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89)牡蛎泽泻散、太阴病无方证的相关条文
一、牡蛎泽泻散
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强调的是因势利导的原则,腰以上肿,偏于表证,从汗法论治,腰以下肿,偏于里证,从二便祛除。一般认为越婢汤、小青龙汤是腰以上肿当发汗的代表方,五苓散、牡蛎泽泻散可以看做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代表方。
但从条文来看,大病差后,邪去正虚,属于太阴病范畴。腰以下有水气,当属于太阴病,可以用理中汤合五苓散来。
崔胜贤女友
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利水祛湿化痰。霍建华唐嫣
牡蛎、栝楼根滋阴润燥清热,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牡蛎、栝楼根的配伍。
从用药来看,方中只有泽泻属于淡渗利水,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都属于化痰散结作用,可见本方证属于顽固性的痰饮水湿,不是五苓散、猪苓汤的淡渗利水能够祛除的。
水饮证,往往伴有小便不利,方后注小便利、止后服,也说明本方证存在小便不利。以方测证来看,牡蛎泽泻散并无温阳、益气作用,主要是利水,兼有滋阴、清热作用,属于水饮内停而正气不虚,伴有轻度的津伤、化热的情况。因此本方适应证为:水停腰以下,下肢水肿为主,正气相对不虚,顽固性痰饮水湿,兼有轻度的津伤、化热。故冯老将本方归入阳明病范畴。
二、太阴病相关条文少年的你结局
大家比较重视有方药的条文,其实条文都是仲景先师临床经验的凝结,都能体系其临床思维。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本条的阳明病,指的是胃肠系统,根据能食不能食分为中风、中寒,其实分别是阳明病、太阴病。一般来说,内热情况下,机体功能亢奋,热能消谷善饥,属于能食;有寒的情况下,机体功能沉衰不足,脾胃功能虚弱,不能食,当属于太阴病。我们以张飞、林黛玉为例,张飞是里阳证的阳明病,能食,林黛玉是里阴证的太阴病,不能食。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本条虽然冠名阳明病,但实际上讲的是太阴病,要从具体症状来辨证,不能被条文的冠名所误导。此处的阳明当指胃肠系统。
里证分阴阳,里阳证阳明病,常见能食、大便难、小便利、手足濈然汗出,当下之,如承气汤方证。里阴证太阴病,常见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溏泄或初硬后溏,当温之,如理中、四逆辈。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和第190条是同一个意思。属于里寒(阴)证的太阴病。消化功能沉衰不足,故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后溏。如果是阳明病,是不会大便前干
后溏的。此处的手足濈然汗出,并非是阳明病里热盛逼迫津液外泄的汗出,而是机能虚弱不能固敛导致的汗出、津液丢失。
固瘕,历代解释不一,《医宗金鉴》认为:“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固者,久而不止之谓也”。从条文来看,是从大便初硬后溏判断此欲作固瘕。可以参考《医宗金鉴》的解释,大便初硬后溏,看似实证,实际虚证的溏泄,故曰瘕(假)。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可能是后人加入的解释。胃中冷,属于太阴病,津液代谢敷布失常,水谷不别,导致小便不利、大便初鞕(硬)后溏。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不能食,结合第190条、第191条,属于中寒所致。即本条说的“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本条是太阴病的不能食,胃中虚冷,当温之补之,攻其热是阳明病的,是错误的,因此攻其热必哕。
春节假期2023法定假日几天
如何呢?太阴病的虚冷、不能食,可参考外台茯苓饮或香砂六君子加减,寒重可加干姜、附子。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迟,所以本条实际上讲的是太阴病。因太阴病胃肠功能沉衰不足,故一方面纳差,如第194条的不能食,一方面食难用饱,不是吃不饱,而是吃饱了不舒服,所以食难用饱,不能吃的太饱,若进食过多过饱超过了机体消化能力,饱则微烦头眩、小便难,也是津血不足的表现。
虽下之,腹满如故。
说明本身就存在腹满症状。从症状来看,小便难、微烦头眩、腹满,其中小便难(小便不利)存在痰饮水湿,腹满为痰饮水湿郁阻气机,微烦头眩有痰饮水湿化热的原因,容易出现湿热的黄疸。因为“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故曰“欲作谷瘅”。
谷瘅,即谷疸,黄疸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分为谷疸、女劳疸、酒疸。条文强调谷疸是“食谷即眩,谷气不消”;“寒热不食,食即头眩”,说明谷疸是与进食相关的黄疸。正如本条所谓的“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本条是脉迟的太阴病的腹满,是不能攻下的,因为不是邪实,原因在于正虚,当扶正益气,按后世的说法就是塞因塞用,可考虑厚姜半甘参汤,在补益基础上通利气机。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脉阳微,在桂枝汤条文的时候提过,脉浮属表、属阳、脉沉属里、属阴。关前脉属阳、关后脉属阴。此处脉阳微,有津血不足,汗出少是符合脉象表现的。如果脉弱,但汗出多,是不正常的,甚至有阳脱的表现。临床上,脉与证要相应,比如一个青壮年男性,脉象沉弱无力,不正常。一个老年八九十岁老人脉当弱,但脉弦滑有力,也不正常。
脉阳微弱,津血不足,汗出少,脉证相应,为自和。如果汗出过多,就是太过。若表证未解,可考虑桂枝加附子汤,若表证已解,可考虑芍药甘草附子汤。
阳脉实,如麻黄汤证的脉浮紧有力,给予发汗。也是强调微微汗出,不能因为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就去发大汗,仍然是用最小的汗出祛邪即可。发汗过多,也会过汗、伤津液、甚至伤阳气,也属于太过。过多的发汗,损伤津液,表的津虚阳虚则恶寒、恶风更甚或虚性身体疼痛,可考虑桂枝新加汤或桂枝加附子汤。里的津虚阳虚,肠道津液不足则大便干燥、便鞕,归属于太阴病,可考虑小建中汤。
OPPO手机HD如何关闭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白冰冰丧女案图片
有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有太阴中寒、太阴中风。
有医家认为是太阳中风传入太阴,故名太阴中风。其实临床上,更关注当下的证,辨证论治,并不太关注病证由何传变而来。正如大承气汤证,不论是从太阳病、还是少阴病传变而来,只要见到大承气汤证,就给予大承气汤。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可以理解为太阴病基础上,伴有表证(四肢烦疼)未解。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中风表证未解,脉当浮,阳微,即浮取脉微,说明表证较轻。阴涩,即沉取脉涩不足,属于太阴。但太阴病脉当沉弱或短或迟,此时脉虽阳微阴涩,但脉长不短,脉长是实脉、脉短是虚脉,脉长说明正气来复或正气不虚,加上表证已轻(浮取脉微),故曰为欲愈。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 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本条症状有小腹满,大陷胸汤证也有小腹鞕满,需要鉴别。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是阳明病水热互结于胸腹。本条手足厥冷、小腹满、按之痛、冷结在膀胱关元,说明这是一个太阴寒实证。言我不结胸即除外了结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