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志·⼤事记》(史前~1911年)
新⽯器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前1800)
境内先民已能制造⽯器、⾻器、陶器等,从事⽣产,⽤于⽣活。今河洼、芳兰等村,分别有仰韶、龙⼭⽂化遗址。
夏(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
据《禹贡》载,汲地属冀州。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武⼄年间(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
商都⾃殷(今安阳市⼩屯村)迁于沫(今淇县),⾄帝⾟(商纣王)时改名朝歌,汲(今卫辉市)属殷牧野地(汲县以北,淇县以南)。
帝⾟三⼗⼆年(约公元前11世纪晚期)
名牌家纺纣王暴虐,⽐⼲进谏,纣王怒,剖其⼼。相传⽐⼲夫⼈带孕逃于牧野长林(今卫辉境内),⽣⼀男。周灭
殷,赐姓林。为林姓之祖。
帝⾟三⼗三年
周武王姬发以汲⼈吕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率西岐各部落伐纣。由孟津渡河,⼤战于牧野。纣王⼤败,殷商灭亡。
武王为伐纣筑陈城,在今城区。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
武王⼗三年(公元前1066)
四⽉周将殷都附近分为邶、鄘、卫三国。汲地属鄘。
是年武王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今⼭东昌乐县)。
武王命⼤将闳夭封⽐⼲之墓,墓在今城北7.5公⾥处(今⽐⼲庙村)。
成王四年(公元前1055)
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为卫侯,建⽴卫国,定都朝歌(今淇县)。汲地属卫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
周桓王⼆年(公元前718)
四⽉郑⼈⼊侵汲地。
惠王⼗⼋年(公元前659)
卫遭狄侵,齐桓公会诸侯救卫,⽴卫⽂公并迁都楚丘(今滑县地)后,晋据汲地。
襄王元年(公元前651)
境内初筑黄河堤,史称古阳堤或太⾏堤。在今秦堤、庞庄、南⾟庄、张庄、李进宝屯、李亨屯、李劳庄、徐堤、滹沱、⽥湾、⼤李湾、王堤、纸坊、夹堤、柳卫⼀线,有遗迹尚存。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296)
魏襄王葬于汲(今汲城村东)。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
秦将蒙骜兵占据汲地。同年,信陵君率五国兵攻秦,蒙骜败退。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
秦将蒙骜再次占据汲地。
秦(公元前221~前207)
秦统⼀六国,汲地属河内郡(此前属河东郡东境)。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
⾼祖⼆年(公元前205)
始设汲县,治所在今汲城村。
⾼祖⼗⼀年(公元前196)
汉堡包封公上不害于汲,称终侯(即汲绍侯)。
武帝元⿍六年(公元前111)
在汲之新中乡置获嘉县。
顺帝年间(126~144)
崔瑗任县令7年间,筑城于汲城村,开稻⽥数百顷。
献帝建安四年(199)
曹操部将于禁击袁绍别营于汲,焚烧袁营20余处,斩⾸级数千,迫袁绍⼤将何茂、王摩投降。三国(220~280)
魏⽂帝黄初元年(220)
设朝歌郡,汲县属之。
元帝成熙⼆年(265)洪欣八卦
⼗⼀⽉地震,太⾏⼭崩。
晋、⼗六国(265~420)
西晋武帝泰始⼆年(266)
设汲郡,辖汲、朝歌、共、林虑、获嘉、修武6县,郡治在汲。
东晋元帝⼤兴⼆年(319)
东晋元帝⼤兴⼆年(319)
冬⽯勒称赵王(后赵),领汲郡。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
郡治⾃汲迁枋头(今浚县枋城)。
南北朝(420~589)
北魏孝⽂帝太和⼗⼆年(488)
汲郡治⾃枋头迁返汲县。
太和⼗⼋年(494)
刘思慕扮演上气
正⽉孝⽂帝南巡经汲,祭⽐⼲墓,⽴庙。⼗⽉,⼜亲为吊⽂,⽴碑于⽐⼲墓侧。
是年在汲建⽴河阳牧场,养军马⼗万匹。
东魏孝静帝兴和⼆年(540)
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西魏陕州⾏台宫延和、刺史宫元庆率户归属东魏,被安置在陈城(今卫辉城),称义州。北齐⽂宣帝天保七年(556)
印度⾼僧那连提黎耶舍到中国。后在汲郡西⼭建⽴三寺,并在⾹泉寺建起疠⼈坊(即⿇疯病院)。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
废汲郡、伍城郡,置卫州,改汲县为伍城县。州、县治均在陈城。原汲城县治不复存在。
隋(581~619)
⽂帝开皇六年(586)
小学生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改伍城县为汲县。⼜割汲、获嘉两县地置新乡县。
开皇⼗六年(596)
在县北置隋兴县,⼜析置阳源县。⼤业初阳源⼊隋兴。唐隋兴⼊汲县。
炀帝⼤业三年(607)
卫州改为汲郡,郡治卫县,汲县属之。
⼤业四年(608)
河北各郡县男⼥百余万⼈,开永济渠(⼜称御河,即今卫河之前⾝),引沁⽔,南达黄河,北通涿郡。
唐(618~907)
武德四年(621)
太宗贞观⼗九年(645)
太宗贞观⼗九年(645)
太宗李世民过汲,祭⽐⼲,修墓祠,颁《赠殷太师⽐⼲诏》,追封⽐⼲为忠烈公,撰《祭⽐⼲⽂》刻⽯铭记。
⽞宗开元⼗四年(726)
⼋⽉⼤⽔,河渠皆溢,浸坏县城。民宿岗栖⾈,死伤众多。
肃宗乾元元年(758)
孙燕姿妹唐将郭⼦仪讨伐安禄⼭之⼦安庆绪,战于卫州。崔光远⾃汴率部援郭,安庆绪⼤败。
五代(907~960)
后晋出帝开运⼆年(945)
在城内宁境寺建陀罗尼经幢。
宋(960~1279)
神宗熙宁元年(1068)
⼋⽉地⼤震,数刻不⽌,有声如雷,城楼民舍,⼤半震毁,死者甚多。
南宋⾼宗建炎元年⾦太宗天会五年(1127)
是年卫州被⾦占领。
⾼宗建炎⼆年太宗天会六年(1128)
岳飞在县西北⿊龙潭⼤败⾦兵。
⾼宗绍兴⼗年熙宗天眷三年(1140)
岳飞部将梁兴⼀度夺回卫州。
⾦熙宗天眷年间,汲⼈萧抱珍在汲创⽴太⼀教,传太⼀三元法箓。该教为⾦元时期我国北⽅三⼤道教教派之⼀,五世⿍盛,七传⽽衰。
孝宗淳熙⼗三年世宗⼤定⼆⼗六年(1186)
⼋⽉黄河决卫州堤,城毁,州治迁共城(今辉县),⼆年后迁返。⾦贞祐年间州治⼀度迁胙城。
光宗绍熙五年章宗明昌五年(1194)
黄河阳武故堤决⼝,灌封丘⽽东,汲县、胙城之间黄河绝流。今天沙河即黄河故道。
理宗景定元年蒙古世祖中统元年(1260)
置卫辉路总管府,路治汲县。
元(1271~1368)
武宗⾄⼤元年(1308)
六⽉⽔淹卫辉、彰德⼆路稻⽥5370顷。
惠宗(顺帝)⾄元元年(1335)
六⾄七⽉淫⾬,丹、沁⼆河泛滥,与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深⼆丈余。淹没庄稼,漂没房舍,百姓栖于树和城上。⽔持续⽉余⽅退。卫辉⼤饥,⼈相⾷。
⾄正⼗七年(1357)
⾄正⼗七年(1357)
⼋⽉红⼱军⾸领刘福通率部进攻黄河以北,⼀度攻克卫辉路。次年,⼜遣兵攻卫辉。
明(1368~1644)
太祖洪武元年(1368)
闰七⽉明军⾄卫辉,元军弃城逃⾛,百姓望风归顺,改卫河桥为“德胜桥”,表⽰以德取胜。
⼋⽉设卫辉府,府治汲县,属河南布政使司。
洪武⼆⼗四年(1391)
⼭西泽州建兴乡⼤阳都民111户,由郭全带领迁到汲县双兰屯定居,郭全为⾥长,该村称郭全屯。
孝宗弘治四年(1491)
⼋⽉孝宗封弟祐椁汝王。弘治⼗四年就藩卫辉。嘉靖⼆⼗年汝王死,⽆嗣,国遂废。
世宗嘉靖七年(1528)
⼤旱、蝗灾。次年春⼤饥,⼈相⾷。
穆宗隆庆五年(1571)
⼆⽉封四⼦朱翊鏐为潞王。
神宗万历⼗⼆年(1584)
五⽉潞王朱翊鏐封藩卫辉。
六⽉万历帝下诏建潞王府,差⼯部主事陈绍先、太监崔卿来汲督⼯。历时四年,于万历⼗六年五⽉竣⼯。
万历⼗五年(1587)
三⽉三⽇申时,地震。有声如雷,城堞倒塌,房屋动摇。
万历⼗七年(1589)
三⽉⼗九⽇潞王离北京来汲就藩,四⽉⼆⼗六⽇到汲。此⾏⽤船⼯、⼈夫达30997⼈次。
万历⼆⼗五年(1597)
沁河决⼝,⼤⽔淹没县城东关、北关。东、西、北三门⽤⼟堵屯,城墙倒塌⼤半。⽇⽤饭菜全靠船运。
万历三⼗五年(1607)
淫⾬40余⽇,城垣颓敝⼏尽。
万历三⼗七年(1609)
⼤旱绝收,死者相枕藉。
毅宗崇祯五年(1632)
正⽉⼗五⽇、六⽉⼆⼗四⽇,李⾃成农民起义军,先后在西北乡⼭中活动。次年,义军往来于彰德、卫辉、怀庆之间,杀富济贫,重挫官兵。潞王告急,并筑北盐店城(德胜关)、西盐店城和府城成犄⾓之势以防义军。
崇祯⼗四年(1641)
蝗吃麦、秋⽲,野⽆⼨草,疾疫流⾏,⼈畜⼤量死亡。汲⼈王国宁上《抛荒疏》,要求免赋役、发赈济、移民等以救饥荒。
崇祯⼗七年(1644)
春潞王朱常淓南逃杭州,顺治⼆年降清,次年同福王朱由崧⼀起被杀于北京。
三⽉⼆⼗⼆⽇李⾃成部将刘智、陈永福进军卫辉,府、县官兵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