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惠英红老公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雄”。重在言其雄宏博大、成就大业的帝王之志。具体而言,成就在以下四方面:
(情感)慷慨:缘事而发,直抒情怀;
车窗一键功能(语言)古质:语若白话,质朴自然;
(境界)苍莽:虚实交融,深化意境;
(气韵)沉雄:明心见志,风骨遒劲。
以下具体就这四点作分析。
一、情感慷慨。曹操的诗歌语言多缘事而发,直抒情怀。
(一)缘事而发。
首先,作为士人,曹操写的这首诗的是具有时代共性的,当得起汉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本诗缘北征乌桓一事而发。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夏五月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出兵,七月出卢龙(今河北卢龙县),九月大破乌桓塌顿于柳城(今辽宁省辽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并从柳城回军,归途中经河北乐亭县的大碣石山所作,曹操征乌桓大胜,其内心受战争胜利所激荡,登山而作。故此诗为感战胜一事,缘登山而发。
其次,作为文人,曹操读了好多书,也是一个学无所遗、辞无所假的文人,因此,他对孔子以来“登高必赋”的君子之风(《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应是熟知的。这也是他登山而赋诗的一个原因。
再次,作为政治家,亲临昔日秦皇、汉武龙蟠之地,其内心一统天下之志,今人亦不难蠡
测。从这个角度而言,其所感之乐,似不能仅仅局恨于征乌桓本身,而是由征乌桓大胜所引发的对未来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在其内心的渐次明朗使然。
(二)情感慷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所指即此。
其一,这一时代的诗歌之所以慷慨,主要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汉末建安之交的世情相关。士人面对生民涂炭的现状,难免生发出诸多感慨。如重生恶死的隐叹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生离死别的悲怆“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人生苦短的哀叹“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原神风龙废墟其二,也与汉代士人的心态相关,汉代的士人在骨子里是不会颓废的,即便在东汉末年,他们亦慷慨而不幽咽。汉代官学、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士人,他们在西汉的盛世表现为对理想的追求,在东汉的乱世表现为对国家的赈救。至建安时代,诗歌在内容上也具备了四种特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意识,这都源自于这代人不服输,不怕难,有追求的心态上,他们外在表现是通脱不羁、感性张扬的,而内在思想却是深广醇厚、理性克制的。前
者成就了他们诗歌的慷慨之气,后者成就了他们事业的丰功伟绩。李泽厚《美的历程》之《魏晋风度》对他们这一心态作了较好总结:“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李泽厚《美学三书》之《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82-lol女解说4p83页。)
其三,从文学角度而言,与曹操诗歌的创作的出发点有关。曹操写诗是为了言志,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他用乐府旧题写时事,这在同时期诗人的作品中是少有的。既然诗歌要言志,而且所言为丈夫志,所以,曹操诗歌中就刻意于百姓涂炭状的描摹。这一时期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蔡琰“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悲愤诗》)” 亦佳,然皆不如曹操之“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更有代表性。曹诗从大处着眼,善用铺夸,突出了强烈的悲慨之气。当然,曹操诗歌情感的慷慨是与他对世情的深刻认识不无关系的。无好问所谓“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所指,正是他深厚的志节在诗歌中以感叹方式的外现。曹操自己的诗歌中也不乏慷慨感叹者,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短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苦寒行》)、“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却东
西门行》)?
二、语言古质。
钟嵘《诗品》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古即古朴;质即质直。
(一)语言有古风。曹操诗歌语言的古朴,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善用古语或俗语。如《短歌行》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皆直接移用《诗经》的句子,古谚中“越陌度阡,更为客主”亦为本诗所用。
其二,语言朴素,不尚华美。沈德潜《古诗源》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所谓“汉音”,是说曹操等人的文学作品,以通俗、质朴的语言,继承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模写当时的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并抒发渴望天下统一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子桓”以下的“魏响”,鲁迅曾经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向‘文以载道’说进攻的”(《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换句话说,此一阶段的文学,就内容而言,不再是政治功利的简单附庸和工具,它
抒写个人的(作者的)情性,从建安文学初期的侧重现实生活的铺陈写实,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生动抒发。就形式而言,则是追求和探索文学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文学语言从质朴走向华美;新的文学体裁,被广泛尝试和采用,以情动人的艺术方法被充分运用和发挥。
(二)质直。
曹操的诗歌语言不事含蓄安委婉,这与那一时代士人多通脱的个性相关。
其一,语言平实。
曹操的诗歌,既不用曲折的句式,也不用深奥的典故、奇异的字词。其诗歌承载了汉乐府诗现实主义传统,纯以气胜,多本语。如《苦寒行》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言登太行山之艰,与口语无别,“艰哉”二字,何其本!与文人语与迥异。类似语如《短歌行》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却东西门行》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等等。
其二,语言率真,直截了当。
文如其人,曹操的性格通脱率真,诗歌语言亦直截了当。说自己不服老,想成就一番事业,则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性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想延长寿考,则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行》之“神龟虽寿”)。兴致所至,登高而赋,则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之“东临碣石”)。叹人生苦短,则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他有时甚至对社会抱以治化抱以美好天真的设想:“爵公伯子男,咸爱其民……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对酒》)。通脱的个性,通脱的诗语,是那一时代文人的共性,这种士人的性格与诗歌的语言风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别具一格的。
三、境界苍莽。
曹操的诗歌多建功立业之题材,是富于帝王气的。除本诗的境界之外,曹操的其他诗境界亦有类似特点。此处苍莽有两方面含义:
(一)海之苍莽,是眼前景,重在描摹。
诗人的敏感是常人所不及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说得正是这层意思。大海的广阔无边,有容乃大,最易为风骚之人所涉猎捕获。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诸语亦随“水何澹澹”自然而然地喷薄而出,不失为风人之绝唱。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这山水景物气势、胸怀的描写又是实实在在的。山峰海涛之气势、宇宙天地之融汇、节侯地域之易变皆陈于萧瑟秋风中,秋风愈是寒凉,愈能反现出山峰之高峻、波涛之汹涌,山水亦因之愈增其壮阔。读此诗,真真能体会出北方山川之深厚与南方水土和柔之不同来。
(二)志之苍莽,是胸中意,重在叙述。
其实,这首诗的目的是要写其志在天下的胸襟的。此前,曹操在征乌桓问题上是有所反复的。《步出夏门行》之“艳”词部分云“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九江之皋”所指即荆州的刘表政权,“临观异同”所指即当时曹操在东征乌桓剿灭袁熙、袁尚与南征荆州刘表问题上的犹豫。时在207周扬青是做什么的年夏历七月,曹操尽管已军至碣石,准备出关北征,但依然有所顾虑,这主要是源于对乌桓军事实力的担忧。当时臣多主讨伐实力较弱的荆州刘表,唯其部下郭嘉主北伐乌桓,稳定中原政局。而是年九月,当曹操征乌桓得胜而归,再次经临碣石时,其内心之快意可
想而知。一者,之前经过碣石之忧虑尽扫;二者,乌桓的攻克,标志着曹操对中原政局的全面操控。得中原者得天下,也因此,曹操在此役后自然会放眼长远,胸怀天下了。诗末二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即对此志的明确叙述。
四、气韵沉雄。
宋人敖器之《诗评》以为“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甚得其旨。曹操是喜欢文学的,但他仅仅把文学作为娱情悦性、申发志气的一种艺术,他是无瑕在辞彩上雕凿的。本科提前批清人吴乔《围炉诗话》云:“(曹操)终身攻战,何暇学诗,而精能老健,建安才子所不及”亦为肯綮。他的诗歌之所以在那一时代能大放异彩,与他诗中的贯空始终的沉雄之气不无关系。
(一)思想沉郁。
我们看到曹操之于世的更是他那种文学气骨及思想,而不在形式。而其思想中,沉郁则是主调,这与他深远的思力相关。曹操的出身虽不太高贵,但是家族职官显达。他的祖父曹腾是宦官,官至黄门侍郎,他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他自己也有着多年在基层从官的经历,
亲历汉末政局的动荡,对汉代政权从希望到绝望,对帝王从切谏到召而不仕。不俗的家庭地位、丰富的学业素养、动荡的东汉时世、多年的仕宦经历、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得他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知,一心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识见。可以说曹操是那一时代放眼展望开下,设计未来时局的第一人。因此,他的诗歌里反映出来的,也多对国家的担忧、对民生的哀伤,非但如此,他的诗中更有明确的政治理想,这在同一时代诗人笔下是少有的。其诗《度关山》、《对酒》即是这种理想的深刻展示。《三国志·魏志·太祖纪》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不仅肯定了曹操的文治武功,更反映出他源于对现实担忧而爆发出来的“明略最优”的思力。
(二)气质雄浑。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指出了文章的气质由于个性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特性。曹操的诗歌以雄浑出之,曹丕的诗歌以婉
约出之,曹植的诗歌以豪健出之,大致都与他们各自的个性相一致。本诗的雄浑之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诗歌的气质是雄浑的。山海之景的描写,本身体现出了诗歌雄浑的艺术气质;其二,作者思想是雄浑的。山水之雄浑,反衬出的正是作者内心满溢的雄浑之气。
曹操诗歌的气质,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世。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特征,当直寻于曹操的“气韵沉雄”。
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