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真经 真本全书
武术界俗称的 内功经 全名为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传自清人琅岈南
溪子 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 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 我有幸得自陈
太平老师的收藏 从而一窥全豹 方知世传之 内功经 实乃 内功真经真本
全书 片鳞只爪 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 内功真经 这一点
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 不知为何 社会上公开的 内功真经 仅为
冰山一角 世人难窥全貌 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收入
他的新作 太极推手述真 中 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 暂
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 给大家一见
内功真经 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 内功经
二卷 纳卦经
三卷 神运经 大力注解 合战八门
四卷 地龙经 散门正局 散门变局 总评 杂评 十二格式 制胜八决
前序
内功四经 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 公 殁 后 迄今百余年 未有知此
书作何用也 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 开卷茫然 几于懈怠 后费尽心思
钻研数年 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 而功夫真传也 故内功已成 随法皆成妙招
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 然内功真传不求速 须费尽年月 方能有成
其不求速 内功经者顾属上 或有天资迟钝 急切不知之妙 与家道穷迫 不能
日日用功 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 岂不望洋而收哉 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 集为
数篇 曰大力全局 曰内功合战 曰内功散门 反背顺逆 总和内功经关窍 由
是一入门 经内道理 亦可悟矣 至于间架招数 亦有其一二 然不知内功经
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 往往大相反矣 嗟呼 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
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 后之学此道者 岂不妄用心乎 时任午秋 与珠山友人
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 因草之以序 琅岈王南溪
后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 阴阳之秘蕴者 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 非偶然也 天必
生奇人以知之 知之必著为书 不行于数百年之前 必行于数百年之后 必生一
得书之人 不奇惜 必生一藏书之人 藏书之人不能行 必生人以力行之 不畏
艰难 务求讲明古人真迹 以待于后世 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 尽而又生人以
辅翼之 岂偶然哉 呜呼 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 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
其中 离离合合亦奇矣 余之友 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 泊舟清江
马伊琍几次婚史见有商人舟覆 拯货水底 获一石函 中有二书 公欲视之 商人呈公阅视之
一曰剑丹 一曰内功 内功之书正四篇 一曰内功经 二曰纳卦经 三曰神运经
四曰地龙经 后记云 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 公以重价购之 嗟呼 此书作于
上古藏于水底 盛之石函 可谓遂年
湮矣 数百年埋没 而一旦传之于世 岂非
此道之不可磨灭 而特生贾人以得之 总宪公 以藏之哉 公得视书简阅良久
最热门专业
见其理元妙 实正好之 然以贮 膺 朝廷重命 方欲尽瘁 未暇研究 公殁
遂为世传 公之后人 大抵以文 功名为重 其不读书者 又留心于身家生计
南溪子曰
斯容整容前后
不可因后用之 数月之间 忽然得奇效 平时所患结核至是痊愈 气力数倍于常
然后知南溪子不轻以授人者 非吝也 重此道也 因再拜求教 又得 纤 微 总
甚少之 然后知其为人不少以言辞 亦遂不请 南溪子曰 此功用气之处 只
有一经 若误入旁门 伤人不浅 余总闻之而未着意 授而用之 渐有所悟 无题阅读答案
忽思天地间之术 莫非古人拟造之术 吾独不可杜撰乎 略有所增损 不数月忽
得拘挛病窘甚 以告南溪子曰 此道之为功也 不可贪多 不可太急 不可妄
有增损 内所增损多与此正为者耳 不然吾弟岂有受专 余惶恐无地 立誓悔过
南溪子讲后其端的数月之后 拘挛之病遂已 自此彼以为是者 日夜以求之 彼
以为非者 日夜以去之 如是者二年 觉心中大有所悟 而气体间 浩浩乎 如
囊日矣 余虽不言而心知 然相知之弥 每相忘于形骸 南溪子未以为功 余亦
未尝出一言相附也 每谈及此至忘寝食 而南溪子灼论风发 不后如问之与以少
矣 如是又二年 南溪子忽授书二卷 而告余曰 此无上之宝书也 久欲传人之
未得其人 今观矣非风尘者 愿以此相赠 其一曰剑书 此仙家之丹经 非风业
乘风破浪的第三季投票有慧根者不可转传 其二曰内功经
皆论不及此 间有阅及之者 开卷茫然 遂以为无用之物 甚至王氏之子孙亦有
不知家藏有此书者 唯吾友南溪子 生而颖悟 总读书不至功名 玩心于诗书之
间毫无世俗输积之计 一日 忽得此书 见有印迹 叹曰 公神明人也 其不以
重价沽无用之物也 明矣 此书必有弥意 但无有能知之者矣 乃细心推测 见
其有言卦者 一似易经注解 有言周身经脉者 一似医家脉络 有练神气者 一
似道家丹书 推测至二三年 无以对其际 后与管某闲谈 伊言其师 拳术精勇
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 因询之曰 内功经尚存呼 管某曰 此书失之久
矣 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 不过经中十之二三 南溪子忽然有悟 盖明公所得
之书也 又取而阅之 忽然略有所醒悟 乃益加钻研 才知可以开人之智慧 其
次 亦可以疗病壮身 而遇敌可制胜 犹其功之小者 二年之后出而遇敌 无不
制胜 嗟呼 百年以此书为无用之物 不有南溪子以推测之 终属于无用乎 古
云 道为知己者传. 良不虚也 百余年之理埋没而一旦发挥其蕴奥 岂非此道
之不可磨灭 而特生南溪子以彰明之哉 然此道弥奥无穷 南溪子自以为所能者
不过十中之半 恨无知己者 与之讲明而切
究之 欲终不传 又恐古人之宝书自
张大大家背景
此而没灭 甚为可惜 以此十数年之功 苦蕴于中 未发于外 常忧忧不乐 丙
子余至其邑 与之甚者 以年相若而志相得 余之视彼如兄 而彼视之吾如弟
久闻其精于武技 适触所好 因再三致诘 而南溪子以交厚 绝不吝惜 因为余
说大概 初闻之 以为拳勇之粗术耳 既而与馆于近村 与之朝夕相见 闻其功
夫有壮身疗病之效 因求而用之 南溪子曰 此功夫非一朝一夕之故 恐不能
持久 无益而徒劳耳 余力请之 遂授吾一二 余取用之数月未见功效 暗以
为 迂调 且将弃之 南溪子曰 吾言此功非朝夕之可及 君不信 而今何如
哉 余愧甚 又用数月 微有功效 甚喜 告南溪子曰 且请再益
此能壮身疗病 多换气力 吾欲传于海内
公诸好可乎 余惊喜异常 投地再拜曰 此万金不易之术耳 羡之者非能不甚
而吾兄独以教弟 能对弟之弥 劳神以教弟 弟难报大德 今又传以宝书 且以
传世 吾兄之力心恕而无所私也 何不可之有因 备问书之始末 南溪子具告之
曰 此书多有不解者 今欲与吾弟细加注解以明之 而后人得而用之矣 余曰
数百年之埋没 而一旦传于海内 岂非此道之不可没灭哉 天特生一 不畏艰辛
之人 务求讲明古人真迹 以传后世也哉 弟岂不才 敢竭鄙诚以辅翼吾兄 共
成此于是乎序 珠山宗景房序
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经 卷一
内功之传 脉胳甚真 不知脉络 勉强用之 则无益而有损 前
任后督 气行滚滚 井池双穴 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 不离乎本 得
其奥妙 方叹无垠
任脉起于承浆 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起于尻尾 直上由脊背过
泥丸 下印堂 至人中而至 井者 肩井穴也 肩头分中即然 池者
曲池穴也 肘头分中即然 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 丹田练神 气下于海 光聚天心 从尾骨尽处用力
上翻起 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 丹田穴也 用功时 存元
神于此处耳 小腹正中为气海 额上正中为天心 气充于内 形光于
外也 既明脉络 次规格式 格式者 入门一定之规也 不明此 即
脉络亦空谈耳
头正而起 肩平而顺 背平而正 正头 起项 壮面 神顺 肩
活 胸平背自平 身微有收敛之形 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 膝
曲而伸 裆深而藏 肋开而张 足既动 膝用力 前阴缩 两肋开
气调而匀 劲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 劲必先松而后紧 缓缓行之
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 一出一入 先提后下 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 气之归
宿 吸入呼出 勿使有声 提者 吸气之时 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下者 真气降归于丹田也 伏者 觉周身之气渐小 坠于丹田 龙蛰
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 上提玉楼 或立或坐 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 渐至底
收 收者 慎气谢也 提玉楼
者 耳后高骨也 使气往来无阻碍 不
拘坐立 气自喉者 以肺摄心也 气虽聚于丹田 存想沈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 肋骨齐举 降有降所 气吞俞口 气升于两肋 骨缝
极力张开 向上举之 自然得窍 降时必自俞口 以透入前心 方得
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 通 劲之连也 曰 透 骨之速也 通透往来无阻也 伸劲拔力
以和缓 柔软之意
曰 穿 劲之连也 曰 贴 劲之络也 穿贴横竖联络也 伸劲拔
力以刚坚 凝结之意
曰 松 劲之渔 曰 悍 劲之萃 松渔者 柔之极也 养精蓄锐之
意 悍萃者 刚之极也 气血结聚之谓 松如绳之系 悍如水之清
曰 合劲之一 曰 坚劲之转 合者 合周身之一也 坚者 横竖斜
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 逼臀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 提胸以下腰 按肩者
将肩井穴劲 沉至涌泉 逼臀者 两臀极力贴住也 圆裆者 内向外
极力挣横也 提胸者 起前胸也
提颏以正项 贴背以转斗 松肩以出劲 两背骨用力贴住 觉其
劲自脐下而出 自六腑向外 转至斗骨而回 出劲之时 将肩井穴劲
软意松开 自无碍矣
曰横劲 曰顺劲 变之分明 横以济竖 竖以横用 竖者 肩至足底
横者 两背手也 以身说 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 横者 自六腑转于
斗骨背也 自裆至足底 自膝至于臀 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 周而复始 四支元首 收纳甚妙 吸气纳于丹田 升
真气于头 复至俞口 降于丹田 一运真气 自裆下于足底 复上自
外胯升于丹田 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 复自六腑 转于丹田 一
升一降 一下一起 一出一入 幷行不悖 周流不息 久久用之 妙
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 返本还元 天地交泰 水升火降 头足上下 交接如
神 静升光芒 动则飞腾 气胜形随 意劲神同 神帅气 气帅形
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即详 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 静坐盘膝 闭目钳口 细调呼吸 一出一入 皆从鼻
孔 而少时气定 遂吸一口气 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 升
于两胁 自两胁升于前胸 自前胸升于耳后 渐升于泥丸 降手时
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 降至鼻 鼻至喉 喉至脊背 脊背透至前
心 前心沈至丹田 丹田气足 自能复从尾闾 达于脊背 上升泥丸
周而复始 从乎天地 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 卷二
干 坤
头项法乎干 取其刚健纯粹 足膝法乎坤 取其静厚载 凡一
出手 先视虎口 前中高咳用力 正平提起 后脊背用力塌下 真手
来时 直达提气穴 着力提住 由百会穴转过昆仑 下明堂 贯两目
其气欲鼻孔泄时 便吸入丹田 两耳下各三寸六分 谓之眼穴 用力
向下截住 合周身全局 用之久 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 两外虎眼
极力向内 两内虎眼极力向外 委中大筋竭力要直
两盖骨竭力要曲
四面相交 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 则涌泉之气 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 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 是乃巽顺之意 裆胯要宜靠紧 须玩兑泽之
情 塌肩井穴 须将肩顶骨正直下与比肩骨相合 曲池穴 比肩顶骨
略低半寸 手腕直与肩齐 背骨遂极力贴住 此是竖劲 不是横劲
以竖则实 以横则虚 下肩井穴 自背底骨直至足底 故谓竖 右
背则将左背之劲 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 直送二记扇门穴 故谓横
两劲幷用而不乱 元气方能升降如意 而巽顺之意得矣 裆胯要圆而
紧 气正直上行 不可前出 不可后掀 两胯分前后 前胯用力向前
后胯用力向下 涌泉来时向上甚大 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对
外阴 内阳 忽忽相吞幷为主
艮 震
艮象曰 时行则行 时止则止 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 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 震动莫疑 肋者协也 鱼腮也
胸虽出而不高 肋虽闭而不束 虽张而不开 此中玄妙难以口授 用
力须以意出 以气胜 以神足 则为合式 非出骨内劲也 用肋一气
呼吸为开拳 以手之出为开闭 以身之纵横为开闭 步高劲在于足
中步劲在于肋 下步劲在于背 自然理也
坎 离
坎离之卦 乃身内之义也 可以意会 不可以言传 以肾为水火
之象 水宜升 火宜降
两相既济 水火相交 真气乃萃 精神渐长 聪明且开 岂但劲
乎 是以善于拳者 讲劲养气 调水火 此一定不易之理也 须以意
导之 下气聚劲 练步 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 亦须以意导也
神运经 卷三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 练精而能实 练气而能壮 练神而能飞 固形气
以为纵横之本 萃精神 以为飞腾之基 故形气胜 能纵横 精神敛
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 复究动静之根 进先伏而后起 退方一合而即动
以静为本 故身虽疾 而心自暇 静之妙 当明外呼吸之间 纵横者
劲之横竖 飞腾者 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者 有用形 用气 用神之迟速 被攻者 有仆也 怯也
索也之深浅 以形击形 自到后而乃胜 以气击气 手方动 在而谓
以神击神 身未动 而得入 形受形攻 形伤而仆于地 气受气攻
气伤而怯于心 神受神攻 神伤 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 肋中形合之式 飞腾者 丹田呼吸之间 进退随手之出
入 来去任气之自然 气欲露而神欲敛 身宜稳而步宜坚 即不失之
于轻 复不失之于动 探如鹰隼之飞 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 木无根则倒 水无源则涸 功夫亦然 学者欲用神
运经 必须内功 纳卦 十二大劲 周身全局方可学此 否则不惟无
益 而且有损 凡用此功 必须骑马式 稳住周身全局 一呼则纵
一吸则回 纵时两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