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就业存在哪些误区
班级:09食品加工技术  姓名:薛凡  456是什么意思网络语言学号:50
小说名字
: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职业观念滞后、职业期望值偏高、职业需求模糊、就业信心不足等问题。为帮助高职学生顺利、高质量就业.应引导其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求职思想,还要辅以职业心理测验。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学生一学校支持系统及学生一社会支持系统,以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择业心理 误区 高职生 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问题被列入09年头等大事之一,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接连出台,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关注。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自主创业等建议相继提出,研究生卖猪肉,大学生当村官等也一度成为热点。
    但是有一点在当前似乎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积攒多年,并不是因为此次的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即使增加就业机会,和庞大的待就业队伍相比,也仅仅是杯水车
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大学生供给忽然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们是否已经适应了新的就业模式,在他们就业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
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从事基础工作;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地区就业和发展。个别同学甚至只把目标锁定在某一个城市。个别同学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通过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或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
(二):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据部分企业反映,少数同学不愿到生产一线、怕三班倒、怕苦怕累,有的同学在厂里几天就呆不下去了。这部分同学不仅给就业工作造成了重复推荐,增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而且在企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缺乏自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弱,在经历一两次求职失败后,便失去信心,牢骚满腹,未能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
(三):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
    根据对200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在对“你对该同学的思想道德水平、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知识评价如何”题目的回答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评价较高,选择对毕业生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很满足的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45.3%42%;而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的评价较低,选择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很满足的只占到调查总数的18.3%15%。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深厚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在职业道路上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知识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查反映出了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就业竞争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专业需求不平衡,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了所有高职院校的责任。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时效性,出现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了部分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五):选好专业,将来好工作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热门专业需求大,将来好就业。实际结果证明,每到毕业的时候,热门专业人才职位供需比往往最高,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朝冷门跃进。结果仍然低于期望。
    专业的选择并不能对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国内一知名人才网站提供的后台职位分析显示:发布的职位对每一个专业基本都是有需求的。伍亿猎头事业部的工作人员也反应:高级人才的需求遍布的专业范围很广,并没有局限于热门或冷门专业。
(六):能力第一,成绩第二
    在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学习成绩逐渐被忽视。不少学校从大二大三就开始给学生实习单位,学生自身也积极地到校外兼职或实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上大学还不就是为了个工作。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大学学历含金量降低,很大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
争力下降。
(七):放弃对口,机会更多
    来自一人才网站的调查数据,接近80%的大学毕业生放弃对口就业,其中30%从来没想过要对口就业。也有学校,专家,辅导老师鼓励学生在工作的时候不要过于重视专业对口。这无形中又走入另一个误区。来自1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或晋升的时候,如果能力水平相当,90%以上的企业会优先考虑专业对口。
(八):安于舒适,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
有些高职生由于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家庭经济收入比较稳定,因而社会交际面相对比较广泛,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学生本人在社会上经风沐雨的机会少,在意志上往往表现出脆弱、胆怯等不良特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舒适、优越的岗位就乐意去就业,艰苦、单调、下力的岗位就打退堂鼓,宁肯待业,也不愿意去就业。
(九):心境浮躁,行动盲从。
有些高职生入校时成绩平平,修业中虽然拼搏努力,但专业并不突出。三年的高职生活,虽然
詹姆斯 麦卡沃伊具备一些特长,但有些华而不实。因此,当他们步入社会,寻求职业时,心境浮躁,压力大,危机感加重,一时不知所措。
(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有些高职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情有独钟,认为自己的父母掏兜拿钱,全力以赴地供养自己上了这个学校,就是为了学这门专业,狭隘地理解所学的专业必须对口,过分地强调学以致用。具体表现为寻职业优先考虑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专业不对口就觉得不理想,不踏实,上岗缺乏干劲,有投错佛门的感觉。
(十一): 期望不合时宜。
有些高职生由于就业前接触社会实际太少,认为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懂技术,择业观明显表现为热衷于寻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域条件较好的、环境优雅、舒适实惠职业去干,极不情愿选择那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域比较偏僻的、信息比较闭塞的、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去创业和工作。
三、高职生就业难,高误区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造成高职生就业难问题是“由于高校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了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一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改造步伐缓慢。二是教学教育体制方法老套,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对人才市场的研究不够,指导就业缺乏针对性,力度不够”。[1]反思高职生就业难现象,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同时还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具体来说,产生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用有单位一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又滞留着成千上万的求职者,结构性失业和初次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2] 2、人才市场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还很不完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许多企业,都还没有真正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有效地使用人才,更没有把人才使用纳入其成本核算,因而普遍存在人才使用浪费现象。一些企业或部门,只要招聘人才就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甚至一些后勤服务行业工勤人员也动不动都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 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对国家、社会无任何益处。这样,使得一些本来适合于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或行业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了,造成了各类人才就业岗位的错位。 3、专业设置没有与市场对接,影响了高职生就业
对着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不知道学校的特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去着力培养市场所急的人才。[3] 4、高职生就业观念滞后,动手能力不强 现在的高职生虽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而成长的,但他们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里,对于到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则存在较大疑虑,总认为到这类性质的企业就业风险较大,户口难于落实、劳资关系不稳固、就业随意性、流动性较强,一旦被老板炒了鱿鱼,就会变成社会上的游民。于是,许多高职生仍然要靠学校去推荐,自己不敢到市场中去闯荡,甚至一心想依赖学校和国家来安排工作。一些学生闯劲不足,竞争意识不强,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等学校推荐,靠国家分配,要用人单位他),缺乏到市场经济潮头去搏击的胆识和勇气,使得他们丧失了许多极好的就业机会。再加上由于专业过窄、课程设置陈旧、特别是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学生理论学习明显偏多,实践环节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低。高职生动手能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四、对策及建议
(一):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宝贝它想你想的爆炸了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专业和职业,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科学地评价自己,出差距,不断完善自我;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评价金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等。具体要求:1.在新生入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还要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2.大学二年级,各院系要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所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提高熟悉,使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定位,使理想贴近现实。3.对大三学生开展就业辅导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就业辅导活动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心理、目标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成功就业。对于部分毕业生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通过个别谈心、相互交流等方式使其走出思想误区。例如对于“暂时不就业”的同学,使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在对于“专插本”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提醒他们要意识到其利弊,要做好两手预备。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
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将培养的重点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首先,将就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从“入口”抓起,从新生入学起就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从态度、知识、技能3个方面提高;同时,分专业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展望职业未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尽早地对今后求职方向进行定位。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各院系要科学组织好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就业竞争力高度相关,只有密切注重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变化对专业、课程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为市场所用。第三,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答辩,把好出口关,逐步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全面渗透与融通,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三):说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全程指导和全员参与的长效就业机制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面对就业问题,我们不能坐而论道,以就业论就业,而应该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现代教育的大系统中,就业教育与指导要贯穿学校各项工作之始终,要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做到“全员化、全程化”。不仅学校领导、治理人员要把这一工作真正做好,教学人员、班主任、后勤服务人员等也要把这一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全员参与、重心下移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证,就业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复杂,必须充分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全程指导与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机制,逐步完善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取决于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另一方面取决于对毕业生的指导和推荐。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推进资源共享,各院系的需求信息及时上传,整合后通过我校就业网统一发布,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求职。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好毕业生的指导和推荐工作,建立毕业生求职电子档案,将毕业生资料如专业特长、爱好爱好、性格特点、求职意愿、教师评价等汇总成表并输入电脑,对招聘单位的需求就可以先通过电脑进行“人职匹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
(五):选专业不在热冷,应重视兴趣
专业是陪伴人一生的,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自己的兴趣。某网站针对高级人才做
了一项调查,其中70%以上专业人士从事的职业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间接理解,选择兴趣专业会提高人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大家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容易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取得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六):学习永远摆第一
    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区别应该在于知识的掌握,而不在于工作的经验。如果想要积累工作经验的话,大可不必到大学里来。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该将学习永远摆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在校的时间,努力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上策。
(七):选择自己的领域,你就是强者
    专业是一种特长,经过了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已经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一个法宝。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建议首先考虑本专业的职位,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而且在工作中会更容易上手,在以后的晋升发展过程中,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八):自信比机会要重要
    就业的压力来自社会,也来自自身。在应届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们更要保持稳定的心态。不要因为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挫折而失去信心。理性看待就业问题,寻个性化突
破,使自己的亮点最大化。
    总之,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就业大环境严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记忆宫殿记忆法[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潘美意,杨立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孟庆人.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5]桂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3.
[6]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