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一、易错字音
初旬(xún) 熬(áo)粥  蒜(suàn)瓣  糖醋(cù)  饺(jiǎo)子 
翡(fěi)翠    杂拌(bàn)  榛(zhēn)子  栗(lì)子  风筝(zhēng)  鞭(biān)炮    麦(mài)芽  寺(sì)院 逛(guàng)街  奇葩(pā) 掺和huo)  獠liáo)牙  huò)达  模mú)样 台湾偶像剧收视率前十 jiàn)断  娴xián)熟  吞噬shì) 招徕lái)  妩()媚  糯(nuò)米 
蜜饯(jiàn)  深邃(suì)  粘(nián)合  夯(hāng)筑    贮(zhù)仓 
婀娜(nuó)   咆哮(xiào 相处(chǔ  兴(xīng)旺   引吭(háng
二、词语盘点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翡翠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预备  彩排 
鞭炮  截然  寺院  彩绘  杂拌儿  麦芽糖  逛庙会  走马灯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剧种  面具 激流 发誓  旷野  布施  鼻祖  柔顺  压抑  敦厚  夸张  描述  演绎  布局  能歌善舞  李靓蕾是日本人别无所求  蜂拥而至 
铺天盖地  肃然起敬  美不胜收
三、词语解释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别无所求:指除了眼前的要求外,没有其他请求。
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变得焕然一新。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能歌善舞:会唱歌和会跳舞或擅长唱歌和跳舞。   
随心所欲:只随着自己的意愿,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迎风引吭:迎着风高歌,形容歌声雄宏而有力量。
安然无恙:遭到意外事故时,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伤害或损伤。
四、日积月累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五、文学常识
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学过的课文有《猫》《养花》《母鸡》《草原》《北京的春节》。
六、课文点拨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课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3《各具特的民居》,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鲜明的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4《和田的维吾尔》,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
七、写作特
1《北京的春节》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put out,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什么牌子的口罩好,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藏戏》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 颇具文学彩。     
3《各具特的民居》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4《和田的维吾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八、句子理解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理解)“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理解)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4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理解)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
5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6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理解)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真可谓“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7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
11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理解)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12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理解)这句话与课文第一句话遥相呼应,用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九、片段分析
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          )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要守岁。   
①、在括号里按课文填空并熟练背诵。   
②、这段话主要写除夕真热闹     
③、这段话主要从香味、颜、声音三个角度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
④、括号里所填的词语我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守岁”古人有两层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迎新”,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为延长父母之寿命,是“孝心”的表示。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
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①、在括号里按课文填空并熟练背诵。   
“张灯结彩”的意思是: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造句: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中学生自我介绍。   
③、选文中五个“有的”写出了元宵佳节灯多而美丽。       
④、这两个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总结句是“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3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从语段中出反义词。表里如一(            慈眉善目(        暗黑破坏神3安装慢   
②、列举人物面具及象征意义:巫女:半黑半白,两面三刀;妖魔:青面獠牙,压抑和恐怖;村民:白布黄布,朴实敦厚       
③、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4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承启楼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①、这段主要介绍了客家居民的文化特征     
②、举了三个例子,表现了客家人不同的民族文化:大门上的对联表现了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民风;平分房间表现了客家人平等待人;房间用途一致表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秩序井然。
5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