,国民党政府提出“电影爱国理念”,于是一批具有强烈政治彩的电影应运而生,这类爱国政宣片很快就占据一定的市场:刘家昌导演的《黃埔军魂》、《梅花》等等;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也呼唤了校园片的风靡。
3.3.香港(粤语片 1950-1970年)——香江实记
经历了战后的缓慢复苏,以粤语为基调的香港粤语片开始在当地流行。早期的香港粤语片主要是以粤剧题材为主,后来由于语言贴近,逐渐发展成为贴近劳苦大众生活的苦情戏和娱乐大众的喜剧、武侠片。更有以“中联公司”带头的社会教育片。及至,香港电影开创了粵语电影模式,与当时香港的国语电影一同互相辉映,为日后香港的电影王国地位提供不可缺少的多样化题材。
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六十年代开始,粵语片岀现了以影星曹达华、于素秋、曾江、雪妮等为代表的传奇武侠神话片,如《如来神掌》、《仙鹤神針》等等;以陈宝珠、萧芳芳、吕奇、谢贤等为代表的青春玉女片,如《玉女添丁》、《女殺手》、《難兄難弟》、《山水有相逢》、《豪门夜宴 (1959年)》等等;一大批別具一格的粵语片明星涌現如梁醒波、新马师曾、红线女、关
德兴、石坚、白雪仙、任剑辉等等,他们大多数是粤剧大老倌,可见当年的香港粤语片保留了大量传统的粤剧元素;这些另类而具有香港特的片种深入民心,也成为了香港的地道文化。
拍一拍后面怎么加字搞笑七十年代,岀现了一位改变中国电影模式的传奇人物——李小龙。李小龙的功夫片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为香港电影提供了资本的积累,由此奠定了香港电影结实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风格各类的电影制作人,也开创了香港电影成为华语电影先驱的东方电影梦工厂的地位。
3.4.香港(国语片 1950-1970年)——
相对于香港的粤语片,国语片则以金壁辉煌的大制作取胜。华丽的舞台,闪烁的大片厂,为香港国语片提供了有别于大陆和台湾的风格。“电懋”和“邵氏”两间大公司以垂直式产销结合的方式拍摄了大量赏心悦目的歌舞片和古装黄梅调戏。也缔造了一大批影星:李丽华、林黛、葛兰、乐蒂、凌波、狄娜纷纷得令。
六十年代中期,“邵氏”大力拍摄武装片,擅长塑造大侠的张辙导演先后捧红了王羽、姜大
卫、狄龙、陈观泰等影星,到后来“嘉禾电影公司”的李小龙,开创了香港电影以男性刚阳为格调的武侠电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