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课题
唐诗五首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品味诗歌的语言, 体会诗歌的意境,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诗歌, 马伯骞家世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
2. 结合相关背景, 领会诗歌主旨, 体会诗人情感
3.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难点
品味语言, 体味诗歌内涵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 课时  野望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中, 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 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记忆唐诗的意象, 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本课, 我们来撷取唐诗中的五颗明珠, 一睹唐诗永恒的风采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 野望》。
以富有感染力
的语言引出诗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叙述自己搜集的关于王绩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王绩的简介
王绩(589644) , 字无功, 号东皋子, 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 , 唐代诗人隋大业中举孝悌廉洁及第, 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曾往依窦建德幕下数月唐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 改太乐丞, 后弃官还乡王绩清高自恃, 放诞纵酒, 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 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 嘲讽周孔礼教, 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语言朴素自然也能文王无功文集》。
简要了解王
绩及其作品
背景探寻
汩汩的读音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 。 王绩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 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 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 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 旋又告归此诗应当作于诗人辞官归隐东皋(今属山西万荣) 之时
介绍背景,
助学生理解
诗人情感
字词归纳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 (PPT 展示)
(gāo) () 徙倚(xǐ yǐ) ()
薄暮: 傍晚, 迫近
徙倚: 徘徊
: 归依
温州属于哪里落晖: 落日的余光
: 小牛诗中指牛
引导学生认
理解诗中
的重要字词
整体感知
1. 教师引导学生诵读野望》。
音频示范朗读; ②教师示范朗读;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教师点名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听示范朗读时, 注意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标出重读的字词, 给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 自由朗读时,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2. 野望划分朗读节奏。 (同桌小组交流刚才示范朗读时同学们标注划分的情况, 教师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划分, 学生做完后, 教师进行批改, 明确正确朗读节奏划分)
野 望
东皋/薄暮/, 徙倚//何依树树//, 山山//落晖
牧人/驱犊/, 猎马//禽归相顾//相识, 长歌/怀/采薇
3. 请学生参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 疏通诗句, 理解诗意
4. 学生齐读诗歌, 体会诗歌意境
引 导 学 生
有 感 情 地
朗 诵 诗 歌,
并 结 合 课
下 注 释 疏
通 诗 意, 从
整 体 把 握
诗歌内容。
文本探究
1.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第一、 二句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 四处眺望, 走走停停, 不知歇于何处, 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同桌之间讨论, 举手回答, 教师明确)
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颔联写诗人举目四望, 山、 树一片秋, 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颈联表现了牧歌式的田园风光, 牧人与猎马的出现, 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日晚景图, 在闲逸的基调中, 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3. 说说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 “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首联表现了诗人因在现实中不到知音、 得不到赏识而苦闷、 怅惘的心情。
4. 试从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的颔联。 ( 学生分组讨论, 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 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 落寞的情怀。
引 导 学 生
体 会 诗 歌
的 意 境 和
借 景 抒 情、
融 情 于 景
的 写 法, 赏
析 优 美 语
句, 揣 摩 诗
人 的 思 想
感情。
板书设计
黄鹤楼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传说, 且景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 登临者借景抒情仕途失意, 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 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 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 加之神话传说触动, 蓄积在他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 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关于黄鹤楼的诗。 (板书: 黄鹤楼)
用 优 美 的
语 言 引 出
诗 题, 营 造
学习氛围。
四凶兽基础梳理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叙述自己搜集的关于崔颢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崔颢的简介
崔颢( ? -754) , 汴州(今河南开封) 人, 唐代诗人。 开元进士, 官太仆寺丞、 司勋员外郎。 他早期的诗歌多写闺情, 流于纤艳。 后历边塞, 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其代表作品为《 黄鹤楼》。 有《 崔颢诗集》传世。
简 要 了 解
崔 颢 及 其
作品。
背景探寻
《 黄鹤楼》选自《 全唐诗》卷一三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 。 这首诗是吊古
怀乡的佳作。 诗人登临黄鹤楼, 遍览眼前景物, 即景生情, 诗兴大作, 写下此诗。
介 绍 背 景,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诗 人
情感。
字词归纳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 (PPT 展示)
自动档的车怎么开①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②晴川: 晴日里的原野。 川, 平川、 原野。
③历历: 分明的样子。
④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⑤乡关: 故乡。
⑥烟波: 暮霭沉沉的江面。
引 导 学 生
认 识、 理 解
文 中 的 重
要字词。
整体感知
1. 学生听《 黄鹤楼》朗读音频, 扫清字音障碍, 感受朗读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借助课下注释, 疏通诗句, 理解诗意。
3. PPT 出示诗歌翻译, 学生对照自己的理解更正, 并做好笔记。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 这里只剩下(空荡荡的) 黄鹤楼。 黄鹤离去再不返回, 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 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 鹦鹉洲上, 芳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 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 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 令人发愁。
指 导 学 生
朗 诵 诗 歌,
并 借 助 课
下 注 释 理
解诗意。
文本探究
水的成语
PPT 出示如下问题,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总结。
1. 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 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 草木茂盛苍翠, 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 不禁产生了怀古、 思乡的感慨, 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他心头。
3. 第五、 六句诗人写看到的繁荣景象, 而第七、 八两句却写凄冷的思乡之情, 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漂泊感以及对归乡的向往。
以 问 答 的
形 式 引 导
学 生 理 解
诗歌内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 预习后三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