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中的“他在性”
作者:王嘉丽 秦龙
来源:《党政研究》2018年第05期
作者:王嘉丽 秦龙
来源:《党政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公共行政者如何去行动,主要看其如何定位其自身的位置。现代性下的理性以“自我”为出发点,其内在暗示了一种不可通约的绝对的“自我”行政权力。它把可变的事物当作永恒的东西,忽视了“道德他者”刘德华绯闻的存在。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主张行政人员与公民之间的“主体间性”,认为“自我”与“他者”是主体与主体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试图以“他者的文本”来言说“他者”,并在此基础上对行政活动本身进行解构,将“他者”张雨绮 我特别想要c位从“自我”中解放出来。由此,在qq魔域“自我”与做梦梦见大便“他者”如今我们早已经不同是什么歌的共识与冲突中达到平衡。
〔关键词〕他在性;后现代主义;正义;反行政
〔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5-0092-06
17、18世纪,自然科学使人类认识到了宇宙的奥秘,人类相信人作为认知主体与行为主
体所拥有的能力,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追求增长的无限性。然而这种现代性下重复的实践模式,忽视了“生命的意义”,逐渐导致了人的异化。现代主义观点下的存在精神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绝对存在精神。其认为事物的合法性在于“自我”的绝对存在。然而这其中暗含着一种忽视“道德他者”的主宰意向,导致其观点缺乏追求正义的审美感。后现代主义理论以一种反现代世界观的方法来修正现代世界观。它试图消除现代世界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自我、目的和真实世界,试图形成一种道德的、美学的和宗教直觉融合下的新体系。
一、“自我”与“他者”的优先顺序
公共行政者如何去行动,主要看其如何定位其自身的位置,即行政伦理中的“自我”与“他者”谁更具有优先性。启蒙运动冲破了上帝的枷锁,每个理性主体不再以上帝和自然秩序中的某一给定物为参照来界定自己。人类主体摆脱了由自身所造成的依附状态,敢于认识,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理性似乎被推崇为至高的原则。现代性则回应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精神,认为“自我”主体的存在是绝对的。韦伯的理想官僚制状态是现代公共行政决定论的范例,它试图以因果链条来保证官僚制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它“相信在研究者和
研究对象之间存在一种中立的距离,相信科学的结论应该是可以普遍化的真理陈述或规律的产物”〔1〕,并以启蒙运动以来所倡导的“iphone怎么设置手机铃声自我”理性为出发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即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步骤。这种因果关系继承了古典功利主义精神,是一个单独的原则,仅有一个根本标准。这种单独的特性试图统一人们的伦理标准,在伦理冲突的困境下显得更加果断有效。诚然,这套标准敢于直视伦理困境下的优先顺序,避免了伦理概念上的模糊不清。物化下的重复性实践既不贬低也不否认人的能动性,“它只是认识到这一能动性在每一时刻不可能在无限的方向上冒出火花”。〔2〕然而这种物化模式“使最初产生这些范畴的日常的生活实践模糊化”。〔3〕现代性下的理性和科学不厌其烦地评价与其相异的事物的有效性,忽视了行政伦理中的道德“他者”。这种范式是一套科学的范式,但也是一套不可通约的范式。不可通约导致了“自我”与“他者”的不相容,当伦理现象与范式不一致时,科学范式更多的是将“他者”视为反例。如果将含有功利主义原则的现代范式置于其他原则之前,功利主义原则将会淘汰“自我”认为无用的原则,使最初契约下的其它原则不能发挥作用。“自我”优先的主宰意向使“自我”热衷于权力,欲望那主宰和剥削“自我”的东西,是一个非美学的“自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