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 白学松 周里鹏 柴柯青 《中国房地产金融》专栏作家
1.1从城镇化到城市,都市圈是城市的“硬核”
城市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培育都市圈是从城镇化到城市的中间阶段。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成为国家推进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立城市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并规划建设19个城市。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标志着都市圈时代正式来临。2022年,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健全城市一体化发展机制,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现代化都市圈”被政策频繁提及。
1.2 2022年大都市圈排名:上海、深圳、北京、广州都市圈发展潜力居前2022年上海、深圳、北京、广州都市圈发展潜力居前,之后是苏锡常、杭州、南京、成都、合肥、长株潭等都市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都市圈范围有重叠,比如上海都市圈与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均有重叠;部分都市圈县级单位数据缺失较多,用地级市全域近似替代,如天津、石家庄等。
中国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
2022沪深京居前三
中国的都市圈城市时代已经到来。本文将我国34个千万
级大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育型、起步型三类,并对十大最
具发展潜力的都市圈逐次分析。
深圳、上海、广州、成
都都市圈近年人口增长
领跑全国,近五年常住
人口年均增量均超过
百万,除上海都市圈外
主要由中心城市贡献。
CHINA REAL ESTATE FINANCE中国房地产金融
市圈紧随其后,GDP在3万亿-4万亿元之间。从产业创新看,上海、北京、深圳都市圈占据绝对优势,A+H股上市公司数和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41.9%、29.8%。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都市圈近年人口增长领跑全国,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均超过百万,除上海都市圈外主要由中心城市贡献。近五年,深圳、上海、广州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180万、152万、145万人,其中深圳、广州年均增量分别为123万、103万,贡献都市圈内部大部分人口增量,上海市由于控人口,年均增长仅14万人,其余人口增量主要由苏州、宁波贡献。
著名劳动模范人物事迹1.3都市圈分类:成熟型优化功能布局,发育型加强一体化建设,起步型增强经济实力
根据都市圈的经济产业实力以及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将3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育型、起步型三类。成熟型都市圈2020年GDP均在3万亿元以上,A+H股上市公司数均在200家以上,且都市圈内部分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差距相对较小、且近年呈持续缩小态势。发育型都市圈2020年GDP 多在1.5万亿元以上,但多数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尚处于虹吸阶段,中心城市与几乎所有周边城市的人均GDP差距都在扩大。起步型都市圈2020年GDP在1.5万亿元以下,产业创新指标也在大都市圈中排名相对靠后。根据上述标准,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苏锡常等6个都市圈为成熟型;南京、青岛、天津、济南等16
个都市圈为发育型;沈阳、昆明等12
个都市圈为起步型。
2.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
2.1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的
“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2021年GDP达
12.6万亿元,占长三角城市的
54.5%,圈内已有5个GDP超万亿的
城市。“上海2035”规划的上海大都
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
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在内
的“1+8”城市,跨越两省一市,上
海大都市圈经济规模在全国都市圈中
首屈一指,2021年GDP达12.6万亿,
占长三角城市的54.5%,其中经济
强市林立,GDP超万亿的城市就有沪
苏甬通锡5个。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
角地区是我国产业链最完备、产业创
新最突出的区域,上海与周边城市产
业互补性很强。上海的金融、贸易等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高度发达,
而周边城市以制造业为主。苏州加快
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和沿沪宁产业创新
带“一圈一带”;宁波聚焦自由贸易
港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上海错位
发展;常州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
培育一批优秀新能源企业。上海大都
市圈面临人口老龄化、社会资源差距
大的问题。上海都市圈劳动人口年龄
占比相对较低,15-59岁劳动年龄人
口占比66.5%,低于北广深。教育、
医疗资源方面,上海高校、执业医师
资格数量占都市圈总量最多,而湖州、
舟山等地此类资源较缺乏。
2.2深圳都市圈:年轻移民的创业天
堂,经济大市、土地小市
深圳都市圈人口和经济高速增
长,是年轻人的创业天堂,也是珠三
角城市的“硬核”之一,与广州都
市圈形成“双足鼎立”发展格局。
2022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
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以
下简称“《指引》”)将深圳都市圈
缩小为深莞惠三市,构成“一主两副”
发展格局。2021年深圳都市圈GDP
约4.6万亿元,占广东省的37.4%。
深圳都市圈人口结构全国最年轻。深
圳都市圈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张伟 大鹏
77.8%,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
元宵节古诗百万,为都市圈最高。深圳都市圈与
广州都市圈2021年经济总量合计占
广东省的73%,形成“双足鼎立”发
展格局。产业方面,目前深莞产业融
合明显。东莞力合双清创新基地接收
超80%的深圳企业入驻,东莞松山湖、
滨海湾新区已成为高端制造业等创新
产业的重要载体,华为、大疆、蓝思
科技等知名深圳企业纷纷转移而来。
深圳是经济人口大市,但却是土地面
积小市,深圳全市面积仅1997平方
公里,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的
1/8、1/3、1/4。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解
决发展空间不足的可能性长期存在。
2.3北京都市圈:从单中心到疏解非首
都功能,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摊大
饼式单中心辐射向紧密集约型多组团
格局转变。北京都市圈尚无明确的
文件和规划。若以1小时通勤圈为标
报告
准,北京都市圈包含北京市大部分区域以及北三县、廊坊市区等地。北京都市圈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在2700万以上,GDP约4万亿元。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北京市域范围内要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建设城市副中心以及顺义、大兴等多个重点疏解承接新城。产业方面,北京集聚以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通州区加快与北三县产业联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以亦庄、顺义为重点的创新型产业集联合多所高校,打造优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但环京地区承接产业不足、通勤效率低下需补短板。廊坊全市仅拥有A+H股上市公司8家、发明专利授权量649件,仅占北京的1%左右。此外,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北京并非制造业基地,产业链较短,溢出效应较弱。
2.4广州都市圈:大湾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广佛同城
从广佛同城到广佛肇都市圈,广佛同城已基本实现,广佛两市经济总量比肩深莞。广州和佛山城区紧靠,历史人文相亲。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让广佛同城进入实质性阶段,2009年两市即签署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同年,广佛肇都市圈的概念由广佛同城催生,3市签署《广佛肇经济圈合作框架协议》。2022年《指引》
中指出广州都市圈仅包括广州、佛山
两市全域及肇庆和清远的市辖区,空
间规划更完善。2021年广州+佛山
GDP合计4万亿元,与深圳+东莞相
当。广州都市圈是华南地区国际性现
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广
佛两地分别聚焦“IAB+NEM”创新产
业,肇庆承接广佛产业转移。但受制
于创新能力较弱、金融业发展不足的
问题,广州都市圈仍需要加强核心区
域竞争力,未来将依托广佛同城发展
格局,实现1+1>2的增长速度。
2.5苏锡常都市圈:长三角地区的链接
“桥梁”,制造业强区推进长三角一体
化
苏锡常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共汲太
湖之水衍生了细腻清新的吴文化。
2022年,江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苏
锡常都市圈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
年)》,国家明确部署了合力打造苏
锡常一体化高质量示范区的六大领域
行动。目前苏锡常圈是国内二级城市
圈中经济实力第二强的都市圈。苏锡
常处于距上海200公里的上海大都市
圈圈层范围内,围绕上海这个强劲发
展极,放大其经济溢出效应,在承担
上海功能扩散过程中成长为独立完整
的强劲增长区域。深层目的在于以苏
锡常的一体化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
展。从经济实力看,2021年苏州GDP
总量居全国第六、地级市之首,人均
GDP全国第四。产业方面,自古以来
就有苏常熟天下足,当前苏锡常地区
仍然是中国经济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地
区。苏州坐实了“全球工业大市”位
鞭炮是什么声音置,2021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迈上了4万亿元的新台阶;无锡则是
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的新高地;常
州新能源汽车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超
过400亿美元,常州新能源汽车领域
建树领先全国。
2.6杭州都市圈:民营经济天堂,互联
网经济高地
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绍四市民营经
济发达,互联网经济领先,新成员衢
州、黄山有望承接相关产业。杭州都
市圈包含杭州、嘉兴、湖州、绍兴、
衢州、黄山6市,面积5.35万平方公里,
2021年常住人口2988万,GDP3.77
万亿元。2021年杭州GDP达1.8万亿
元,相当于绍嘉湖衢四市总和,是以
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天堂。
2021年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首破万
亿,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1.3%,对
GDP贡献大,且民间投资在重大投资
项目中超九成。在“2021浙江民营
企业就业100强榜单”中,杭州有28
家企业上榜。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
心产业增加值4905亿元,占GDP的
27%,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企业是
典型代表。产业方面,杭嘉湖绍四市
产业协同程度高,毗邻杭州下沙经开
区的海宁高新区有70%的企业是由杭
州迁入,包括娃哈哈、西子重工等杭
企。杭州都市圈东面发展空间不足,
上海大都市圈出世后,杭州都市圈不
再独享嘉兴与湖州,因此杭州都市圈
选择西进。2018年杭州都市圈扩容,
衢州、黄山正式加入。
2.7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首个
CHINA REAL ESTATE FINANCE中国房地产金融
跨省都市圈惠及皖东四城
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南京引领产业链从高到低三级梯队。南京都市圈包括江苏省南京、镇江、
扬州、淮安4市及安徽省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4市,面积6.5万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3529万,GDP4.67万亿元。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是长三角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也是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都市圈内江苏4市GDP明显高于安徽4市,经济实力东强西弱。南京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2002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开始组建我国第一个跨省都市圈。从产业看,南京是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家重要科教基地,服务业占比超60%。而扬州、镇江、淮安、芜湖均是全国或区域重要制造业基地,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马鞍山、滁州、宣城主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结合自身资源打造旅游或农业基地。
2.8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国,成都人口经济集聚度高,周边地区城镇化率较低、空间大
成都尚处于做大做强吸聚周边资源阶段,人口经济集聚度高。成都都市圈以素有“天府之国”称号的成都平原为主体,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都市圈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21年末常住人口约
2761万人,GDP为2.5万亿元。成都
都市圈是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
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成都
周边4市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空间
大, 2021年成都城镇化率为79%,
低于一线城市和南京、武汉等同级
演员岳跃别二线城市;德阳、眉山、资阳均唐朝皇帝
在42%~52%之间,远低于全国平均
59.6%,都市圈人口城镇化潜力较大。
随着成都产业进一步高端化,一般制
造业将外溢,成都将由吸聚周边资源
转为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借力巴
蜀文化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民谚有
云“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激发天
府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未来方向。以
多元融合的消费带动供给升级,打造
高品质消费空间是成都地区的发展必
经之路。
2.9长株潭都市圈:中部沿江崛起,城区
“半小时交通圈”紧密相邻
长株潭三市产业互补性强,产业
协同势头良好,是中部崛起重要战略
支点之一。湖南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
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
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有着得天
独厚的区位优势。长株潭都市圈包括
长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
市、湘潭市中心城区等,面积1.89万
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1484万,
经济总量1.79万亿元。近年省会城市
长沙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21年GDP
达1.3万亿元,是万亿俱乐部城市之
一,对周边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增
强。长株潭三市均为老工业基地,制
造业基础深厚,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
差异性和互补性。长沙是湖南省科教
文化和服务业中心,以装备制造、电
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导;株洲是重
要铁路枢纽,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
新能源汽车为主导;湘潭旅游业较发
达,同时以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
为主导。交通方面,长株潭高铁、城
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串联
密集,2020年长株潭全面融入“半小
时交通圈”。
2.10武汉都市圈:“缩圈”蓄力,产业
链向外延伸
从半径150公里的“1+8”武汉城
市圈到半径80公里的武汉大都市区,
再到武鄂黄黄都市圈,范围逐渐缩小。
以武汉中心城区为圆心,“1+8”武汉
城市圈半径约为150公里;武汉大都
市区,包含武汉、周边5个地级市的
市辖区等,半径约为80公里。2014年
《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3-2020
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2022年9
月,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
会议在武汉召开,武汉、鄂州、黄石、
黄冈成为武汉都市圈核心,都市圈范
围逐渐缩小。经济方面,武汉都市圈
总体经济实力不够强,2021年武汉城
市圈GDP约2.8万亿元,低于苏锡常
都市圈的4.6万亿元、南京都市圈的4.7
万亿元。产业方面,武汉产业链沿武
鄂黄黄、武咸、武仙、汉孝等发展廊
道向周边城市延伸,完善都市圈功能
布局和产业体系。武汉都市圈构建“1
主3副”的空间格局,主城为以现代
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央活动区;光谷、
车都、临空3座副城分别以东湖高新
区、武汉经开区、临空港经开区为主
要依托,分别承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枢纽物流等核心职能。
报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