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
   摘 要: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整体上在内城和郭城沿御道规整化布局里坊区,并呈现出以类相从、坊市趋于融合、里寺相互掺杂以及权贵富贾竞相豪侈等特征。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与北魏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折射出北魏历史兴衰,促进了北魏时期城市转型,为隋唐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 粥的做法
1.5亿劳斯莱斯>你是我唯一的执着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28-04
  洛阳作为北魏全盛时期的重要都城,自北魏迁都伊始即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有计划地在内城和郭城开辟出大面积的里坊区。据杨?之《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记》)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馀。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洛阳城中约十万九千余户的人口主要居住在里坊区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由中古社会到近古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亦具有典型特征,在都城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加以探索研究。
  一、里坊布局的整体特征
  从整体布局看,北魏洛阳城的里坊主要分布在内城和郭城,内城主要分布在宫城以南,郭城主要分布在城西、城东,由于地形限制,城南、城北分布较少,呈现出沿御道分布、规整化布局的特点。
  北魏洛阳城是在汉晋旧城的基址上重新营建的,既承袭了汉晋旧城建制的传统又有所革新:改变了以往都城宫城、内城的二重格局,将整个郭城开辟出来,并在内城和郭城建筑了里坊区以安置随迁人口,呈现出规整化布局的特征。据《魏书》卷18《广阳王嘉传》载:“嘉表请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乞发三正复丁,以充兹役,虽有暂劳,奸盗永止。诏从之。”此举虽是为了防备奸盗,但也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把居民的‘里’整个建成,做出整齐的布局,规定了统一的规格。”这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关于洛阳城中里坊的具体数目,《伽蓝记》和《魏书》记载不一,本文认为杨?之为北魏人,又于东魏武定五年“重览洛阳”感“黍离之悲”而作《伽蓝记》,因此《伽蓝记》中对洛阳城中里坊的记载更为可信,所谓220里当为北魏实际建成的里坊数目。广嘉王表请筑320坊则或是最初规划的里坊数目,由于建筑过程中一些里坊
实际形制大小不一,如《魏书》卷68《甄琛传》中记载:“京邑诸坊,大者或千户,五百户……”也有的里坊只有1户,如权臣刘腾宅“一里之间,廊庑充溢”,因此最终建成的里坊数与最初规划的里坊数目会有所出入。尽管各里坊实际形制大小不尽相同,但北魏洛阳城里坊区的规整化布局仍不失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北魏洛阳城初步实现了中轴布局,“宫城位于内城中北部适中略偏西的位置,宫城正殿、正门和宫城通向内城正门的南北大街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全城的中轴线,”城内“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形成九经九纬的道路网,并延伸到郭城。里坊区的布局受此影响多沿御道分布,呈现出以御道为经纬的特点。例如:南北方向上,宫城正南阖闾门至宣阳门之间的御道铜驼大街东侧依次分布着左卫府、司徒府、国子学、宗正寺、太庙、护军府和衣冠里;御道西侧与之相对的分布着右卫府、太尉府、将作曹、九级府、太社和凌阴里。宣阳门外“永桥以南,圜丘以北,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东西方向上,如《伽蓝记》卷1《城内》所载:在西阳门内御道北所谓延年里……西阳门内御道南有永康里。……东阳门内道北(有)太仓、导官二署。东南治粟里。延伸至城东:“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北,所谓东安里也……东阳门外二里御道北,所谓晖文里。”杨?之在《伽蓝记》
中也是以御道为参照物来撰述里坊方位的,可见,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具有沿御道分布的典型特征。 北京有什么好玩的
  二、里坊布局的外部特征
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
  北魏洛阳时代是北魏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在思想文化上,鲜卑族的封建化进一步加深,城市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商业贸易日益活跃,洛阳一时成为“民族融合的交汇点、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和中外交流的交汇点”。这一时代特折射出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的两个鲜明特征。
  其一,坊市趋于融合。北魏洛阳城凭借背依邙山、俯瞰伊洛的地理条件,采取了坐北朝南的布局,突破了《周礼?考工记》中自古以来“面朝后市”的制度,根据实际需要将市迁于外郭城,有规划地分置在城东、城西、城南的里坊区之间,并且在不同类型的市的周围均布局了相关工商业者居住的里坊。随着北魏经济的日渐繁盛,坊市之间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北魏时期洛阳城有小市、大市和四通市三个商业区。洛阳小市位于郭城城东,“出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孝义里东,即是洛阳小市。”在小市北面有货殖里。城东主要分布着中下级官吏及百姓居住的里坊,人口虽不及城西阜盛,但也足以形成以小市为中心
的局部商业区,相关手工业者居住的里坊布局在其周围,体现了坊市趋向融合的特征。位于城西的洛阳大市周围的里坊布局更为集中,城西因鲜卑贵族聚居的里坊区地位高于其他城区,大市的规模也相应地大于其他两市。前载“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可见各行各业的工商业者居住在洛阳大市四周的里坊中以经商为生,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坊市的融合。洛阳城还设有一个特殊的“市”即位于城南伊洛之滨的四通市。陈寅恪曾论到:“北魏洛阳城伊洛水旁乃市场繁盛之区,其所以置市于城南者,殆由伊洛水道运输于当日之经济政策及营造便利有关。”四通市的设立不仅是水运等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与城南筑有四夷坊和四夷里有着密切关系。四夷里和四夷坊是安置四夷归附之民的主要场所,伴随着前来归附定居的“四夷之民”日益增多,“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着,不可胜数。”于是“别立市於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为永桥市”。四通市的设立,是民族融合、经济交流密切的必然结果,也与当时的经济政策及里坊制度有关;同时四通市的繁荣也密切了坊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坊市融合。    综上所述,北魏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商业的地位比汉族政权统治时期要高出很多,北魏洛阳城里坊区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对商业经济的重视。市的发展受到的制约也较为减少,在市周围形成了相关工商业者聚居的里坊区,促进了商业繁荣,同时也为隋唐以后坊市彻底融合奠定了基础。
  其二,以类相从,夷夏尊卑观念突出。北魏洛阳时期,随着鲜卑族封建化日益加深,社会阶级日趋分化,在住宅区布局上也逐渐形成了以类相从的局面。这体现在官员、鲜卑族贵族、手工业者、归附之民以及当时人的思想观念等方面。
王嘉韵图片
  首先,官员住宅的里坊分布,一方面,“以官位相从”官位品级相近而居。例如城内永和里:“里中有太傅录尚书事长孙稚、尚书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峦、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等六宅。”城东东安里:“里内有驸马都尉司马悦、济州刺史分宣、幽州刺史李真奴、豫州刺史公孙骧等四宅。”另一方面,就近官署而居。《伽蓝记》卷1《城内》载:“东阳门内道北有太仓、导官二署。东南治粟里,仓司官属住其内。”在太仓这类特殊官署附近设置治粟里来安置二署官吏及家属,可见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较为人性化的一面。
  其次,王公贵族住宅分布,聚族而居。北魏迁都洛阳后,依然保留一定的氏族部落聚族而居的传统,较为典型的是在城西专门设置寿丘里来安置皇族宗室。据《元河南志》卷3《后魏城阙古迹》载:“自延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皆宗室所居。”
  第三,手工业者住宅的分布,按职业特点集中居住。尤为典型的是,在洛阳大市周围的10个从事工商货殖职业者的里坊,据《伽蓝记》卷4《城西》所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别有阜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正是由于以类相从的布局特征,从里坊名称即可大致判断出里内居民所从事的职业。
  第四,归附之民里坊分布,主要在城南,依民族、国别而聚居。在永桥以南、圜丘以北的伊洛之间,沿御道两侧分别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来安置四方归附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