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专业:景 观 建 筑 设 计
姓名:施 有 辉
学号: 20111150189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人体健康,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阻滞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环境问题的根源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一)、市场失灵
1.稀缺性。环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居所和给人们的生产提供资料来源,而且也承载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就是环境的功能之一———环境容量。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环境要素只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享受环境美),而难以同时满足生产需求(容纳、承载污染物);只能满足一些人的某种生产需求而难以满足另一些人的生产需求,由此导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功能的需求产生竞争和冲突,产生了环境资源多元价值的矛盾和某种环境功能的稀缺性。环境净化功能难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
污染物需要的问题突出,环境容量资源特别稀缺。所以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并成为一种稀缺而价值迅速增加的资源。环境容量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它并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获得评价(没有价格),也没有获得高效率的配置,而是被普遍滥用(污染),超出环境容量使用环境必然遭遇环境恶化瓶颈,从而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抖音视频审核要多久2.负外部性。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在于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的其他人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的成本。环境的使用权人(包括企业或个人),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使得他在追求财富时,不但不会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破坏,而且还在以理性的思维计算如何使自身利益获得最大的满足,社会伦理道德很难对其产生根本性的约束。他进行经济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因而很少会自觉、自愿花费心力和财力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环境使用的负外部性表现为让公众、自然环境(如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或公共资源(如无偿大量占用和消耗资源)去分摊或全部负担本应计入私人成本的那一部分,把自己对环境和资源的应该承担的成本部分或全部地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同时,企业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控制机制丧失,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产权不明晰。产权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交易性、可分解性和行为性等特征。产权制度具有减少不确定性、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对经济主体进行激励和约束、以及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功能。但由于环境资源因其不可分割性是一种公共性程度很强的物品,不具备一般产权制度所具有的特征,在更多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是不确定的,从而限制了产权制度功能的发挥:无论在人们的观念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大气、江河湖泊、海洋、地下水等都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无偿使用的公共资源;而对于土地、森林、矿山等资源,虽然法律规定归国家所有,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相当模糊,在实践中也被当作公共资源使用。于是,著名的“公地的悲剧”在这些领域不停的上演,对环境过渡开采攫取,无限制的排量直接影响导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
4.交易费用昂贵。一方面,公众与生俱来的分散性、弱组织性,以及公众和排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弱势体而难以担当起有效抵制排污企业肆虐行为的重任。“搭便车”效应使得公众个人缺乏为本集团利益积极努力的冲动,因此,公众的共同行动是很难实现的。反污染的行为有时不会发生,结果使污染行为能够得逞。另一方面,由于环境资源的产权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清晰界定产权交易费用的高昂而受到限制。例如,为了建立产权以保护渔业资源,一种可能的方案是把茫茫大海分给渔民,但这样做的产权
执行成本实在太高而没有现实的可行性。
(周杰伦的绯闻女友二)、政府失灵
1、政府管理失灵
A、政府干预的机构设置扭曲从现行的环保监管体制来看,也使得政府失灵成为可能。在我国,地方环保机构在经费和人员上都受制于地方政府,缺乏独立性,因此,地方的环保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地方首长意志的支配。这样,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生产或投资时出现了环境问题,本级环保部门往往不管,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体制限制,上级环保部门也管不了,于是就出现监管真空。总之,现行的官僚体制造成了中国的环境污染。
B、政府干预的结果比市场失灵的结果更糟。监管缺失。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普遍过松,特别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环保管理机构普遍存在执法不严,甚至行政不作为的现象,使得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这实际上鼓励了企业的污染行为。
2、政府政策失灵
A、项目政策失灵:项目政策涉及政府对公共项目和私人项目的政策。公共项目是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例如道路、公园、下水道,改正市场失灵的手段。此政策如果运用不当,可能成为市场扭曲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私人项目,公共项目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对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也较大,政府常常为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基础公共工程,如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对环境的全部影响往往远远超出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穿越一片原始森林修建一条公路的环境影响远远超出修路直接砍伐的树木的价值。
厨神郭晓冬非诚勿扰空吴子恩B、部门政策失灵:部门政策涉及不同的经济部门,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各部门。
C、宏观政策失灵。货币、财政和汇率等宏观政策对资源配置和管理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制定了政策,要求各级金融机构“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不贷款。但是,由于没有配套措施,这项很好的环保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二、生态与环境经济模型分析:
“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很好的解释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由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的使用权人(包括企业或个人),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
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使得他在追求财富时,不但不会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破坏,而且还在以理性的思维计算如何使自身利益获得最大的满足,社会伦理道德很难对其产生根本性的约束。他进行经济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因而很少会自觉、自愿花费心力和财力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三、生态与环境功能经济学分析:
1、作为消费品,环境质量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洁的环境不仅使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而且可以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2、作为资源的提供者,环境是各种资源的载体,可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3、作为废弃物的接纳者,环境接纳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利用其有限的自净能力进行消化、吸收、再生。环境问题解决的好,这三种功能将趋向协同,环境问题解决的不好,这三种功能将趋向矛盾。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环部不经济性没有得到内部化。
四、生态与环境保护经济学分析:
(一)、综合利用资源
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醉后人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3、对资源内涵的认识愈来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荷兰正设计用“雨”(利用雨水下降冲击力)发电。此外,将还有更多的替代资源、人造用品面世。
(二)、推行清洁生产。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三)、树立生态技术观。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将经济发展区分为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这是人类在发展上的一次跃进。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道路上来。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但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