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Mar.2021
第35卷第2期(总第136期)
Vol.35No.2(Sum.No.13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壮族优秀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探析
刘亲荣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西柳州545004)
摘要:壮族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口头性、传承性及多元性等特征。深入挖掘壮族优秀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并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壮族;民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70(2021)02-0035-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11o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壮族的先民在繁衍生息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的民俗文化,那些历经数代传承下来的壮族优秀民俗文化,如农耕文化、铜鼓文化、节日文化及歌谣文化等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現立足新时代,深入挖掘壮族优秀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并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壮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3]o壮族民俗文化是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并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且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其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等,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及多元性等特征。
(一)口头性
口头性是壮族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壮族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远古无文字的人类童年时代慢慢产生的。在漫长的无文字时代,壮族民俗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庭、社会民众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即使后来有了简单的古壮字,也只是提纲式的示意,帮助记忆而已。壮族民众有唱山歌的习俗,他们用口头语
收稿日期:2020-08-23
基金项目:2019年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壮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功能研究"(2019YB32)。
作者简介:刘亲荣(1974—),女,广西灵川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
35
2021年3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5卷第2期(总第136期)那英老公孟桐
言创作、传播和保存族的发展历史,传授生活知识,以歌传情,表达思想,总结斗争经验。
(二)传承性
传承性亦称“传统性”“继承性”,是民俗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然在传承中不断地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其文化因子没有改变,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如壮族的山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元素不断融入,山歌生存的文化生态已发生了改变,壮族同胞不仅在山坡野岭演唱山歌,他们还借助互联网把山歌的舞台搬上了电视、手机、电脑等现代多媒体设备,成功地进入了千千万万的寻常百姓家。优秀的民俗文化之所以能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是因为它们历经岁月的考验,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峥嵘岁月,体现着本民族的个性特征、精神风貌及民族情感,具有广泛的众基础。
(三)多元性
多元性是壮族民俗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壮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广西境内,广西的世居民族有12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各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历史以及审美方式等给壮族的文化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从而让那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具有了这片土地的性质,即民族性。与此同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文化交流碰撞中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了多元的地方文化。如语言文化方面,桂柳一带的壮族同胞既会本民族的壮语,又会桂柳方言,他们在壮族歌圩上对歌时喜用汉族的桂柳方言演唱;在节日习俗文化方面,壮、汉、瑶等民族同过“壮族三月三”,等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建和谐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
二、壮族优秀民俗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
壮族优秀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与时俱进,得到了壮族广大同胞的认同,并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及维系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传承中表现形式可能在变,但其思想观念、民族的基本精神,即文化的精神内核则不会改变,这种文化的精神实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壮族优秀民俗文化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可做如下归纳:(一)忠诚爱国,舍身为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开疆拓土,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与人民的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壮族是一个有着光辉革命斗争历史的民族,勤劳勇敢的壮族先民在岭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其中不乏保家卫国的爱国篇章,表现爱国主题的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也非常丰富。如以明代抗倭英雄瓦氏夫人为母题的传说,仅《田阳县故事集》就收录了《济贫》《长奶夫人》《除暴》《请缨》《官塘》《槟榔关》等六则,壮族民众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塑造了一个扶困济贫、除暴安良、体恤百姓、忠君爱国的传奇女性人物邮。,表现了壮族同胞对英雄瓦氏夫人的崇敬之情。在广西各地还有广泛流传的抗法英雄故事,如以清代冯子材为母题的《衣锦还乡》《老将出马》《关前抗敌》《大战南关》等等,以清代刘永福为母题的《刘二打番鬼》《智取三炮台》《虎仔驱豹子》等等。冯子材、刘永福等传说集中塑造了枕戈待旦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他们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鼓舞了无数壮族同胞的革命士气,吸引了众多如韦拔这样的壮族英雄参加革命运动。这些民族英雄传说不仅是壮族地区同胞代代传承的爱国主义教育的
赌王家产
36
刘亲荣壮族优秀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探析2021年3月
优秀教材,也是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凝聚人心的精神动力。
(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壮族先民生活在岭南地区,远古时期的岭南生存环境非常恶劣,那里山高林密、荆棘丛生,洪水频繁,气候炎热。为了繁衍生息,壮族先民不仅要与洪水、毒蛇猛兽等作殊死搏斗,还要以顽强的毅力经受炎热气候的考验。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赋予了壮族先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造就了许多神话传说。女《捅太阳》《侯野射太阳》《布伯斗雷王》等以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题材的神话,《母子访天边》《火》《从生食到熟食》等以探索大自然奥秘为题材的神话。这些神话体现了壮族同胞英勇顽强的精神。此外,壮族还是一个勤劳聪慧的民族,先民们把野生稻成功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栽种水稻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水稻栽培中,壮族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耕稻作文化,有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壮族民俗文化中围绕农耕稻作文化的传说也非常多,例如《谷种是怎么来的》《五彩糯饭的传说》等等。这些体现壮族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精神的民俗文化代代传承,已成为激励壮族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精神源泉。
(三)仁爱友善、和谐共处
《论语•学而》载:“礼之用,和为贵”。民间还有“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等说法。可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些思想表现在教育、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等,即对待万物要仁爱友善,与他们和谐共处,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这种文化理念在壮族的诸多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中也处处可见。如被称为壮族“道德经”的哲理长诗《传扬歌》中最后一章即为“睦邻”,该章内容以“莫为鸡争吵,莫为猪相斗”“春耕待插秧,有牛要相帮”等生活小事阐述处理邻里关系的道德准则,体现了壮族人民有着优良的传统道德风尚。壮族人民倡导“和谐友善”,这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还体现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上。例如《孔雀帽的来历》《侬智高力射猴王箭》等等,故事中“孔雀救人”“猴王报恩”等相关传说彰显了壮族人民善待动物、尊重动物以及与动物亲密友善、和谐共处的思想。此外,壮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擅唱山歌的民族,他们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月三歌节。每到“壮族三月三”时,壮族人民都会聚集起来开展赛歌赏歌、以歌交友、抛绣球、抢花炮等民俗活动。歌圩节上,热情好客的壮族人民还会制作五糯米饭、彩蛋馈赠亲朋好友,欢度节日。虽然壮族为广西的原住居民,但在多民族长期的生活与文化交流中,如今“壮族三月三”不仅为壮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广西当地汉、苗、瑶等民族的重要节日。为传承节日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自2014年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歌节时,广西全区放假两天,“壮族三月三”节日氛围浓厚。壮族人民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为契机,增进民族情感,体现了壮族人民“尚和合”“求大同”的和谐思想。
(四)追求自由、平等相待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在封建王朝时期,人与人之间有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之分。在这种等级森严、传统礼教束缚的社会环境下,广大劳动人民极少有自由。因此,追求自由、平等成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夙愿。如表达追求婚姻自由思想的著名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寄托人们渴望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生活
37
2021年3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5卷第2期(总第136期)
的《桃花源记》,以及身在豪华的宫殿却依然向往自由的《聊斋志异•巩仙》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法探寻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自由、平等。在壮族民俗文化中类似题材的作品也有很多,如以反对封建势力、争取婚姻自由为主题的《百鸟衣》《马骨胡的故事》《文龙与肖泥》等民间故事。《百鸟衣》中张亚原娶了一位貌美、贤惠的妻子,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土司见状,心生恶念,使计抢走了亚原的妻子。亚原为了救回妻子,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按照妻子的办法到山上打了一百只鸟制成了百鸟衣,穿在身上,飞到衙门,杀死了土司,救出了爱妻,两人重新过上了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叫此外,在对待男女青年的婚恋上,壮族人民表现出开放、自由的婚恋观,他们“倚歌择配”,未婚的青年男女在歌圩上皆可自由对歌,他们“以歌为媒、以球传情”,自由恋爱。这与汉族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男女婚姻
制度是截然不同的O 壮族这种追求自由的价值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他民族产生着影响。
三、壮族优秀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壮族优秀民俗文化虽肇始于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但出于寓教于乐和维系民族发展的需要,它们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地演变,融入了与社会文明相符的道德规范元素,并通过故事、歌谣、笑话、童话、戏曲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民间思想意识尽管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元素,但它们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上两者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安全教育平台作业(一)价值目标契合
吴奇隆马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确立的价值目标。富强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目标,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民主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文明是从精神层面确立的发展目标;和谐则是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思想理念。壮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壮族民俗文化中所描绘的美好愿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是一致的。如壮族抒情长诗《特华之歌》写道:“如果穷人能掌权管天下,定扫尽世间的苦难和悲愁,让穷苦的人快乐度春秋……”[4]259这表现出壮族人民对富强、民主的美好愿望。壮族有独特的铜鼓文化,铜鼓鼓身以蛙、太阳、云雷等作饰物,多在壮族的蚂蝦节时击鼓O铜鼓文化既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憧憬,又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观。
(二)价值取向契合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倡导的价值准则。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初就实践着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6]O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少数民族各村寨往往有自己的村规民约,这些村规民约虽然简单,但涉及婚姻、家族、财产等方方面面。如广西扶绥县双甲屯的《立例禁约碑》规定“禁止窝藏赌博,严查匪类,出入相交望守望,众力相助”,西林县有“打破油落问地主”的俗语,等等兀壮族这些村规民约起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反映了壮族人民朴素的法治、公正、平等观。
(三)价值准则契合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个公民
38
刘亲荣壮族优秀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探析2021年3月
个体层面提出的基本价值导向与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为政》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根之木,它是与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血脉相承的。壮族谚语有“众人拾柴火焰高”“开船舵要正,做人心要直,心善朋友多,心黑人骂多……”“想吃肉养猪,想吃饭种田……不怕天逼人,就怕人懒惰”,等等。这些爱国、诚信、友善、敬业的道德伦理标准无论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导向是相通的。
总之,壮族丰富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借鉴并汲取其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核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还能促进壮族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2]肖琛婵,李文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研究[J].读写算,2014(46):55.
⑶陈华文.民俗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9.
戒烟有什么好方法
[4]陈金文,陈丽琴,陆晓芹,等.壮族民间文学概要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5]蓝鸿恩.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
ISBN中心,2001:470.
⑹孙翔.少数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契合探析—
—以甘肃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9(4):128-131.
[7]卢明威,汤伶俐.乡规民约在壮族社会治理中的作
用及启示一从清末龙脊潘日昌案切入[J].民间法,2016(17):244-253.
参考文献:
[1]王继尧.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
[EB/OL].(2014-08-06)[2020-07-25].http:%pinion.
people^^014/0806/c1003-25416615.html.
An Analysis of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Excellent Folk Culture of Zhuang
了不起的挑战华少退出Nationality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u Qinrong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Guangxi545004,China)
Abstract:Amo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China,the folk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s a significant
constituent characterized by its orality,inheritance and diversity.It is of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o explore the spiritual core in the excellent folk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and discuss its compatibility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Keywords:Zhuang ethnic minority;folk culture;socialist core values
(实习编辑:张磊责任编辑:秦初生)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