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你能写出好故事》([美]丽萨·克龙LisaCron)⼀、 写作之前(必要了解的观念)
1. 创作的⽬标——什么样的故事算得上是⼀个好故事?
2. 创作内容的本质——当我们横切⼀个故事,⾥⾯到底有什么?
3. 创作的原则——⼈们为什么需要故事?
⼆、 写作之时(实⽤的创作技巧)
1. 第⼀页应该包含什么?
2. 时刻牢记突出要点
3. 展⽰,不要讲述
4. 如何令读者⾃我代⼊
5. 如何利⽤肢体语⾔才是正确的
6. 切勿主观评论
7. 两个⽬标
8. 有关细节
9. 利⽤悬念制造冲突
10. 为了最后的“⼤揭秘”,请不要吝啬提⽰
江苏高考科目11. 如果……那么……所以……的逻辑
12.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对你的⼈物说
13. 关于铺垫与呼应的必要规则
14. 次要情节:让故事复杂丰满的⽅法
三、 写作之后(接受反馈及改稿)
图⽚发⾃简书App
正 ⽂
工龄计算⼀、 写作之前(必要了解的概念)
1. 创作的⽬标——什么样的故事算得上是⼀个好故事?
① 时刻引⼈关注
② ⾮常真实
③ 与读者之间⽆隔阂,容易让⼈代⼊⾓⾊
⽤《红楼梦》来说,《红楼梦》⽆疑是好故事,相信很少有⼈不同意这点。
⾸先它能吸引你⼀⼝⽓读完,你对主⼈公的命运⼀直牵挂于⼼,你想知道它最终的结局;虽是⼩说,但读来⽆⽐真实,仿佛就是那个时代的⼀个⼤家族中发⽣的事情;
你对故事主⼈公有着真实的爱恨情仇,恨不得⾃⼰变⾝为勇敢版的贾宝⽟,去拯救林妹妹。你看这就是好故事的标志。
2. 创作内容的本质——当我们横切⼀个故事,⾥⾯到底有什么?研究生简历模板
故事是什么?不就是⼀件事从开始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请记住——这 是 不 对 的!
丽萨告诉我们,这只能叫“情节”,⽽故事是:
主⼈公经历⼀系列的情节后产⽣的内在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才是故事。也就是没有变化不成故事,流⽔账式的⽂章只是记录⽽已。
以《红楼梦》中黛⽟为例,她初⼊贾府谨⼩慎微,⽣怕被⼈⼩瞧了;
到了府中,贾母对她如对亲孙⼦宝⽟⼀样百般宠爱,宝黛⼆⼈⼜是两⼩⽆猜⼀起长⼤,暗⽣情愫;
后来⼜来了⼤⽅稳重的宝,宝⽟时有偏⼼,令黛⽟为之醋意频⽣;
最后贾母狠⼼拆散宝黛,黛⽟决然归西。读来为之唏嘘不已。
很明显,令我们读后魂牵梦绕的是⼈物内在的⼼理想法与变化,⽽不是情节将如何发展。情节,我们只需要等着看作者如何构筑就⾏了,⽽对于⼈物的感受与经历的⼼路历程,我们会不⾃觉地去想、去预测。
这就是当我们关注⼀个故事的时候,故事的本质是什么了。
3. 创作的原则——⼈们为什么需要故事?
那么该如何创作好故事呢?
有⼀种说法是:请打开⽂档,直接动笔或键盘,顺着思路的流淌,将⼀个故事创作完毕即可。
是的,这世间的确有不少作者与⽣俱来就拥有创作故事的天赋,如果你也是其中之⼀,那么这本书就看着玩⼉吧。
要么就打开这本书,跟着丽萨的节奏,对你的构思及⽂本进⾏检核与完善吧。
陆鲨
我们⾸先要讨论的是:吸引读者的是什么呢?是故事情节吗?
表⾯上看,的确是的,但如何才能写出引⼈⼊胜的情节呢?那些好的情节⼜是依靠什么原则创作出来的?这才是我们要深⼊探索的创作秘密。
当⼈们在读⼀个故事的时候,他在读什么?或者说,他需要的是什么?
幸运的是我们都有读到⾄少⼀个好故事的经验,回想⼀下当时的情景吧:
⽐如我们读《西游记》,读到孙悟空三打⽩⾻精被唐僧赶⾛,我们迫不及待地翻下⼀页,废寝忘⾷地关注着这师徒四⼈是否最终能毫发⽆缺地取得真经,仿佛我们⽣来就有故事瘾,天然地就被它吸引住了,然⽽这⼀切是为什么?
因为故事是经验的代⾔⼈。
⼈类的⼤脑是⼗分复杂的,它为了保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直做着⼤量的⼯作,时刻替我们分析着周边环境的利弊,观察着周围发⽣的⼀切情况是否利于我们⽣存。
然⽽为了保证运作的效率,⼤脑不能每次遇到事情都重新开始分析,它知道你不能像这样思考:
天,什么声⾳这么吵?哦,原来是汽车喇叭声。⼀定是那辆庞⼤的SU V发出来的,它正直直地朝我冲过来呢。
司机之前估计在发短信没注意到我,现在来不及刹车了。也许我应该避——
“哗啦。”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脑常在我们⽆意识的时候也奋⼒地⼯作,学习⽣活经验,针对那些⼤量发⽣的、⽇常的事件做出应对⽅案,并将这种应对转移到潜意识,形成本能反应。
我们的⼤脑不仅仅通过发⽣在我们⾃⼰⾝上的事情才能习得经验,它也能通过观察别⼈的状况进⾏学习与分析,并思考“如何应对才更利于我们⽣存”这个问题,制定预应⽅案,以便我们今后如遇到类似状况得以更好地作出反应——
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个故事——这能帮助我们习得经验。
⽽随着⼈类社会⽂明的发展,我们的⼤脑也进⾏了⼀定的进化升级,它要学习更多的经验,不仅仅为了⽣存,更要⽣活得丰富多彩。所以它本能地驱动我们去读⼀个好故事。
教务处工作计划在故事中经历⽣活的各种“情节”时,我们就会产⽣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经验。
药学类专业
⽽情节指的是,“那些在主⼈公追逐⽬标的过程中毫不留情地驱使他去处理⾃⾝问题的事件,不管⼀路上有多少次他试图停下脚步。”也就是说,我们透过主⼈公的内在问题与主题来决定需要什么情节(即安排什么事件发⽣)。
所以当我们看⼀个故事的时候,我们通过观察⼈物外在经历的、推动的情节,意识到了他们的内在变化与思考,⽽这种变化与思考才是⼤脑可习得的经验。
这也是驱动读者坐想⾏思,即使放下书还在挂念着故事的动因——所以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如何才能牢牢抓住读者⼤脑的吸引⼒?
给它经验!
⽽⼤脑本⾝吸收经验的机制是通过观察到的具体事件,⾃⾏总结得出的经验才会令它兴奋,与之相反的,苦⼝婆⼼的念叨只会令⼤脑神游物外,所以,⼈⽣教导条例⼿册再有道理再丰富也远没有⼀个故事能打动⼈。
所以我们创作的指导原则就是:围绕⼈物的内在思想变化来设置必要的情节。那么围绕这个原则,就产⽣了⼀个问题?
为什么⼈物的内在思想会变化?他需要解决⼀个内在问题,或说,内在的⽭盾冲突。⽐如《飘》这个
例⼦。
《飘》讲述的是⼀位倔强任性的南⽅佳丽为了在内战中幸存下来⽽顽强抵制⾏将崩溃的社会规范,在此期间她那永不退缩的魄⼒却使得她将唯⼀能与⾃⼰并肩的男⼈⽆情推离,因为她坚守着⼀个被误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塔拉,她的家族产业。⽽这与她的本能实际渴望的东西并不⼀致,这是《飘》的内在冲突。
现在,我们了解了故事的本质讲的是由情节来体现的⼈物内在变化,⽽真正要开始创作,我们还需要⼀个主题。主题是指通过⼈物的经历及其内在变化,作者想要说明的东西。
也就是我们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我们期望通过故事传达给读者的东西,⽐如说“⽐起性命来说,更难拯救的是⼈的思想。”(鲁迅 《药》)等等,⽽主题也常常表现为作者在故事中展现出的⼈性——
故事中的⼈物对待彼此的⽅式往往能反映出主题,因此它决定了在故事展开的这个世界⾥什么事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价值观)我们将会发现,主题常常决定了主⼈公的努⼒最后成功还是失败,⽆论他多么英勇。
通常来说,“主题揭⽰出你对⼈性中某个元素——忠诚、怀疑、勇⽓、爱——如何决定⼈类的⾏为所持有的看法。”并且它“绝不笼统空泛。以‘爱’为例:主题不应该是泛泛⽽谈
的‘爱’——⽽应该是你想要表达的关于爱的某个特定意义。”
例如:爱是愉悦的;爱是徒增苦恼的;爱是⽆聊是空虚爱是世间唯⼀的真理……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个主题,到了主⼈公,并为他设置了⼀系列反映他的经历和变化的故事情节,我们准备好围绕主题写⼀个好故事。
我们终于可以坐下来新建⽂档,开始着⼿创作了。这是这本书的基础观念,当然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并不仅仅如此。在有了⼀幅清晰可操作的蓝图后,它还提供了若⼲实⽤的技巧。
图⽚发⾃简书App
⼆、 写作之时(实⽤的创作技巧)
在这⼀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可以贯穿全⽂的具体写作技巧。这些技巧更像是⼀个个切实的标准,供我们在创作的每⼀阶段,对⾃⼰的故事进⾏检核,并及时修正。
1. 第⼀页应该包含什么?
从第⼀句话开始,读者就得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什么,因此第⼀句话应给予读者⼀种某件事将要发⽣变化(⽆论向好的或坏的⽅向)的感觉,如令⼈意想不到则更佳。
例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株是枣树,还有⼀株也是枣树。(鲁迅
《秋夜》)
主⼈公是谁?主⾓越早出现越好,如有意布局将主⾓安排在稍后出现的,那么,第⼀页起的每件事都应围绕着主⾓的出场进⾏铺陈。(切记消灭⼀切⽆意义的冗余事件及场景!)
例如:乔尔·坎贝尔,当时⼗⼀岁,因为乘坐公交车⽽开始沦为杀⼈犯。(伊丽莎⽩·乔治《危险关系》)
有⼀件事正在发⽣。故事开篇请作者们直接带领读者切⼊⼀桩进⾏中的事件,并且该事件预⽰着全篇故事的⾛向(交代整个故事主⼈公需要解决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