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题]
篇一: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分)9.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4分)
篇二:语文复习题2013
语文复习杂题
边塞诗
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唐代边塞诗体现了一种摄魂动魄的阳刚之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慷慨豪迈。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黄沙百
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始终洋溢着舍身忘我、捍卫疆土的崇高情感,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由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从边塞风光,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到边疆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无不成为边塞诗派所要反映的内容。唐代著名边塞诗除上述所举之外,较具代表性的还有——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尤其是后面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对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
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如其分,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此乃不争的事实。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而后两句的情,已然孕育于前两句的景。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首诗脱稿不久,即已被广为传唱。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
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
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
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虽然起源较早,但直至唐代才真正进入全盛时期。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高达两千余首。唐代边塞诗为什么会如此繁荣?这一方面固然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也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唐代文人普遍崇尚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杨炯在诗中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王维有诗云:“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岑参更是在诗中引吭高歌:“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一、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无法排遣的。
宋仲基宋慧乔最近消息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前面叙事,最后以写景收束,以情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描写出一幅悲凉而又壮阔的秋月高挂图,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有那彩斑斓的边塞景,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二、《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三、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月漆黑,宿雁高飞;既烘托紧张气氛,又为下文单于遁逃、将士追击作了铺垫。⑵诗中最能表现主题的是哪一句?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最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四、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漂移板技巧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是虚写,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通过对比反衬,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悲壮而凄凉的感情。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
五、从军行刘叉
蓄电池品牌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有声、有的雪地行军图,一个“上”字形象鲜明、意韵丰富,请简析。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描述)展示了戍边将士高昂的斗志、如火的豪情。(感情)
六、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七、
名著阅读
中考名著阅读之《水浒》复习
中国10大美女
整理如下:
一、《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
2.内容: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3.推荐理由(或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4.人物——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也被称为“赛诸葛”。智取生辰纲, 智取大明府、智取文安县,排九宫八卦阵。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睥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被招安。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磺
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丑。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
杨志道:“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杀与你看。”牛二道:“你说杀人,不曾说杀狗。”杨志道:“你不买便罢,只管缠人做甚么!”牛二道:“你将来我看。”杨志道:“你只顾没了当!洒家又不是你撩拨的。”
牛二道:“你敢杀我?”杨志道:“和你往日无冤,昔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鳖鸟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俺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跤。牛二爬将起来,钻入杨志怀里。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杨志无盘缠,自卖这口刀。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杨志卖刀》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义旗上写着“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
心生死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亦无差。”由此可见梁山好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暴安良,豪侠仗义,虽是异姓,但亲如兄弟;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C.《水浒传》中人物性格鲜明,敢作敢为,敢于担当,如武松——嫉恶如仇——怒杀阎婆惜,李逵——直爽率真——元宵闹东京。
D.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天气酷热难当和黄泥岗地形复杂也是成功的主要的原因。
2、简要分析一下上段通过怎样的描写,表现杨志和牛二怎样的性格特点。
选文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极为精彩传神,表现了杨志耿直、精细,暴躁、性烈如火和牛二蛮横霸道、耍赖、无理滥缠、得寸进尺的性格。
甲:《醉翁亭记》我心中的黄河作文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我以为忘了想念
(1)翼然临于泉上者( )(2)佳木秀而繁阴( ) ...
(3)山肴野蔌() (4)觥筹交错( ) ..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4、“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乙文: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
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新课标第一网
(1)贮故书在壁间( ) (2)徒见其浩然无涯( ) ..
6、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7、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