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心理学角度分析影片《云水谣》和《投名状》
【摘要】: 在当代,电影心理学主要是指建立在接受者或者说是观众的认知心理基础上的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指心理学影片。构建一部内容丰富,人物性格矛盾复杂,情感冲突激烈的影片无不需要观众的参与和情感的融入,我以为,这既是电影叙事的修辞策略,也是心理学范畴的积极实践。
【关键词】:认知心理;电影语言;期待;融合
 
在多数人的观点里,人们常常误以为电影心理学主要指电影文本所表现的有关心理学问题的心理学影片,如《沉默的羔羊》、《雨人》、《霸王别姬》、《菊豆》等,这些影片都是表现人在特殊环境或受到强烈刺激后,他们人性的扭曲、压抑、残暴,乃至变态心理和行为。这些电影是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深入拷问和思索,同时,这些影片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强烈的猎奇心理,其重大意义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而文章所说的电影心理学是倾向于电影与观影者关系的研究,是把接受者,或者说是观众的
接受认知心理作为探讨影片受到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点往往也是被观众以及多数理论家忽视的内容。在电影理论发展的经典理论时期(18世纪初),电影理论家就已经在运用心理学对电影进行研究了,而且主要侧重知觉心理学和格式塔理论,即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就是闵斯特堡、爱因汉姆和米特里。
简要介绍一下电影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电影心理学是源于18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他的研究范畴主要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解释电影影像,提出电影不是写在银幕上,而是由人们的想象来完成的。到了艾因汉姆及其《电影作为艺术》,艾因汉姆强调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是人对形式的感性知觉问题,并提出局部幻想论。而让.米特里却是结合电影语言和心理学来研究电影。
一、不同类型电影,观众期待不一
财务会计管理
文章所选的这两部影片都是有很高票房收入,同时也颇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片子,但是,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反差却很大。《云水谣》是一部现代爱情片,而《投名状》却是古装战争片,前一部节奏缓慢,情感细腻而丰富;后一部节奏却极其紧张,其情感可以说是沉闷而压抑。
《云水谣》是一部现代爱情片,国产片;导演:尹力;主要演员:陈坤、徐若瑄、秦汉等;剧情:《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投名状》是一部古装战争片,香港电影;导演:陈可辛;主要演员: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剧情:清朝末年,为实现太平盛世理想,大哥和二哥、三弟成立郑爽喜欢谁“山字营小时代 青木时代为朝廷效力,但是随着他大权在握,大哥变得越来越野心勃勃,他不惜和二哥决裂,并利用三弟的狂热性格,说服他站向自己那一边梅艳芳为什么会得宫颈……
在影视欣赏过程中,观众的整个心理机制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态度进入特殊的期待状态,在这一过程的初始阶段,观众往往以原有的欣赏经验构成一种异中有同、同中见异的潜在的思维定向和心理定势,从而形成独特的期待视野。《云水谣》浪漫诗意的爱情故事,有青春的天真浪漫和活力,有执着真诚的爱情坚守和等待,有热情直率的追求和宽容,情感丰富而细腻,情节生动而感人,无不催人泪下。这种对爱情的期待和坚守,对爱情的向往和幻想,观众均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来次痛快而发自内心的宣泄。
爱情故事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影片中人物情感的真挚、宽容,却又难免沉闷。真挚和宽容,这正是现代人的情感所缺少的,这更是当今现实社会真实的情感缺失,算的上是一种症候了。从观众的心理角度来看,这种在现实中的情感缺失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了补救、认同、赞美、甚至理想化,据了解,所有观看这部影片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忍不住不停地掉眼泪。这说明什么?说明观众的期待在电影中得到了情感的宣泄。观众的期待与电影的故事、情节、抑或情感达到了融合。
《投名状》可谓是一部古装战争片,在以往的战争片,宏大血腥的战争场面,战争发生发展的具体情节等,是其表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满足观众对战争的好奇心理,体验战争的刺激心理。然而,随着电影的发展,题材和内容的日益宽泛,战争片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今的《投名状》不乏宏大的战争场面,揭示朝廷内外的明争暗斗,其战争的残酷性也令人害怕,然而,影片最为感人的是通过三兄弟之间的感情纠葛来达到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欲望的深层挖掘。影片在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在对人性的关怀上又超出了观众的期待,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
电影是艺术,导演又在抓住这一症候的同时运用电影的独特叙述方法将这种情感扩大,
延伸,直至在观众的心里,头脑里不住的回响。这种真实与幻想不断交错,不断来回闪现,在观影者心里不住的激起浪花,于是接受者的这种想象活动也就会绵绵不断地持续下去。
二、《云水谣》和《投名状》不同的修辞策略
从闵斯特堡、艾因汉姆到米特里,他们关心的不再是电影的故事或情节本身,而是电影的形式。电影之所以能够让观众引起各种不同的感知状态,不是在于故事,而是电影的影像,它的语言和修辞。而电影心理学的出发点就是运用不同的修辞策略以形成观众不同的感知效果和不同的认同意义。
首先,影片体现出的鲜明的彩对比。
2pm成员
《投名状》,其背景是清朝末年动乱黑暗时期,很有意思的是整部片子就一种浓浓的墨蓝调,蓝黑的服装、墨蓝的天空、甚至连人的心情也是黑的。彩是电影的语言,可以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甚至是观影心理的铺垫。社会是黑暗的,战争是黑暴力而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在这凝重的彩下显得沉重和黯淡无关。因此,观众的心理自然也就异常的紧张,且充满无限的期待,犹如张开弓的箭,蓄势而发。
《云水谣》则相反,清新的画面给人轻松自在的感觉,台湾美丽的乡村景无不如诗如画般令人向往和陶醉,温暖的爱情、绚丽而浪漫。《云水谣》并没有花哨的彩,但清新的绿、纯洁的白、生动的红总是让观众既可被电影情节所感动,又可以随故事的变化发展从电影中走出来。不同与战争片所带来的紧张、恐惧和不安,《云水谣》带给观众更多是温馨、感动和情感不知不觉的投入。
其次,《云水谣》的长镜头和《投名状》的强化型蒙太奇。
《云水谣》是一部爱情片,节奏自然显得舒缓,所以开场的长镜头,不惜花了近三分钟的时间浓墨重彩的介绍了40年代末的台北情况,既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介绍清楚了,也勾起了观众对过往岁月的回顾和瞻望。长镜头重在叙事、在抒情,观众随着镜头的移动和变化,通过画面、音乐和字幕不知不觉间进入到了影片中的场景,从而将观众的感情慢慢的蓄积起来,待到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观众的情感就慢慢地开始得到宣泄,比如不停地掉眼泪。
《投名状》的兄弟情意表现的硬朗、率直而富有豪情。整场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张,给观众感觉似乎空气都是凝固的,几近令人窒息。在电影的后半部,也就是在一小时十四分开始,
当大哥决定杀掉被俘的士兵以省出粮食时,兄弟间的分歧表现的异常残忍,同时,人性的贪欲、自私是那么的令人心寒和震撼。可以说,战争片中,主要是用一种强化型的蒙太奇结构和叙事。所谓强化型蒙太奇,其着眼点不是结构情节而是表达意念。通过捕捉情节链上的一个凝聚点,然后运用镜头快速分切、高速摄影、特写镜头、节奏及声音的强化等,使这一情节激活为一种震动源,向人性的普遍性良知发出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刺激力,使观众在心理情绪上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惊和震撼,进一步引起观众的思考。
《投名状》中屠杀士兵的场面不是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而是通过三兄弟的表情和情感变化以及屠杀者的反应来展现的。二哥声嘶力竭的呼喊和挣扎令观众为之感动;放箭的士兵们在射杀自己的兄弟,心痛而又无奈。这一场景将人性的真、善以及人生的无奈和罪恶感宣泄的淋漓尽致,究竟谁对谁错呢?让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的见解,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三、电影的美学意义
从电影的文艺消费意义上讲,电影的消费意义有三个层次:一是娱乐人,即低层次的放松身心;二是启发人,寻求人生经验和社会哲理;三是感动人或感染人,即深层次的审美愉悦。《云水谣》是在讲述人们的爱情故事,《投名状》是在讲述人们的兄弟情谊。同是人
闰二月年不宜做的事
类面临的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情感皈依,一个故事温暖又显凄婉,一个故事却血腥而又冷酷。从美学意义上讲,《云水谣》似乎停留在第二阶段,主要在于寻求一种正在经历或是已经过往的人生经验,不同年龄的观众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而《投名状》则更倾向于深层的审美愉悦。这种对于人性欲望的揭示具有极强的张力和爆破力。这部片子一上映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不排除实力派演员的联袂出场赢得观众的喝彩。其实,这部影片的主题字也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认为赢得观众认同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这部影片所表现的张力、和爆破力。同时,还有一种调所表现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话语的张力,如其口号抢钱,抢粮,抢地盘、因为饥饿而发出的凄苦的悲鸣声、因为围困(苏州城)与(苏州城)被困而导致的人民的饥饿、疾病以及憋闷沉重的爱情,无不刺激观众每一根敏感的神经,也引起观众对战争、对人性的思考。
张力本是新批评中的一个术语,它主要指文本所具有的一种极强的表现力,但在此,我也借用到观众的接受活动中来。我认为,电影文本中的张力要是表现恰当,也同样会在接收者的心理产生更强烈的扩张,它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回应、认同,更是一种创造和延伸。而且,文本的这种张力必须由接受者的解读、扩张、延伸来完成,每一个观众有不
同的理解层次、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因此文本张力的扩张程度在观众那里便存在着差异。这种张力延伸到一定程度(也是依据不同观众而言)便形成一种强烈的爆破力,让人烦躁、恼怒,意欲要冲破这种束缚、抑郁或沉闷的空气。这不仅是影片中人物的强烈情绪,观众也有如此激动的情绪和心理。
仔细研究当下的优秀电影,其制作者们都已经在将观众的接受心理活动成功地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中了,而不仅仅只是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现实的模仿愿望。《云水谣》和《投名状》是两部叫好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在观众心理激起强烈反响,同样的成功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我认为,电影心理学在影片中的成功运用是一部好电影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 姚晓濛. 《电影美学》,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9.
[2] 李显杰. 《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践》,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