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攸雨大胆人体艺术《河流》
教材分析
陈敏之李彩桦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前两节有关地形和气候学习的基础上,本节教材讲述的是我国的河流。本节教材在了解我国河流概况的基础上,按照不求系统、突出个案的设计思路,重点讲述长江、黄河。这样,既照顾我国河流的“面”,又突出长江、黄河开发和治理的“点”,做到“点面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
2、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民国文
3、知道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概括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3、说明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培养对不利条件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长江各河段的突出开发方式;黄河的主要问题与治理网]
【教学难点】
长江各河段的开发方式;黄河的主要问题与治理。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了解长江黄河,教师PPT
教学过程
1、导入
只爱你一个展示我国重要的河流与湖泊图片景观,学生尝试在地图上到这些河流。
《设计意图》通过我国重要河流湖泊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2、以外流河为主
1、教师出示我国主要水系图,带领学生到主要的河流位置,(1)联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推测我国大部分河流河流的流向,最终流入太平洋。还有流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河流,还有一些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2)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含义。(3)总结解释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含义。
2、介绍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特点与所占面积,并思考原因,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有关。
3、水文特征:教师解释什么叫做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方面,解释专业术语: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结冰期、枯水期、含沙量。
4、展示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到四条河流,教师提示,四条河流位置由北向南以此排列;松花江与黄河处于秦岭以北,长江、西江处于秦岭以南。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描述这些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并观察区别秦岭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征之间的差异。
李菁菁的丈夫是谁5、扩展:教师介绍另外一种人工河流——京杭大运河。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也是学习长江黄河的基础,因此,主要通过教师介绍提示,学生按要求完成。
三、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请同学演唱“长江之歌”。并提问:长江发源于哪座雪山?流入哪里?
2、展示长江干流流经省份水系图,提出问题:
拍一拍怎么改字(1)长江源头及流入海洋。
(2)长江流经省份及地形区。
(3)出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分界线。
3、展示长江干流流经地形图,出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并配以景观图片。
4、展示长江空白图,学生阅读教材“长江水系图”,填出长江主要的支流,主要的湖泊,主要城市,特别是上中下游分界线城市,并用图片展示城市景观。
5、对比长江水系图与长江干流剖面图,学生讨论尝试分析上游与中下游的区别,并思考不同河段可以发展什么经济。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被称为“水能宝库”,主要发展水利枢纽、水电站;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展宽,水量丰富,被称为“黄金水道”,主要发展航运。
6、图片展示上游虎跳峡,主要的水利枢纽,中下游水道。
7、教师提出中下游有些河段水运不利,学生讨论尝试出原因以及措施。
8、扩展问题:思考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可能遇到的生态问题与自然灾害。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出示各种长江水系图与空白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在图中答案,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景观图片适时的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最后水运不利的原因即措施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播放“黄河颂”,配以黄河相应图片。初步了解黄河。
2、展示黄河水系图,提出问题。学生查看地图,出答案。
(1)黄河源头及流入海洋。
(2)黄河流经多少个省份?
(3)流经哪些地形区?
(4)出黄河上游、中游及下游分界线。
3、展示中国干湿区划图,归纳黄河主要的水文特征。
4、黄河的意义(展示黄河水系图):
(1)出上中下游分界线城市。
(2)出黄河支流。
(3)出黄河流域流经的地形区。
总结黄河地理意义:塑造地形,灌溉,中上游发电。
5、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1)水土流失——展示黄河流域黄土分布图,思考那个河段水土流失严重,分析原因。
(2)泥沙淤积,洪水泛滥,地上河——展示黄河下游泛滥区与地上河图片,思考原因。
(3)教师总结归纳上中下游主要问题,学生尝试出治理办法,总结。
《设计思路》黄河部分重在治理。因此,在分析黄河水文特征与开发方面,教师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提问任务小问题的方式进行。对于黄河水土流失与地上河问题,教师重点通过学生活动探讨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