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70、80、90后起名套路⼤全,背后全是时代的记忆!
中国⼈的姓名⾥,藏着我们的过去。
前段时间有⽼师吐槽:这届新⽣的名字真令⼈头⼤,死活绕不开梓、⾠、轩三个字。
来段报菜名,哦不是,报姓名,你们感受⼀下:
中国⼈的名字是从什么时候起,从⼩明、⼩红变成⼦⾠、梓轩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短短的姓名⾥有着⼤讲究,还有共同的民族记忆。
如果以“姓名“为主题,画⼀个坐标轴,你会发现,在不同时期,中国⼈的名字⾼度集中于某些词汇、某种意向的表达。
⽆论⽣于⼏零年代,我们的名字⾥都写满了时代记忆,那也是半部共和国的历史。
⽣于3、40年代:美感与诗意齐飞
⽇常如果见到“江疏影”“⽩敬亭”这样的名字,着实是股清流。
前者取⾃《⼭园⼩梅》⾥的“疏影横斜⽔清浅”,再加上“江”姓的加持,整个名字就如⼀副⽔墨丹青,别有⼀番清雅的劲⼉。
后者出⾃李⽩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碰上“⽩”姓,似乎眼前⽴马出现了⼀位孤傲冷清的翩翩公⼦。
这两个名字的出现,证明了中国⼈的名字真的可以很美。但若论诗意和美感,恐怕还是⽼⼀辈的名字,平均⽔准更⾼。
⾖瓣有个热门帖⼦叫“想扒⼀下祖⽗母们的名字”,⽹友们纷纷回帖。
先来看⼏个⾼赞回答:
先来看⼏个⾼赞回答:
@哗啦呼啦圆陆鲨:爷爷叫廷谦
@FancyMark:家⾥⽼⼈有叫元修,遐思
@账号都忘了:我爷爷叫奕声,感觉好好听!他哥哥叫奕琛,也蛮好听的
这其中,有充满诗意、犹如氤氲在⼀⽚江南⽔乡的:
@对啊就是我:我外公叫莫怀⾬
@⼆莉:祖⽗叫苏望亭
有⼀听就是翩翩才⼦的:
@莉莉丝:爷爷叫傅⾹读觉得蛮书⽣的
沈陶然
@讲故事的⼈呢:语⽂⽼师的爸爸叫墨彻
@葱葱那年:爷爷叫同书,字写得特别好
还有颇具风⾻的:
@⼗⼋:爷爷佑平奶奶⽵青
@天鹅不会舞:朋友的奶奶叫怀若⾕,取⾃成语虚怀若⾕。高空安全带
跟帖⾥,⽹友们对着祖辈的名字由衷赞叹:好听。⽽那⼀辈⼈的名字,好像特别⼤⽓、⽂艺、有讲究。
@暖暖:外婆增岳,这个名字格局真的好⼤
奥运会入场顺序
当我们这⼀代⼈求助于取名⽹站,临时翻⼤部头有寓意的字的时候,爷爷奶奶辈的名字早就实现了对古籍诗句的完美消化。
刘亦菲图片震惊美国⽹友“风早”的爷爷叫周景明,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碧万顷。”就算是轻轻念到这个名字,仿佛都能感受到春风和煦,阳光正好。
⽹友“姜⼩熊”的⼆姥爷名叫夏亭晚,出⾃柳永《⾬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对长亭晚,骤⾬初歇”。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个冷落清秋的⾝影,在离别时节格外脆弱。
“读读”的祖⽗叫谢起云,化⽤⾃“⾏到⽔穷处,坐看云起时”。初读名字,便有⼀种天地间悠然⾏⾛的⼈⽣态度跃然纸上。
⽹友“临江仙”的爷爷是个⽼书⽣,名叫清安,出⾃李⽩的“羿昔落九乌,天⼈清且安”。这样的名字,是战乱年代的⾥最贴⼼的⼀道平安符。
陈意涵 坤达这⼀时期的名字脱胎于名著古籍,⽤字⾮常雅致,也不会为了追求独特⽽⽤⽣僻字。
由于有统⼀的⽂化根基,所以即使祖辈们的名字交由我们这些后⼈来品鉴,也能⼀秒钟产⽣丰富的⼈格联想。⽐如:
兰云德,听上去端庄⼤⽓,很有主事⼈的⽓概;
彭元斐,何颖卿,像深门⼤户⾥⾛出来的教养有度的⼤⼩;
刘松兰,徐时芳,⼀看就是书⾹门第出⾝,颇有才情的⼤家闺秀;
段美媛,朱⽟蓉,像是娇宠惯了的千⾦⼩;
王绿柳,钟曼华,化⽤“舞低杨柳楼⼼⽉,歌尽桃花扇底风”,⼤⽅⼜不落俗套。
——来⾃⽹友“周钵钵”祖辈们的名字,瞬间把⼈拉回到那个时代,那⾥有浓郁的书卷⽓,和遗留的⽂⼈风⾻。
足球的规则如果⽣在名门⼤家,根本不需担⼼名字取不好。因为民国时期留下的⽂学氛围还在,诗书的精神还在延续,⼿边放着的是古籍典故,内⼼遵循的是孝悌信义。
如果⽣在乡野农家,他们的⽗母⼤多会去⽼秀才、教书匠等有⽂化的⼈来取名。再加上那时还严格
遵循族谱,继承祖上排下来的字辈,名字⾥的门道多且讲究。
上排下来的字辈,名字⾥的门道多且讲究。
还有⼀⼩部分⼈长⼤后,⾛出农村,受了教育,把⾃⼰曾经的⼟名改了。
@hengwujiushi:我爷爷他们的名字都是去村⾥很有⽂化饱读诗书的⽼头⼦取的,不像现在很多⼩孩⼦的名字都是⽗母假装有⽂化凑的……
风雅和底蕴,是那个年代的名字独有的韵味。
汉语的厚重和味道,尽在其中。
⽣于5、60年代:难掩的⾰命⽓息和泥⼟芬芳
如果说曾经⼤家都按族谱中的字辈来起名,以此来铭记家族和传承⾎脉,那么建国初期,名字更多地承担了“⼤事记”的功能。
如果你通讯录⾥有⼀个叫建国、建华、国强、国昌、拥军的⼈,那么他有很⼤概率就⽣于建国后的头⼆⼗年⾥。
即使⽗母辈拥有⼀个诗般的名字,也并不妨碍他们给孩⼦⼀个看上去很⼀⽚丹⼼向太阳的名字:
@芦匣⼦胡桃:我外公叫⾟梓维,多么有⽂化的名字。结果给我舅和我妈取名⼀个叫⾟向党,⼀个叫⾟向军。
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波谲云诡的动荡折射进了每⼀个⼈的名字中,名字变得政治化起来:
建国初期(1949~1950):
建国、建华、国强、志华扎堆,率先在姓名领域实现了党政军民的⽔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98万⼈叫建国,其中有29万多位“建国”出⽣在60年代前后。⽽在1900⾄1909,全国还只有17
位“建国”。
叫国强的⼈也不少,光是张国强、李国强也各有4万多⼈。
在演艺界,就有⽣于1952年的唐国强微微⼀笑,转⾝去做了领导⼈的特型演员,名字和职业⽅向的贴合程度令⼈惊叹。
那场盛⼤的开国⼤典也显⽰出巨⼤的能量,全国陆续有40万⼈名字⾥带上了“国庆”⼆字,永久地把个⼈与国家绑定。
⽐如⽣于1968年的歌⼿蔡国庆,还有什么⽐“国庆”更适合这位军装笔挺的歌⼿?
抗美援朝时期(1951~1953):
抗美、援朝、卫华、保国成了出镜率最⾼的名字,或者说,不再是“名字”,⽽是⼀种激励全民的号⾓。
在当时,不仅是普罗⼤众在取名时会选择这些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