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闭燕转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红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思政教育资
源,其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等,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把广西红
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更好地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从“进校园”“进
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四个方面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红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
作的路径,以期为其他院校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西红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育人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1-0062-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红文化载体创新发展研
究”(项目编号:2019KY0959)研究成果之一;2018年度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
背景下广西红文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2018SZB0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闭燕转(1984-),女,硕士,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红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它蕴含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把红资源利用好、把红传统发扬好、把红基因传承好”的要求,因此,要积极主动地把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广西有着丰富的红文化资源,是我国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将这些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广西红文化的特点
广西红文化是革命先烈们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留下来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广西红文化比较丰富且分布比较集中: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红资源主要以革命纪念馆、革命会议旧址、革命斗争、烈士陵园等为代表,主要集中在百、河池、崇左和桂林;以精神形态传承下来的资源主要有革命标语、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和革命信念等,这些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红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源。
二、广西红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如果仅是运用被大众所熟知的资源来进行教学,很难提高大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将地方革命人物、事迹、精神及作风等红文化资源充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才能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充分展现地方红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基因斛珠夫人帝旭喜欢海市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大学(思政教研)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2020年11月Nov.2020总第487期Vol.48762
题。”[1]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强红文化的宣传教育,特别是结合广西地方特的红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红文化的兴趣、坚定红文化自信并自觉传承红基因。
(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无数的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着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
冰峪沟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争分夺秒创造出来的。这样的红文化教育既可以更好地坚定新时代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其自觉主动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刻苦学习、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帮助其强化使命担当的责任意识,主动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浪潮当中。
(三)确保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当今我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异常严峻,面对一些发达国家与周边国家的挑衅行动,需要时刻提高警惕,防范西方国家利用意识形态对青少年传播错误的价值观。“红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凝结,不但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更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3]可见,红文化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学习党史国史,了解区情国情
在探索救亡图存和独立富强的道路上,无数的历史事件和革命建设人物都是党和国家的“历史记忆”,广西红文化也是这“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广西红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在广西开展革命奋斗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党史
国史和区情国情。
三、广西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根据广西红文化资源的特点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四个方面探讨广西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进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将当地的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显红基因,从而实现红文化的育人功能[4]。首先可以在校园文化长廊建设中融入地方相关的革命领袖塑像、革命烈士的简介、革命斗争的宣传,让广西红文化的榜样人物和英勇事迹跨越历史进行言传身教,并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其次,可以利用百起义、龙州起义、广西全境胜利解放等重要纪念日举办全校范围内的红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知名专家、抗战老兵或烈士后代做专题讲座;举办广西红文化系列展览宣传、党史国史和广西抗战史的知识竞赛、广西红电影配音大赛、广西特红歌比赛、纪念“广西抗战烈士”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在话剧、舞蹈、美术、雕塑等作品中展现广西的红文化等[5]。
(二)“进教材”
“进教材”就是将广西红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按时间、人物或者事件的类型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编写成教材或者教辅资料,开设高校思政理论特课,将这些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同时也可以把这些书籍作为课外延伸阅读推荐给学生自主学习。如河池学院和百学院以团队的力量深入挖掘广西红资源,利用地域优势申请并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广西红文化资源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课题。在他们的研究成
63
果中,《百起义光照千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歌谣》《百起义·红记忆》等教材出现,新时代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教材可以深入学习当年、张云逸、韦拔等革命先辈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勇事迹,从而主动弘扬红传统、传承红基因。依此路径,也可以深入挖掘整合广西其他的红文化资源,进而编写出更多更优秀的红教材,将广西红文化资源充分融入教材,提高教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同时更好促进广西红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进课堂”
“进课堂”就是把广西红文化资源和素材充分整合起来,开设或融入相关课程,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把广西红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比如在讲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时可以通过结合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
地的开辟进行理论讲授;在讲到长征精神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传奇》《绝命后卫师》《血战湘江》《我的长征》和《七千战俘》等相关的影视资料辅助教学;也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组织学生到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感受革命先烈们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而舍身的大无畏精神和奋斗精神,从而实现广西红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广西红文化微党课或特选修课,实现广西红文化专题式教学,如“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列宁岩”“中国工农红军过湘江”等等。通过课堂讲授、情景再现和现场教学等方式,给学生更系统地讲授广西红文化,让广大学生在学习党史国史和广西的抗战史中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实现广西红文化立德树人的功能。
秦祥林个人资料(四)“进头脑”
乘风破浪的成团名单“进头脑”就是通过将广西红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教材和课堂教学当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让学生对地方红文化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从而达到学生对红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的。一是在校园红文化建设中,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让有艺术方面特长的同学参与到校园红文化设计与创作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广西红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另外还可以从“角转换”的角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收集、整理、查相关资料之中,制作课件之后,举办学生自己讲授广西红文化的专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梳理广西红文化历史脉络
的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更能促进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平安夜各种暖心话广西红文化是革命先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本文从“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广西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以帮助大学生透过红文化的洗礼,真正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吴秀波老婆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4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3]邓鹏.红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26-28.
[4]常沛.论红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43-45.[5]王二尧,郭志普,王辉.推动红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考[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06):5-12.
(荐稿人:陈洪涛,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