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教练”林正刚:管理不是学表面
前思科公司中国总裁林正刚(资料图)
那种雷厉风行、指挥不停的西式管理是工业时代的事,主体是工人和老板。现在的员工基本上不是靠体力来赚钱,而是靠脑袋。不能用管理体力工人的方法来管理如今的脑力工作者,否则时代就扭曲了
采访林正刚那天,正赶上他此次北京之行最忙碌的时段。彼时,这位思科前中国总裁刚结束与上一位拜访者的谈话,便被记者继续“围堵”在中国大饭店。当问他想喝点什么时,他淡定回应道:“我已经喝过五轮咖啡了。”
尽管生活节奏并未因退休而减慢,林正刚依然乐此不疲。在他看来,能够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譬如当企业教练,这是一种享受。林正刚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现在的他,正致力于改善国内企业管理和职业经理人阶层。
林正刚说,自己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愿意将这些加以分享。“能让别人少走点弯路,这样很有意义。”
作为一种管理类技术模式,企业教练在欧美商界备受推崇。其特点是以策略性流程对学员进行潜能分析与发掘,从而为其制定最恰当的职业指导,最终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而在中国,这一理念才刚刚为人所知。
韩国三级别推荐
林正刚喜欢化繁为简,他把企业教练概括为十个字:梳理策略,帮助高管发展。“在我每天的时间分配中,做企业教练占据了一块。”林正刚告诉记者,“这是很好玩的事。”
这句儿童心态十足的话,令人很难将其与看似严肃的林正刚匹配到一起。而事实上,在林正刚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令他以及团队屡创佳绩的,恰恰就是这份“烹小鲜”的自信。
林正刚生在香港,学在加拿大,工作在北美,18年后回到亚洲,先后供职于Digital及思科。这样的经历,使得林正刚对东西方企业在治理上的差异有了更深的感悟,进而提出解决之道。从独创“10分钟自我管理法”,实现业务沟通在时间上的可控性,到提出穿越“达尔文之海”的创新理念;从推动思科在客户及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到带领思科中国发力战略转型......在思科中国的12年,成为林正刚职业生涯里笔墨浓重的一章。
黄霄云
基于这些经历,林正刚希望将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便有了退休后“转
型”的想法。在做“教练”的过程中,林正刚会对一些企业进行义务指导,但并非没有标准。“必须是能给社会财富增值的企业,它的创立者要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
在林正刚看来,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因为“能带给社会更多的阳光”。
对话林正刚
Z:《中国企业家》
L:林正刚 前思科公司中国总裁
价值观决定沟通效果
Z:你在微博中写过很多人生感悟,那些是随笔,还是思考很久之后得出的结论?r商标
L:都是突然冒出来的(想法)。随便记下感受,都没有仔细修饰过。比如,我有天早上发过这样一条:千万不要以为你做的事给了你什么特别的东西,你就高人一等,还是要脚踏实地。
其实起因很简单,早上我太太跟我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启发了我。
婚礼庆典答谢词Z:许多人觉得你有亲和力,钱伯斯(编辑注:思科公司CEO)也给人留下过这样的印象。你在思科的这十二年当中,他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
周扬青原来的样子L: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钱伯斯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觉得我们的价值观因比较相似,沟通起来比较顺畅。所以,我觉得相互影响的基础就是价值观,大家谈起来容易谈进去。就比如现在,我接受你的采访,你称呼我“林先生”,这个称呼有点严肃,熟识我的人都是叫我Thomas,希望你也叫我Thomas。(笑)
多一点分享,少一些弯路
Z:你经常通过微博回答网友的提问,其中管理和创业方面的内容居多。这份耐心从何而来?
L:我很有兴趣(与年轻人沟通),这种事装不了的,我做的事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微博中的言论是对提问者的反应,我喜欢互动,不喜欢自己说话,所以慢慢去回答网友的问题。
另外,我不是老师,懂得的比不懂的少多了,但因为痴长了一些岁月,走了不少弯路,希望通过我一些经验的分享,能够让年轻人少走一点弯路,那我觉得就很有意义。 有个20多
岁的小伙子,人不错,有天跟我说,有个跳槽的问题想问我。于是我便和他聊。他跳槽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经济压力,他想每个月多拿点钱。
我问他有没有问过他的父母,他说他们不愿意他跳槽,因为觉得这个(工作)长线很好。我说我也是做父母的,我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让自己的子女走弯路。人生的路很长,会不断有选择,要学会坐下来思考,不要轻易就跳,结果他告诉我他的父母也是这样跟他说,最后他决定还是坚持下来。
Z:基于上述内容,你认为自己是个“热心肠”(warm-hearted)吗?
L:我觉得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帮助人,只是因为环境等种种原因被埋住了,体现出来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我看过《让大脑自由》(编辑注:《Brain Rules》,约翰·梅迪纳著)这本书,里面提到,人类能够存续到现在,就是因为我们天性是喜欢帮助下一代生存下去,所以我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热心肠,只是发挥人类本能的天性而已。
我有一个十几岁的粉丝,他告诉我,以前上网是为了打游戏,现在上网是为了看我的微博。我听了以后很开心,这让我不断有兴趣去更新。当然也有骂我的,都是年轻人。但是十个人里,只要有一个觉得我分享的内容不错,我就应该写下去。
国内企业管理的短板
Z:我注意到,你从思科退休后,把精力主要投入到企业教练、大学授课等方面。有没有考虑过停下来休息?
L:退休前,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也会做我需要做的事。现在我退休了,我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必再去做需要做的事(笑)。退休不等于不做事,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是在中国度过,我发觉企业管理与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程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希望用有生之年在改善这两方面做点贡献。
我现在的时间基本是分配在三件事情上:一是做企业教练,帮助梳理企业策略,也同时做一些高管的私人教练,帮助他们私人的发展;二是讲课,过去跑了不少大学讲课,但都是短的课程,以后会将自己的经验编成长一点的课程,这是我在讲课上一个新的尝试;三是做点公益性的讲课甚至教练,我想很多小企业也很需要这方面的帮助,我会选择性的去帮忙一些我认为值得帮助的企业。
Z:说到企业教练,从你所接触到的实体企业来看,你认为国内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共性的短板?
L:中国的企业管理发展的时间还是很短,积累没有多少,很多都是在摸索中成长,成本很高,教育在某程度上已经尽力去补这个漏洞,但一方面需求大,第二是实战的教材不足,所以改善企业管理这条路还是很漫长的。如何申请免费法律援助
解读“执行力”
Z:“人”是管理体系中的要素之一,你认为,个人职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L:人的综合能力有三个要素:心态、沟通、知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学习)知识上了,我们花了多少时间放在心态和沟通上?
在我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我看到很多同事,出的,不出的,他们的离开基本上不是因为知识的原因,而是在心态和沟通上有问题。心态不正确,有很多灰的东西,这种同事不会做得好。同样,沟通能力不行也做不好。
Z:我注意到,你没把“执行力”列入综合能力中。
L: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个误区:老板忙得要死,雷厉风行,跟着企业一起转,这不是执行
力。“执行力”不是个人去做,也不是雷厉风行,(而是)当你不在的时候,整个团队仍旧能够有条不紊在工作。
曾经有人问我执行力是什么,当时我冲口而出:沟通。作为领导,执行力的先决条件是沟通能力行不行。我如果连企业目标都没办法跟你沟通清楚,哪来的执行力?
除了沟通之外,执行力还有很多要素,基本都是心态方面的。怎么将一个团队建起来,团队之间能够协调好,这些都是靠心态的引导。所以,对执行力而言,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将心态和沟通做出来,团队才具备执行力。
Z: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为西方企业管理理念之一,“执行力”这个舶来品被很多人曲解了,它实际上应该以“领导力”为基础?
L:中国也好,东方也好,很多管理方面的理论都是西方的,西方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也有老板雷厉风行、指挥不停的情况。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工业时代,(主体双方是)工人和老板。现在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知识工作者,不是靠体力来赚钱,而是靠脑袋。所以,不能用管理体力工人的方法来管理如今的脑力工作者,否则时代就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