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回乡创业的务工青年,输出了近4000名技能型民工;
一个农民致富能手,带出了一个黑木耳种植专业村;
一个回乡创业的务工青年,3年间培训输出了近4000名技能型农民工,每年可为家乡带回3500多万元的财富。这是河南省叶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工程”的一个典型事例。
主人公叫石海泉,曾在深圳务工11年。他多次目睹了家乡务工人员被工厂拒之门外的尴尬,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这些务工人员即使被招进工厂也是干些力气活,工资很低。怀着报效家乡的信念,在叶县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2004年6月,他回乡投资创办了“源泉职业培训学校”。短短3年间,学校从办学之初的8名学员发展到具有4所分校的规模,定向输出就业率达95%以上,成为叶县技能型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之一。
据叶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5.3万人,年务工收入突破8.2亿元。其中,被“回归工程”所吸引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已近2000多名,累计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投资2亿多元。
在实施“回归工程”中,叶县各级政府和土地、金融、建设、环保等部门积极为回乡创业人员落实扶持政
策。对此,叶县仙台镇青年赵志浩感触最深。
小学毕业班工作计划赵志浩曾在旺旺集团及银欣集团长期从事市场管理和销售工作,不仅积累了资金还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管理经验。2005年初,他根据家乡粮源充足、富余劳动力多的优势,想回到家乡创办一个食品加工厂。可经过实地考察,他又犯难了,自己的钱仅够建一个简易厂房。
仙台镇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向他表态:“只要你决心回来办厂,我们就有信心让你把厂办成。”为此,乡政府出面给他协调到原乡烟站的空闲厂房,帮助他办齐了各项手续。2005年5月赵志浩的平顶山金福龙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当年就创产值200多万元,利税10多万元,消化当地余粮100余吨,安置富余劳动力60人。
赵志浩感慨地说:“‘回归工程’不仅让我们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出了力,而且解决了我们外出务工人员进一步创业发展的难题。”采访中,叶县县长闫廷瑞告诉笔者:“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工程’,是我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我们还实施了农村致富能手‘创业带动工程’和叶县籍同乡回馈家乡的‘反哺工程’。
我们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三种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叶县新农村建设。”
叶县辛店乡大木厂村原是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2004年,当许多农民争相外出务工的时候,村中“
莫若菲扮演者能人”何海潮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到湖北省随州市考察取经。回来后,他立足于小山村丰富的栗木资源搞起了黑木耳种植,当年种植当年见效, 2007年年底获利4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现已种植黑木耳30多万节,每节毛利达8元左右。
随着木耳种植业的发展,辛店乡政府定期给种植户派去了技术员,乡信用社为村里80%的农户办理了贷款信用证,解决了农民没技术缺资金的难题。村中经常外出打工的农民高根强去年种植了1万节,不仅收回了投资还赚了近万元,逢人便说:“这可比打工强多了,既赚钱又能照顾老婆孩子。”如今,村中崎岖的山路取直硬化了,村民争相盖起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平房。
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一个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却是无穷的。叶县在实施农村致富能手“创业带动工程”中,由县委宣传部在全县评选树立了“百佳新型农民”,并将他们的事迹编印成《领头雁》一书,供广大农民学习借鉴,更好地发挥了像何海潮这样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该县由致富能手带动先后兴起了屈庄蔬菜村、董平西瓜村、焦庄草莓村、蒋庄花生加工村、东毛庄养殖村等一批特示范村。
婚宴邀请短信4月10日,笔者在叶县常村乡养丰沟村看到,由该村一名在外工作人员援建的“华强希望小学”教学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村支书刘雪花激动地告诉笔者:“俺村双庙自然村的自来水是他援建的,水泥路是他捐款修的,村容村貌变了个样,村民们都在心里记着他。”
在电话采访中,这名同乡拒绝透漏姓名。他告诉笔者,自己离开家乡已经近30年了,始终记挂着老家的一草一木,现在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办点小事根本不算什么,还有许许多多的同乡和他一样始终牵挂着家乡,支持着家乡!
叶县自从1999年开始举办的叶县籍在外同乡联谊活动以来,已成为吸引在外游子反哺家乡的重要平台。仅去年该县就有30多个项目在北京、郑州同乡的帮助下得以顺利实施,而3000多名叶县籍在外同乡支援家乡建设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叶县县委书记高永华在前不久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三种人”“三项工程”正是从叶县实际出发解决了“发展靠谁带动,建设靠谁支持”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周觅脑残有机食品的好处中共河南省叶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娄毅
注重依靠“三种人”助推新农村建设
3魅力中国5
2008.07奥运会入场顺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