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考研政治2020选择题常考点及易错点(一)马原
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 科学性(突出特征&理论优势)
2 革命性
4 人民性(最鲜明的品格,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 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背景:
1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 思想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3.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4. 马克思主义不是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想方案。(不是教案,而是行动指南)
5.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也不是系统与要素)
6. 列宁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7. 运动在时间和空间内运动: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性质: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运动没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8. 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隋棠走光 感性认识反映现象,理性认识反映本质,但理性知识不可能完全正确。
9.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0.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必然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偶然性可以认识,但不可选择。
11.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区别在于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抽象和现实的可能性,区别于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抽象和现实的可能性之间还有好坏之分,但没有真实和虚假之分。)
郑则士12. 真象、假象、错觉:
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错觉是主观的,假象是客观的;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不过假象是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13. 在不同的条件下,斗争性和同一性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不一定斗争性占主要方面)
矛盾解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2 双方同归于尽。
3 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4 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14. 事物是在螺旋上升或者波浪式前进中实现发展,而不是循环往复着的。
15.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也叫做关节点,也叫临界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16.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均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两者不是源与流的关系,更不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17. 辩证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
水粉18. 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
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即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19. 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
20. 实践与真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确定性:即绝对性,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21. 真理和谬误存在原则界限: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22. 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怎样蒸鸡蛋糕符合即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23. 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自由是人类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包粽子的米泡多久最好 (意志自由并不就是唯意志论)
24.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
主观唯心:人的“感觉”、“精神”、“心”为本原。
客观唯心:虚构的,“道”、“理念”、“理”(朱熹)、上帝、神佛、宇宙精神、绝对理念为本原。
25.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
26.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7.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现实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28.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肯定了绝对运动。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诡辩论,否定相对静止。
29.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回到原始生态。
30.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指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规律。
31. 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造和取消规律,但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利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2. 什么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33. 矛盾双方能融合,但不能调和。
34. 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35. 个别与一般相连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36. “白马非马”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37. 质、量与事物的同一性: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和量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38. 思维的逻辑:
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地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已经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并最终服从实践检验的结果。
39. 历史与逻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包含着差异与对立。
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40. 无论如何,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41.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反映性或者摹写性和创造性。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规律和本质。
42. 实践与认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标,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基础。
43.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44.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经验论”,即“认识起源于经验”,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经验有客观来源。
45. 人的认识过程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46.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而不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具有客观性,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会被推翻,只会不断发展。
47. 价值具有的基本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两者都只看到了片面,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征)
素食主义48. 社会关系包含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物质关系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思想关系不是社会存在范畴。所以,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关系不属于社会存在。
49. 语言不是意识形态。
50. 科学技术是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这句话是错误的)
科学技术不是自主性力量,自主性力量只能是运用科技的劳动者。
51.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是指人人创造历史,是指人是历史的创造主体。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英雄人物推进。
52. 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5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特征:A实行“余粮收集制”B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俄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
54.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与列宁的区别:
马恩——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共同胜利”理论)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胜利。(十月革命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共同胜利”理论)
55.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5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57.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58.社会发展规律是自觉实现的,不是自发。
59.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不一样。社会发展离不开人,自然界的发展无需人的参与。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60.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价值并不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才具有价值——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