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6
编者按:伴随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3.8汤灿资料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比2008年底提高20个百分点。从宏观数字来看,近30%的土地已经流转,说明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大趋势。那么,基层一线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是怎么考虑的?为何越来越多非农经纪人投资农业,而种植户不愿长久地流转土地?近日,记者在河北保定雄县与几位种植户进行了座谈,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是与宏观趋势不一样的答案。雄县的具体案例给我们展示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更具体的一面,值得深入反思。李小璐 李晨
5月5日,记者与河北雄县雄州镇、龙湾镇、张岗乡的10位种植户进行座谈发现,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大潮中心存担忧,不愿将种植多年的土地流转出去。同时,对于承包户来说,资金扶持、保险和技术成为亟待破解的三大难题。
两个担心制约土地流转
雄县是农业大县,2012年耕地面积134.3万亩,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现在土地流转速度很快,我们这里很多村都有包地大户,主要是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合作社。”张岗乡刘家铺书记刘振峰告诉记者。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担心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骥问道。“当然有。土地流转出去了,还能不能回来?土地流转了是不是种粮食?”刘书记答道。确实,在新一轮土地流转中,一些地方将土地集中,开展旅游园区、采摘园建设,脱离了生产粮食的属性。
几位种植户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能长时间承包。来自雄州镇崔村的刘志本有30亩地,算是包地大户了,但承包土地只能一年一签或两年一签。“我是村里的,大家都认识,所以敢承包给我。如果是外村或者其他地方的,承包不会超过一年。” 刘振峰告诉记者。
刘振峰所在的村有8000多亩土地,土地流转后,要么是集中起来的土地面积小,要么是承包期限短。农民最担心一旦遇到天灾,就没粮食吃了。还担心土地承包出去以后,还能不能拿回来。
王晓晨胡歌宣布结婚“当前农村弃耕毁约现象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市场形成倒逼机制,另一方面还是农民的传统思维。他们有两个担心:一个是土地承包权流转出去以后还能不能收回来,一个是土地流转出去是不是继续种粮食。”马骥教授研究农村土地问题多年,在他看来,农民和承包户都不用担心,因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出、多次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流转出的土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并提出利用五年时间为土地确权,解决土地“四至不清”问题。
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保护农民承包权益,不能搞,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要确保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重点支持粮食规模化生产。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长期流转承包地,鼓励通过互换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惠农政策远离承包小户
“我们这里流转的都是几十亩,没有上百亩的。国家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小承包户一些支持政
策?”除了对土地流转政策是否不变持怀疑态度外,雄县的种植户还提出另一个问题。刘家铺的杨长水有50亩地,在他看来,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大部分都是向几百亩、上千亩的种植户倾斜。
农业生产面临很多风险,农产品价格下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一旦经营管理不善,前期投入的肥料、种子、地膜、农药费用就打了水漂。“我们这里有很多承包小户,几十亩地虽然不大,但相比每人两亩地也不少了。而想赚钱还是不容易。”作为当地经销商,雄县志佳农资公司王书明告诉记者,如果流转500亩地,人力投入、大型机械作业都比较便宜;而对于只有50亩的小户,买农机、雇人力都不合适。
王书明算了一笔账:小麦生产亩成本包括,耕地70元、播种20元、浇水50元,肥料底肥加追肥200多元。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每年小麦亩毛收益600~700元。如果规模化种植,每亩地还要搭上人工成本100~200元。对于种植小户来说,亟待政策扶持。
记者了解到,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已经提出,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但为何这项政策没有及时落地?
“无论大户还是小户,都需要政策支持。未来农业支持政策的资金增量将主要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当然,国家提出的每一项政策都需要边调研、边试点、边推进,这样就可以照顾到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马骥教授表示,这些年国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降低或分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风险,保障农民收益。“现在农业生产必须讲究效益。效益从哪里来?要从管理、市场、适度规模上要效益。要成为种植大户,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市场,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建议承包户一定要算好承包账,打好市场牌,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只有把握好这几条才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专业服务拉长务农年限
记者梳理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时看到,2013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近2.7现代服务亿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其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到1.7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这份数据与雄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差不多。让记者疑问的是,既然农村年轻人这么少,为何还有人不愿流转土地,还有别的原因吗?
“播种、收获、施肥和打药,他们回来吗?”记者问到。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播种、追肥喷药和收获是粮食生产的三个重要节点,按照以往经验,很多务工农民都会回到村里。
“现在种地跟以前不一样了,都机械化了,根本不用回来。”龙湾镇的邓中伏说,现在农村种地比以前轻松很多,每个村都有农机手,负责耕地、施肥、播种、喷药、收获,虽然每亩地要投入一些钱,但在城里务工的儿子觉得还是便宜,能帮他们支付这笔费用。
“我们这儿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不会回来。你别看我们这里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如果活到90岁,还能继续种地。”邓中伏说,现在农村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种地,他们村种地的人年龄都在45~60岁,很少见到二三十岁的壮劳力。“以前没有机械化,地种到60岁就交班了,现在种地轻松多了,只要知道自己的地在哪里,拿钱直接雇人就行。”
“在土地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社会化服务会越来越完善,农民务农的年限将越来越长。这也是很多农民不愿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的重要原因。”在马骥教授看来,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是对农村接班期的延长。只要土地确权完成,土地就能成为可经营的资产,农民将会有更长的务农时间,享受种地带来的归属感。
转型还需全程跟踪服务
农业生产从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化中,除了规模化能够带来效益外,种植结构转变、科技支撑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些承包户又是如何看的?
“每年农业局都会组织培训,但培训的都是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培训完了,我们还是回家种粮食。”刘家铺村的刘继坡告诉记者,他也想过转型,也知道种蔬菜和果树赚钱,但几次技术培训远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的想法很简单,都知道要转型才能赚钱,但谁能一直将技术跟踪到位?谁能帮着农户将生产出来的蔬菜和水果卖出去?这才是关键。”石家庄双联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永新告诉记者,雄县的例子在华北平原很常见。农民都渴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转型发展现代农业,让土地增值,但缺乏全程跟踪的技术服务和市场化引导,让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望而却步。
高永新表示,土地规模化流转不仅是农民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特别是土地托管、技术服务、后期销售等需要很多行业和人的参与。双联复合肥公司在河北石家庄、吉林等地进行了5年的土地托管试验。一方面,联合农技服务部门做好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为农民提供农业转型的样板;另一方面,协调银行和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探索出一条“银行+企业+经销商+农户”的合作共赢新路,涉足粮食收储、农副产品深加工,帮助农民输出农产品。
品牌墙布排行榜
“农资企业和经销商是离种植户最近的体,在当前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有很多像双联复合肥公司一样的企业下沉到种植户中,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与种植户、经销商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创新的服务机制有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更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马骥教授这样评价。
记者观察:
在农村,土地和儿子就是农民养老的保障,儿子进城务工了,土地就更不能失去了。对于承包户来说,资金扶持、保险和技术成为亟待破解的三大难题。
令记者欣喜的是,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解决他们担心的问题。
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此项政策明确,土地流转的权利和土地流转后的性质不能改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5月份,农业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指出,增强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能。当前化肥和柴油等农资价格下降,各省、区、市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对于承包户来说,这是的最好消息。
种植大户只要将国家的政策吃透了,将技术学精了,市场意识增强了,实现富裕之梦指日可待。
(来源:中国氮肥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