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记忆。对于笔者而言,铜锣湾“话事人”陈浩南那冷峻的眼神和飘逸的长发,大约就是青春记忆的代名词之一。
从《无因的反叛》(1955)到《毕业生》(1967),从《青春残酷物语》(1960)到《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青春叙事始终是中外电影创作永恒的主题之一。它们或以细腻感伤的笔触描摹青春期的迷茫孤独,或借由年轻人的叛逆及其与成人世界的对立反思社会问题,将交织着
成长、冲动、反抗乃至毁灭的青春记忆定格在银幕上。
战后香港独特的社会文化语境,为青春片的创作提供了温床。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形象记录了香港的社会变迁,呈现出香港文化的某一独特面向。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由此成为无数影迷难忘的光影记忆。
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度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导致港人在文化上无所适从。那些以青年侠客为主角,表现
港片中的青春记忆
者    苏
涛39 印象大同 THE IMPRESSION OF DATONG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其遭到父权压制,最终通过艰苦修炼实现自我价值的武侠片,亦可看作青春片的变种。此时,一种被称为“阿哥哥”电影(A-Go-Go films)的潮流席卷香港影坛。这些影片通常由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出演,混杂着由社会动荡引发的不安,以及由西方流行文化激发的种种情绪,且带出、犯罪等
社会问题。
电影里那些放荡不羁的年轻主人公,就是粤语所称的“飞仔”“飞女”。他们之所以在银幕上大行其道,并非没有来由。60年代,香港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年轻化的趋势日渐明显:1961年,香港10岁至35岁的人口约为120万;到了1971年,这个数字上升至近170万,增长了37%。虽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但年轻人实现社会流动的渠道却十分有限。于是,年轻人不满现状,激烈反叛社会与家庭,成为60年代的突出现象。
svs楚原执导的《冷暖青春》(1968),将斗殴、赛车、反抗传统等青春片常见的主题整合在一起,以实验性的手法表现了年轻人的迷茫和反叛。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大学生,每个人物都具有社会阶层的代表性,并由此牵连出一连串社会问题:治安恶化、泛滥、道德崩
塌。在恣肆的感官宣泄和暗黑的基调中,
影片以一场血案作结。在此之前,银幕
上的香港年轻人从未显得如此躁动不
安,如此精神分裂。
次年上映的《飞女正传》,也是一
部风格化的青春片,导演龙刚娴熟地运
用情节剧的元素,表现了一名少女的沉
沦与自我救赎。萧芳芳饰演的叛逆少女
徐玉贞性情乖张,做事不计后果,但仍
旧能够赢得观众的同情。萧芳芳以强烈
的肢体语言演绎了这个角,奉献了令
人印象深刻又恰到好处的表演。
70年代末,香港电影工业完成了代
际转换,以许鞍华、徐克、严浩等为代
表的“新浪潮”导演登上香港影坛。他
们以锐意创新的风格和锋芒毕露的批判
视角,重塑了香港电影的面貌。混杂着
犯罪、冒险等因素的青春片,成为最受
“新浪潮”导演青睐的类型之一。“新浪
潮”青春片的基调是压抑的、幽暗的,
这既透露出年轻创作者挑战成规、展示
自我风格的愿景,又与彼时香港的社会
现实密切相关。
严浩的《夜车》(1980)讲述了一
名叛逆青年沦为杀手的故事。一伙“阿
飞”在舞厅狂欢一晚后仍觉得意犹未尽,
偷了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去兜风,这个
疯狂的举动旋即变成一场噩梦。他们因
囊中羞涩洗劫了一家加油站,不慎杀死
一名加油站员工后仓皇逃窜。一场警察
追缉亡命徒的故事由此在夜中上演。
邓紫棋 泡沫
严浩一方面对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
表示同情,他们之所以铤而走险,与贫
穷、破碎的家庭和失业不无关系;另一
方面,又对那些看上去无辜的成年人提
出批判:正是他们的偏见和冷漠,导致
一边缘青年走上不归路。影片体现
了严浩在青年问题上矛盾而真实的态
度——没有美化年轻人反叛社会的行
为,也没有用说教的口吻,简单提出一
快男张赫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较之《夜车》,徐克执导的《第一
类型危险》(1980)更具风格化和批判
性。该片确立了徐克“新浪潮”导演的
地位,也是徐克转向商业片创作之前最
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一类型危险》
的批判锋芒引发了巨大争议,该片较早
的版本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公映,但在
香港遭禁,在删减及补拍之后方获准公
映。
按照香港法律,爆炸性物品被列为
“第一类型危险品”,这就是片名的由
来。影片开场,徐克便以富有冲击力的
影像营造了压抑躁动的氛围:一只小白
鼠被针刺穿后抽搐不止;从高空抛向地
面的一桶红油漆,险些砸中一名路人,
THE IMPRESSION OF DATONG  印象大同  4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把画面染成刺目的红。影片的主人公是4名无所事事的青年:3名男主人公是高中生,女主人公则是失业的工厂女工阿珠。性情暴烈的阿珠目睹了3名男生驾车撞死人后逃逸,向他们发起挑战,将他们引向冒险的深渊。这4人起初劫持了一辆旅行大巴,结果弄巧成拙,演变成一场闹剧;接下来,他们偶然卷入跨国黑社会组织的犯罪网,最终难逃毁灭的命运。
影片结尾的一场戏发生在墓地,在充塞着数不清的十字架和墓碑的画面中,几名杀手尾随3名男生而至,并杀了其中两个,唯一的幸存者因恐惧而近乎精神错乱,疯狂地用机向空旷的四周扫射。影片结尾插入的一组反映香港治安恶化的黑白照片,暗示了影片的主题。借由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徐克对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的社会阶层固化、贫穷、失业等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流露出对社会的悲观态度。
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自80年代中期之后便在香港主流电影界如鱼得水的徐克导演,曾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愤怒青年”。
自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电影工业日显疲态,出现了市场萎缩、产量下滑等现象。与此同时,随着香港影坛的流转更迭,曾在80年代中后期大受欢
迎的黑帮片以新的面貌出现,一度成为
创作风潮。健脑食品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劉伟强导演的西虹市首富 演员表
《古惑仔》系列影片。通过将黑帮片与
青春片相嫁接,《古惑仔》系列影片出
人意料地票房大热,成为90年代末期
香港流行文化的样本之一。以王晶、文
隽、刘伟强为核心的创作团队,在有限
的预算和拍摄周期下,造就了一个不大
不小的神话:事先不被看好的《古惑仔》
系列影片,前三集的票房均在2000万
港币左右。
在粤语中,“古惑仔”原形容精明、
狡猾的年轻人,后引申为行为乖张、不
守规矩的不良少年。《古惑仔》系列影
片以传奇化、浪漫化的手法,讲述了陈
浩南(郑伊健饰)等人在香港黑帮“洪
兴”的崛起之路,着重刻画了帮派之间
的勾心斗角,以及主人公之间的男性情
谊。在某种意义上,90年代的古惑仔就
是60年代“阿飞”的传人。
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刘伟强,对影像
风格有着自觉的追求。影片以高感光度
胶片拍摄,利用自然光和街头光源,拍
出了香港充满躁动和活力的城市氛围。
《古惑仔》系列影片对江湖道义的
强调与吴宇森的《英雄本》等片如出
一辙,陈浩南被塑造成讲义气的典范,
肯为大佬赴汤蹈火,为兄弟两肋插刀;
而他的对手(如靓坤、“乌鸦”),则被
处理成背信弃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
反派。
彼时,郑伊健、陈小春、谢天华等
人均算不上一线明星,票房号召力有
限。不过,影片的监制王晶看中了郑伊
健身上那种略带慵懒的、“无所谓”的
气质,一言以蔽之,即是世纪末的虚无
感,这正呼应了90年代末期香港的社射击类网游排行
会氛围。随着续集的不断推出,《古惑仔》
系列影片试图透过黑帮的权力争夺,表
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作。可惜这个
诉求难以和影片的戏剧冲突及类型成规
相结合,因而流于表面肤浅。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记忆。当一
代人渐渐老去,新的一代又成长起来,
银幕上的青春叙事,就在这样的代际更
迭中不断延续。对于笔者而言,铜锣湾
“话事人”陈浩南那冷峻的眼神和飘逸
的长发,大约就是青春记忆的代名词之
一。
选自《环球人物》
41 印象大同 THE IMPRESSION OF DATONG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