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水和迁徙等问题的争论自古就有。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载比较准确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造就了著名的禹贡河。而后历经多年的筑堤和治理,一直到东汉年间黄河河道才日趋稳定。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再次大规模发生,河道变迁剧烈,决、溢、徙超过了以往。史载最激烈的东流和北流之争就发生在这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卷入了关于治河方略的争议,最终治河以适应“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的新构造活动的条件而结束,实际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占了上峰。
近代有关黄河下游河道的问题研究步入科学轨道,对黄河下游迁徙改道基本原因的讨论,归纳起来就是多泥沙的淤积和基底构造的活动。不久前任美锷先生引用美籍华人梁恩左的认识,提出黄河下游北流河道的演化与史前的大地震灾害有关,认为是远古时代一次强烈的地震促使黄河改道北流。这一说法将重大的灾害与古地理环境的演化联系了起来,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说是黄河下游迁徙改道原因的一个新解释,但深入研究有关黄河北流与华北平原地震构造、史前灾害等问题后,发现问题可能不是如此简单。
区域性河流的演化受到基底活动构造的控制,在地质学上有明确认识。吴忱等研究了华北平原地面古河道后指出,“漳河、滹沱河、唐河甚至包括了黄河古道,在流出洪积扇形成平原之后,不是径直东流入海,而是北东方向流动一段距离以后才东流入海”,明显受到基底活动构造的影响。同时对华北平原地质
执着夫妇为什么下车构造运动的研究揭示该平原总体运动有向北、向东掀斜的趋势,也就是说北流的方向应朝向华北第四纪的沉降中心——渤海中部。强烈的地震沿构造带(特别是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地震构造带)反复发生,可能影响黄河河道的演变趋势,但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不可能形成一条大得足以容纳黄河的北流沟谷,这是地震研究已经证实的问题。
研究黄河下游北流河道的演化规律,首先发现的问题是历史上黄河北流路线从来没有到达平原的西部,进入白洋淀流域地区。北流的多条路线只是到达这一区域的边缘,再转向北东方向,穿过德州 沧州这一走廊,进入海河附近。这是个一直让人困惑的问题。地震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沿太行山山前、平原中西部,不具备发生巨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黄河迁徙北流也从未到达包括白洋淀流域在内的这一地带。那么,这个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
最近有研究发现,河北平原中部、白洋淀流域史前曾发生一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一重大灾害才是
造成历史上黄河北流基本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在研究白洋淀流域的历史地貌问题时发现,这一地区存在一种特殊的地貌碟形洼地。这种奇特而广泛分布于白洋淀流域的地貌现象是全新世中—晚期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陨石雨撞击坑的遗迹。结合相关资料推测,白洋淀流域的特殊地貌是在全新世中—晚期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经地
表水和人工改造形成的。研究初步证明这次天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域可能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推测在距今4000至5000年。陨石雨的很大一部分溅落在河北平原中西部,在平原的松散沉积物上形成大量的撞击坑,呈体状分布于平原地表,后经地表水侵蚀、改造,在平原的中西部形成了特殊的白洋淀流域区。撞击坑的坑唇及其周边抛射物构成的环型堆积物交织在一起,隆起形成了多层次的天然环形堤坝,不仅阻挡了黄河北流的巨大冲击,也限制了撞击区内地面水的外流。另一方面,撞击破坏了地表河道(很可能包括黄河在内),淤塞了黄河等河流入海的通道,因此造成了史前的洪水灾害。这样就圆满解释了“白洋淀独特存在的小流域区”、“历史上黄河北流中止于白洋淀流域区以南”等一系列过去难于解释的问题。研究证实,发育于渤海湾西岸的贝壳堤是黄河改道南迁的地质学证据;只有在黄河不注入渤海时,贝壳堤才有生成的条件。渤海湾最古老的第四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4700至4000年,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黄河改道南流,在此之后开始回归北流。由于渤海湾地区没有发现时代更为古老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贝壳堤,所以也可以进一步推论,中全新世(距今1万年的地质时代)以前,虽有小规模的改道,但黄河是以北流为主,进入渤海。这是古代黄河比较固定的流向,而黄河最初改道南流的时间可以推定为距今4700年左右。我们可以将黄河迁徙改道的演化历史简单概括如下:在华北平原上成河后,黄河河道走向受到基底活动构造影响,基本维持在北东—北北东方向,注入渤海,虽然多泥沙易泛滥成灾,但是在全新世中到晚期以前,北流河道在平原上活动整体是稳定的;大约在距今4000至5000年的某一时刻,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事件,在平原的中、西部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撞击,使黄河北流的河道受到破坏,造成河道壅塞,入海
开封府门票口可能也被截断;此后河北平原开始洪水肆虐,黄河下游河道进入极不稳定的时期,古代先民开始了与洪水斗争的重要时期,黄河从此不再进入平原的中、西部,下游河道在延伸到冀中一带后转向东,再向北穿过沧州—德州这
一狭小走廊,最终进入渤海。
歌手霍尊父亲母亲是谁黄河改道历史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 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洪泛区
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
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
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台湾金马奖事件视频
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具体年表
次数 时间 入海地点 改道原因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 沧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滨县,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三次 公元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自然,人为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人为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为
黄河改道和断流带给我们什么
--------------------------------------------------------------------------------
鹰和牛的成语pc (2008-02-02 14:03) 中国三峡总
--------------------------------------------------------------------------------
所有的大河都不是一次形成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黄河是由若干个原来彼此分隔,形成于不同年代,和具有不同发展历史的古湖泊盆地和内陆水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融合而成的。黄河的最上段流动在青藏高原上,它的形成和发育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随着青藏高原内部发生的多次造山运动和断裂活动,河流的溯源侵蚀作用加强,原来那些彼此分离,各不相通的湖泊和盆地就逐渐连接在一起了。河源区的古黄河就成为了一条统一的大河。
从河源到壶口:美轮美奂的黄河景观
青海省境内玛多县以上是黄河的河源区,有面积22800平方千米。这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宽广的河谷交错在一起,南北两侧则高山环绕,有些山顶上终年积雪,湖光山,成为一副美丽的图画。玛多县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县城”。玛曲和卡日曲是黄河的两个源头,玛曲在北,卡日曲在南。在藏语里,“曲”就是河流的意思。玛曲的最上端在玛曲果日的东山坡上。在藏语里,“玛曲果日”就是源头山的意思。那里有许多泉眼,冒出的泉水,汇成东、中、西三条溪流。当地的藏民叫它们“玛曲曲果”,意思是黄河
源头。尽管这些溪流宽不过1-2米,但黄河确实就是从这些涓涓溪流,开始它的万里流程的。卡日曲的源头同样也是一些泉眼。从长度上来说,卡日曲要比玛曲略长,水量也可能稍大。但人们发现玛曲的历史却比发现卡日曲的历史要早,所以玛曲先声夺人,被定为是黄河的正源。其地理位置为东经 95°5
9'24",北纬35°01'18"。在玛曲曲果之西,有一座明显高出周围峰的高山,即雅拉达泽,山高5242米,山顶常年积雪。所以,人们也常说,黄河发源于雅拉达泽山下。
黄河离开了它的发源地,就来到了星宿海。星宿海并不是真正的海,它是一片海拔4350米左右的草滩和沼泽盆地。滩上水泊密布,大小各异。从数千平方米到几平方米都有,在夕阳照耀下,灿若星,星宿海之名由此而来。在夏秋季节,水泊的周围,百花争艳,就像花的海洋。藏语里称这里叫作“错岔”,意思是花海。
鄂陵湖和扎陵湖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鄂陵”在藏语里是蓝的意思,“扎陵”在藏语里是灰白的意思。因为鄂陵湖平均水深17.6米,最大水深30.7米,湖面呈现出美丽的蓝。而扎陵湖平均水深8.9米,最大水深13.1米,看起来带点灰白。鄂陵湖在东,扎陵湖在西,相距9千米。黄河从扎陵湖的西端流入, 又从鄂陵湖的东北角流出,把两湖连在一起,就像一条纽带上的孪生子一样。最令人神往的是湖中的小岛,每年五六月间,鸟儿飞来产卵孵化,繁殖后代。鸟在低空盘旋,地上到处都是鸟蛋,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鸟蹒跚跑动。这两个湖还是鱼类的天堂。
在九曲黄河第一弯的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处,矗立着一座长350千米,宽约50-60千米的高峻大山―阿卿山。此山属昆仑山东段,是昆仑山东段的最高点,也是整个黄河流域最高的山脉。由于它的高峻,其藏语的意思就是神山。山势最高的部分乘玛积雪山,位于玛沁县西部。这里汇聚了海拔超过5000米之大小雪峰18座。在阳光的照耀下,雄峙的冰峰显得分外壮丽。
黄河流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一段称为河套。因黄河在这里的流向由南北转向东西,形成一个“套”而得名。“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就是被称为塞上江南的河套地区。河套所在的主体是一片开阔的冲击平原,由三部分组成。贺兰山以东的一片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称后套平原。河套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全部由黄河带来的泥沙冲击而成。河套之富,全得益于黄河水。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已经屯兵开渠,引黄灌溉。以后历代,这里都有水利工程修建。靠着源源不断的黄河水的浇灌,这里的种植业得到了快速
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一片阡陌纵横、水渠交错的良田和沃土。单银川平原受灌溉土地就达20多万公顷,每个宁夏人平均所占的水田比江南人还多。
在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之间,晋陕峡谷下端快要接近出口的地方,黄河河床从500米骤然收缩到40米左右。从30米高的崖壁上倾泻坠入下方一个仅仅30米的石槽。这便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下方有一条长约5000米的石槽。传说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用神斧劈开高山,疏通河道,凿开了这一条水槽。壶口瀑布的形成,实际上是地质演变的结果。大约一二百万年前,壶口下游的龙门一带,因地壳运动,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断层的北部上升,地表出现明显的陡坎,黄河从这里流过时,就形成了瀑布。有趣的是,壶口瀑布还在后退,自公元前772年以来,壶口瀑布大约已经后退三千米。这是由普通溯源侵蚀的地质特性所造成的。
历史的变迁:黄河下游的五次改道
从有可靠的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上黄河发生过数不清的决口和改道,其中称得上大的改道共有5次。
据古书《禹贡》记载,黄河在夏、商、周的时代称为“禹河”,入海口就在今天的天津附近。那 时候黄河没有堤防,直到春秋战国堤防才开始出现。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禹河在浚县宿胥口决口,新河道较原河道略偏东南。黄河在这里行水一直到西汉末年,共613年,历史书上称为“西汉故道”。这是黄河的第一次大改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河水散流了60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我国古代著名的治河专家王景治理黄河,结束了60年的河水泛滥,固定了新的河道。这一河道维持了很长时间,才出现新的大改道。这一时期的黄河也称为“东汉及唐代故道”。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河道重新转向北边,回到天津附近入海,所以史书上称为“北流”。后来“北流”又分出一支,向东在今山东的无棣入海,被称为“东流”。“北流”和“东流”合成二股河。
吴樾图片二股河一直维持到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这一年,金国军队南下,宋京汴梁陷落。有一个叫杜充的留守人员,为了堵住金兵南下的行军路线,在今河南滑县李固渡,人为地把黄河挖开,把黄河水从原来的长期向北流改为向南流。结果是黄河抢夺并破坏了黄河以南的淮河水系,给淮河水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一时期的黄河在江苏境内流入黄海。依靠着以著名的治河专家潘季驯为首的出
工作,黄河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稳定时期,共计723年。这一时期的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