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轩——》《》《
“地不分南北,都能够在大街小巷听到同一个旋律;人无分老幼,都能在一首歌里到心灵的共鸣。这就是《常回家看看》所传递的亲情和经典的力量。”这是中央电视台《致敬经典》栏目对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的《常回家看看》的致敬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孔子家语》中的一句话,讲的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由此,后人常以“风树之痛”来比喻失去父母的悲伤,以“子欲养而亲不待”来表达没能及时尽孝的遗憾和自责。曾任黑龙江电视台文艺部导演的词作家车行在创作《常回家看看》《母亲》《父亲》等歌词时,就是这样一种心境。
流淌在亲情里的《常回家看看》
1995年,车行的父亲去世了。他陷入极大悲痛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夜晚,他端详着父亲的照片,回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感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和快乐太少了——参加工作前,他常常因犟嘴惹老人生气;参加工作后,又很少回家,让父亲牵挂。
想到孩提时骑在父亲背上的欢笑,想到风雨中父亲送他上学时的身影,想到从军时父亲在车站的深情叮嘱,想到父亲信中句句力透纸背的话语,想到父亲的善良坚韧,想到父亲这辈子历经的苦难……自责的
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车行的视线。此时,他正像自己后来在《想念父母》的歌词中所写的:“多想再一次尽尽做儿女的孝心。”他多想再陪父亲唠唠嗑儿,给父亲倒杯茶、洗洗脚,但是已经做不到了。他决定写一首歌,写给天下父母,用自己的切身之痛来呼唤社会,警醒世人。
一连好多天,歌词写了一首又一首,改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不能直抒胸臆。1996年,车行在一次乘火车时,看到拎着大包小裹回乡探亲的游子,听到一位白发老人诉说对儿子的思念,不禁心潮涌动,立刻在一个信封上写了起来。
车到站了,歌也写好了,这就是《常回家看看》:“点儿空闲,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车行曾对记者说,《常回家看看》就是他家里的事,没有一点儿编造。像“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他母亲就是个爱唠叨的人。他父亲也是像歌词说的那样,只要儿女们回家,就张罗着做饭。“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也是他父亲的
专题报道21
原话。帮妈妈刷筷子洗碗、给爸爸揉肩,则是他妹妹常做的事。《常回家看看》也是写给的,因为她就是个不常回家看看的人。歌词质朴平和、情真意切,可谓质朴中见真情。特别是“常回家看看”五个字,既是父母饱含热泪的呼唤,也是奔波在外的儿女挂在心头的期盼,是点睛之笔。
1998年,车行把歌词寄给著名作曲家戚建波。戚建波被《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深深打动了,没读完就流下了眼泪,十几分钟就谱好了曲子。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简单、朴实,没有炫技的雕琢和花哨的修饰,流畅舒展,朗朗上口,准确表达了歌词的意境。
谱好曲后,戚建波打电话给车行,在电话中哼唱了一遍。车行说:“对,就是这种感觉。”随后,戚建波在与朋友相聚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唱了不下一百遍,令很多人听了潸然落泪。在后期的音乐制作中,一位五十多岁的录音师一边录音一边哭。
在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排练场,满楼道里都能听到演员们哼唱这首歌的声音。陈红、蔡国庆、江涛、张迈在晚会上的演唱,更是唱哭了在场很多观众。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上午,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唱这首歌。这首歌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
有人听完《常回家看看》后,带着妻子、孩子连夜驱车看望异地的父母;有的单位甚至“封杀”《常回
家看看》,担心职工因“回家心切”而影响工作秩序。不少黑发人为自己曾经忽略的亲情唏嘘感叹,不少白发人为自己能被理解而泪满衣襟。
显然,“常回家看看”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发出的一声亲情呼唤。
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平凡又伟大的《母亲》
从创作《常回家看看》开始,车行和戚建波就成了人们眼中的“黄金搭档”。他们继续创作“亲情系列”,又接着写了《母亲》。
《母亲》这一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描述了“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等真实、具体、动人的细节。
这些细节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只需要一个唤醒,就能浮上心头。歌曲通过这些细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亲切而感人。《母亲》首先在黑龙江电视台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推出,与《常回家看看》一样广受欢迎。著名歌唱家阎维文也演唱过,反响热烈。
阎维文说,每次演唱这首歌时,他都会看到有人掉泪。有一次,他在澳大利亚悉尼演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对儿女的搀扶下等候他多时,为的只是给他献上一束鲜花。还有一次在国内演出,一位百岁老人也登台献花。阎维文说,自己唱歌这么多年,其中不乏好听的歌,但是接到听众来信最多的,
还是针对《母亲》这首作品的反馈。
在听众的来信里,像柴米油盐、悲欢离合的事情都会和他讲、向他倾诉,甚至请他当家庭“裁判”。开始,阎维文在演唱这首歌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和展示好自己的声音。后来,在不断与听众、观众的交流中,他越来越感到,要唱好这首歌,不能只用声音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调动情感。
他觉得自己的心灵在演唱中得到了净化,歌曲时刻提醒自己要孝敬母亲和老人。而歌中所唱的“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也使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心灵受到震撼。
最朴实最动人的《父亲》
2006年7月31日晚,在“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决赛上,来自空政文工团的刘和刚演唱了一首新歌,歌词质朴、旋律动听、演唱深情,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让评委潸然泪下。这首歌,就是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父亲》。奇妙的想象作文300字左右
由于歌曲《母亲》大受欢迎,所以阎维文建议车行、戚建波再写一首关于父亲的歌曲。车行创作《常回家看看》,就是寄托着对父亲的无尽思念,而专门创作一首以父亲为主题的歌曲也是他的心愿。
父亲给了他爱,教他怎样爱人;给了他力量,教他怎样承受这世上的风吹雨打和酸甜苦辣。父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他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所以,歌词用“想想你的
双球开奖频道专题报道22
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听听你的叮嘱,我接过了自信;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来表达如山的父爱。
车行还想到,父亲过世后,邻居也好,同事也好,没有不哭的。一般情况下,非亲非故,大多只会掉几滴眼泪,但是很多人都哭得比家属还厉害。这是因为父亲是一个善良慈祥、堂堂正正的好人。父亲心胸豁达、容人助人,总是给别人带来幸福和欢乐,这才是父亲最可敬可爱的地方。王心凌的个人资料
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学习父亲的精神,对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本着一颗善心去对待。他用“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来表达对父亲的敬爱之情,描绘出自己要学习父亲做一个好人的心境。
如果说《常回家看看》主要是表达儿女对老人要有孝敬之心,那么《父亲》则进一步展示了孝心的本质,那就是对奉献的回报和对善良的传承。这是对孝敬之心的升华,也是对父亲的怀念,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形象的展现。
戚建波的父亲也不在了。从父亲病重到去世,他一直在忙着筹备元宵晚会。回到家里,看到脚踏风琴上用图钉按着《中国娃》《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三张歌片,想到父亲自己在家默默地弹奏,这个景象就永远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在我心里,父亲永远是伟大的。”他把这种伟大的父爱谱写成了深情的旋律。
《父亲》的演唱者刘和刚,197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仅有
40多户村民的小山村。小时候,他从母亲那里学会了第一首歌曲《沂蒙小调》,从那时起,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歌唱家。
初中毕业那年,他从广播里听到黑龙江省艺校松花江分校正在招生,就跟着父亲来到哈尔滨。由于人生地不熟,父子俩两天后才到报名点,但招生已经结束了。
父亲着急了,到招生负责人央求说:“请领导看看孩子是不是唱歌的料儿吧!”父亲的执着,感动了招生办的同志,他们特意为刘和刚组织了一次面试。
刘和刚高歌一曲《骏马奔驰保边疆》,立刻获得老师们的认可,最终如愿进了艺校。但那时候,刘和刚家里连一年5000元的学费都拿不出,最后,全村47户父老乡亲每家都捐了钱,你100元、他200元,最困难的也出资5元,为他凑足了学费,又把他送到村口。
刘和刚说,每当他唱起《父亲》这首歌,特别是唱“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都会热泪盈眶。不要说“摸”,就是看一眼父亲的双手,他就想哭。
原来,刘和刚上艺校后,父亲为多种几亩地给儿子攒学费,与邻居合买了一台拖拉机。由于过度劳累,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小手指。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父亲想到求学的儿子,一咬牙:“不植了,少个指头也不耽误干活儿。”因此,刘和刚的歌声里充满父亲的艰辛和深情,难怪评委们被感动得掉泪。☜
编辑:柳菲絮
186****************
专题报道许多地方在小满这一天吃什么菜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歌手陈红和蔡国庆在演唱《常回家看看》
资料图
2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