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纪录片第六集解说词
《南宋》第六集——《回望未来》
宋元最后一战,厓山海战。厓山之战,宋军覆灭,消息传开,对于大宋文明衷心膜拜的日本国据说这一天“全国茹素”,上至天皇将军,下至武士平民,身穿丧服,西跪三日,痛悼南宋的灭亡。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他们悲叹厓山之后再无中国。当然,这是杞人忧天,少数民族政权入驻中原,“中华”始终是他们认同的国家归宿。他们也固执的自封为“中华的圣君”。厓山之后,文化继续,精神绵延;中华文明,开土拓疆,生生不息。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初的一天,江西鹅湖山中的鹅湖寺分外热闹,佛堂里传出来的不是往昔娓娓的梵唱,而是高音朗阔的辩论之声。辩论的主角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为代表的“心学”。慕名而来旁听的闽、浙、赣三地学者与官员百余人,皆引颈而望,都想看到时下最流行的两大流派,谁最终能够在学理上战胜对方。辩论持续了三天,没有消除分歧,也没有达成共识,然而这三天成为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永远不能回避的一场辩论。
邓小南(北京大学教授):“我们知道像《中庸》里面,它会提倡说“尊德性、道问学”,而这个朱熹比较强调的是“道问学”,就是说这个所有的知识,包括你的道德是要通过你这个学问的修行和积累而达到的;那么陆久渊呢,他比较强调“尊德性”,就是说这个道德是天赋的,人人内心都有,把这个发扬出来之后呢,就能够达到道德的境界,所以这两派人物其实他们虽然共同的追求是很明显的,但是对于治学的根本路径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鹅湖之会”六年之后,朱熹再度邀请陆九渊赴南康之会,陆九渊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的一番“义利之辞”,让在座者潸然泪下。连“论敌”朱熹也当即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朱熹、陆九渊,虽然所持学说不同,但“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邓小南(北京大学教授):“所以在鹅湖之会之后呢,实际上并没有能够达成一种共识。但是呢我想这个,两派他们不同的这种认识呢,其实是丰富了我们对于“儒学”和“理学”的一种体悟。”
南宋之后书院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省方志统计,两宋书院达397所,而80%建于南宋,名师巨儒们纷
纷在书院讲学、收徒。各种思想在书院交锋,各种观点在书院孕育,各种流派分支在书院成长,这些无疑促进了宋学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它们以一种包容而又保持个性的姿态,共同形成了宋代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一次记几分?
Prof.Dr.Angelika Messner(史安梅,德国基尔大学中国新中心主任):“当时北方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人们不得不南迁,以躲避北方民族的威胁,同时这种空间压缩可能使得人们转向自己的内心,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自我的人心合一。教化、道德、伦理这些儒家思想都起到很大作用。”军婚可以离婚吗
蔡明的老公Prof.Dr.Hans von Ess(凡埃斯,德国慕尼黑大学副校长):“思想家们给出的答案始终都是一致的,我们需要恢复伦理道德,我们需要在精神层面维持好秩序,这样才能使得政治层面也保持良好的秩序。”
我们今天再来回首南宋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从我们自身的精神结构中发现南宋学者的精神因子,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学,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与文化性格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天道性命的追求,主静的生活姿态,格物致知的诠释,经世致用的精神,重义轻利的道德标尺,家庭伦理的轨仪。(浙江浦江·郑义门祠堂)ps3手柄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今天在这里将以朱熹“理学”著作《朱子家礼》的《婚礼》的仪制,做一次中国传统婚礼的情景再现。
朱杰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熹第二十九世裔孙):“就是我要想让我们的老百姓知道,中国人他有自己非常典雅的、内涵非常深邃的仪式。形式感呢就使人对于自己的传统、对自己的祖宗产生一种敬畏。让你来反省,你究竟是怎么来的,让你不忘你的祖先、不忘你的传统。”陈奕迅 ?
中国礼制,最早是从周朝开始的,不过礼不下庶人,孔子的克己复礼都是强调贵族之礼,一直到唐代玄宗朝编修的《大唐开元礼》,也只是为官僚贵族制定礼仪规则。
(婚礼仪式:一拜、再拜、父尊命辞)今天92号汽油价
宋代完成了“礼下庶人”的转折。北宋末年徽宗朝颁行的《政和五礼新仪》,定有“庶人婚仪”、“庶人冠仪”、“庶人丧仪”等有关庶人的特别条款。
我们今天在江南的村镇可以看到的家族祠堂,就是南宋朱熹《家礼》的创建,朱熹认为家庭、家族内部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了“名分之守”、“爱敬之实”的有关价值观念性的
内容,使人们“谨名分、崇爱敬”,构建“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
葛金芳(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南宋的士大夫希望能够把这个“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东西用到民间去,通过广大知识分子来影响广大的百姓,咱们大家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到了明朝的后期王阳明那里就变成了“日用伦理”,百姓日常的“日用伦理”,处处有圣人,处处可以修行。到了清代曾国藩的那个“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那就是朱熹《家礼》里面来的。”
Prof.Dr.Angelika Messner(史安梅,德国基尔大学中国新中心主任):“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可以在重修家规、把知识变成典范这些行为中得以体现。这对个人和家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说这也是社会过程的机制化、系统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