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
薪火相传:刘开渠与朱培钧的雕塑传承
文/胡春涛[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摘要】将中国现代雕塑史上刘开渠、朱培钧两位老先生并置,强调的是雕塑艺术薪火相传的师生之谊。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在雕塑创作方法、城市雕塑实践以及雕塑教育思想等方面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文脉相传,应物创新,作为中国第一、二代雕塑家,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雕塑的演进。
【关键词】刘开渠;朱培钧;现代雕塑
刘开渠(1904.10—1993.06)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朱培钧(1916.12—2006.06)是广西现代雕塑的奠基人,两人为师生关系(图1)。两代雕塑家共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雕塑事业,为中国的城市雕塑和雕塑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雕塑创作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尽管艺术创作道路不尽相同,但现代雕塑的精神一脉相承。2016年底和2017年初,在广西美术馆分别举办了两个规模比较大的展览,一个是“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经典作品展(广西专题展)”(2017年1月5日开幕),另一个是“纪念朱培钧诞辰100周年美术作品展”(2016年12月22日开幕)。这两个展览以及相应的研讨会彰显了刘开渠先生
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开拓意义,以及朱培钧对刘开渠先生艺术精神的文脉传承。以下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城市雕塑实践以及雕塑教育思想三个方面来展开刘开渠与朱培钧之间的雕塑传承关系。透过这两代雕塑家,也可以窥探中国20世纪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特点。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传承
20世纪以来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决定了现实主义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流行并达成共识的创作思想与方法,也是刘开渠和朱培钧两
代雕塑家共有的创作观念。
刘开渠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法国留学阶段,他的老师朴舍教授的创作思想趋向于现实主义①,从他那里刘开渠学会了西方传统艺术中人的观察与塑造的写实方法,他认真地研究过人,展现人与社会的现实,表现出对人类、人体的赞美与歌颂;第二个阶段是1933年回国后,他创作了《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5)、《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像》(1939)、《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
纪念碑》(1944)、《抗日英雄李家钰骑马像》(1945)等纪念性雕塑,这些作品塑造的抗战英毕业祝福语八个字
邪不压正的演员
雄形象,在民族、国家危亡之际用于鼓舞士气,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除此以外,还有一类诸
如《母与子浮雕》(1934)、《农工之家》(1945)、《开山筑路》(1948)等以“民众生活”为主题的创王宝强母亲
作,其中贯穿的是关注大众精神与感情的民主思想;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开渠之前的两条创作线索仍然延续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另外,刘开渠的现实主义创作逐渐明确到表现“人民大众”这一对象上来。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文化主题已经悄然在改变,但刘开渠将写实雕塑与人
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思路并没有改变,这一时期他仍然提出过“现实主义或新写实主义是中国美术的出路”的观点。
朱培钧的创作思想来源于其师刘开渠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与实践,早在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时,其创作中便有现实主义思想的苗头。1938年国立杭州艺专迁往湖南阮凌,朱培钧在刘开渠指导下创作了抗战题材大型浮雕《前进》,该作品发表于当年的《大公报》。学生时代发表的文章如1939年发表于《昆明朝报》上的《谈苏联十月革命的美术与中国抗战的美术》一文也可窥见那时雕塑创作为抗战服务的现实主
义创作思想之一斑。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雕塑创作,朱培钧雕塑创作线索可以寻绎出两条:一条是以历史人物为表现主线,侧重于领袖形象与革命历史题材,如《与科学工作
者在一起》(1958)、《施洋烈士像》(1958)、《太平天国女战士雕像》(1961,与陈禾衣合作)、《李明瑞、韦拔等同志百起义的革命先烈纪念碑》(1985,与陈禾衣合作)、《孔子像》(1985)、《王力
像》(1994)等,这些作品具有历史纪念性的功能,有的作品弘扬了现实主义的革命精神;另一条是现实题材,如《牧童》(1941)、《少
女》
图170年代刘开渠与朱培钧在南宁合影
图2刘开渠/开山筑路1948年图3朱培钧/劈山引水1958年
*
80
本土美术研究Arts circle
(1941)、《炉前工》(1972)、《劈山引水》(1958)、《车夫》(1958)、《风镐手》(1957)、《红瑶》(1963)等,这些作品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人,从写生中来,体现了他对人细致观察与写实性的刻画的能力。从其创作实践来看,不管塑造的是领袖、历史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形象的雕塑作品,都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人的塑造、对领袖人物的爱戴、对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赞美是其雕塑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线。
从其创作思想来看,现实主义是刘开渠、朱培钧共有的创作观念,也是20世纪雕塑创作的主要思想。具体到某些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出师承关系,从中可以看到关注现实生活的创作视角、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以及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构造,如刘开渠1948年创作的《开山筑路》(图2)与朱培钧1958年创作的《劈山引水》(图3),两相比较,虽然相隔十年,但创作思路以及塑造形式都有共通之处。
二、城市雕塑实践与思想传承
刘开渠是我国城市雕塑的开拓者。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刘开渠逐渐跳脱雕塑艺术自身而从城市环境、建筑空间以及公共空间艺术的角度来思考与擘画城市雕塑的规划问题。1982年3月,中央批准组成以刘开渠为组长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1982年8月17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会上宣布经中央宣传部批准成立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刘开渠为组长,同时成立了全国城市雕
塑艺术委员会,刘开渠担任主任委员。从1983年至1993年,在刘开渠的领导下,推动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举办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巡回展,开展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他为中国的城市雕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开渠也发表多篇文章以及讲话表达对城市雕塑创作的观点,如《谈谈北京市规划问题》(《光明日报》1981年2月22日)、《城市雕塑也是精神文明的标志》(《文艺研究》1982年04期)、《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开幕词》(《美术》1982年11期)、《城市发展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世界科学》1983年05期)、《努力创作更美的城市雕塑》(全国城市雕塑第二次工作会议讲话)等。他主张
将城市雕塑理解为精神
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强调
雕塑与建筑、道路、广场、
公园等联系在一起整体
规划的重要性,也一再阐
述了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海清的老公
与经典化问题,他认为一
个城市雕塑建设好后,
“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
未来的历史时代留下不
易磨灭的足迹”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
和与城市雕塑创作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启示意
义。
20世纪80年代广西城市雕塑创作与刘开
渠在全国推动的城市雕塑创作直接相关,也正
是在刘开渠的感召与支持下,远在广西的朱培
钧也参与到这场全国性的城市雕塑创作潮流之
中。刘开渠在回复朱培钧的信(图4)中说:“由
于党中央的重视,北京组织了全国城市雕塑规
划组,推动全国的城市雕塑,大部分的省市也组
织了省市城市雕塑规划组,希望广西或南宁市
也能有此组织,以便推动那里的城市雕塑。”
1984年5月5日全国城市雕塑第二次规划会议
在北京召开,朱培钧作为广西代表列席,并参观
了当时举办的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会
后他对这次会议的精神进行了梳理总结,撰写
成《参加全国雕塑规划会议见闻》一文,根据朱
培钧的记录可知,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娱乐中国
全国第一批纪念性塑像139个名人,广西的洪
秀全、柳宗元与韦拔3人入选。朱培钧参与
了《李明瑞、韦拔等同志百起义革命先烈纪
念碑》(图5)的设计,并在1984年建造完成;《太
平天国金田起义洪秀全纪念碑》(图6)是在
1990年建造完成的②。这些城市雕塑大多与他
夫人陈禾衣合作完成的。除了前面提及的两件
重要的城市雕塑外,早在50至70年代他参与创
作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大型塑像《、斯大
林塑像》(1952)、《太平天国女战士雕像》
(1961)③、大型故事雕塑《壮乡怒火》(1971)等。
可以说,朱培钧身处广西城市雕塑创作与建设
之中,他是广西城市雕塑的奠基人。正如刘开
渠所期待的那样,广西在1987年成立城市雕塑
艺术评委会,朱培钧当选为主任。朱培钧为广
西城市雕塑的建设贡献了他个人的力量。
朱培钧也曾直接表达过对城市雕塑创作的
观点:“但是我国城市雕塑建设,必须是具有我
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容与形式统一,有强
烈的民族风格并反映时代精神的雕塑作品。”这
些强调民族风格、时代精神以及艺术性的观点
与其师刘开渠主张雕塑表现民族精神、注重城
市雕塑的艺术性与经典性等观念是一致的,也
践行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三、现代雕塑教育思想的传承
刘开渠和朱培钧都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1933年刘开渠回国后即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
校任教,担任雕塑系教授、系主任。正是在这一
期间,朱培钧受教于刘开渠。1935年朱培钧进
入国立杭州艺专学习,入学之初拟专攻国画;
1937年转雕塑系,师从刘开渠、王子云等先生;
1941年,
朱培钧毕业后留在刘开渠身边担任助图4刘开渠与朱培钧的通信
图5李明瑞、韦拔等同志百起义革命先烈纪念碑1984年图6朱培钧陈禾衣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洪秀全纪念碑1990年
81
2020/06
教。1946年秋,受广西艺专马卫之邀请,他赴桂林艺专任教,参与广西艺专(今广西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创建。1948年2月14日他在《广西日报·艺术》上发表《艺专将设雕塑科之我见》一文,直接表达了开创广西雕塑教育的长远眼光。这一年,当时的广西艺专开办雕塑专业。彼时的广西现代雕塑尚未开拓,正如朱培钧写给夫人陈禾衣的诗《脚印——献给禾衣》中说道:“我们走向低谷,而是为了开拓,共同耕耘从未有人去的不毛之地,那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毫无犹豫地走向那里。”的确,于广西现代雕塑而言,朱培钧和陈禾衣确有开创之功。之后朱培钧几经周转,先后任教于中南美专(1953年全国艺术院系调整,广西艺专和华南文艺学院、中原文艺学院合并,成立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又于1960年在广西艺术学院成立后(1958年广西艺专在南宁成立,1960年更名为广西艺术学院)再次回到广西拓展雕塑艺术事业。
朱培钧雕塑教学贯穿了现实主义写实创作手法,通过采访朱培钧的学生,我们获知他在雕塑教学中特别强调造型基本功训练以及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创作方法,这与他个人的雕塑创作思想是一致的。朱培钧的雕塑教学保留了西方雕塑以人为对象的写实表现传统(图7)。从具体的教学方法来看,他注重人体解剖结构,强调符合比例的人体表现以及皮肤、骨骼、肌肉的协
调处理,在创作课上强调深入生活的艺术创新,坚持雕塑发挥教育意义的现实主义教育理念。这些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与朱培钧在国立杭州艺专所接受的雕塑专业训练是一致的,与刘开渠强调雕塑造型基本功练习的教学方法、思想也是吻合的。
另一方面,重视对传统雕塑精神的梳理并将其贯穿于教学之中也是朱培钧雕塑教学的一个特点。朱培钧重视对传统雕塑艺术的梳理,对古代雕塑家以及雕塑遗存有一定的研究,如发表过《唐代塑圣杨惠之》《桂林西山的一件唐代石雕艺术品》等文章,为他在国立杭州艺专的老师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艺术史》所撰写的序言中也表达了对传统雕塑的理解。在雕塑教
学中,朱培钧特别强调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临摹和民间雕塑课程。1982年,在给王子云《中国
雕塑艺术史》撰写的序言中他谈到现代雕塑在创新的道路上必须接受民族传统。在教学中他也曾提到“因为敢于继承民族雕塑传统的必要,
曾在课程中增设临摹中国古代雕塑和民间雕塑
课,并举办中国雕塑讲座,运用幻灯图片讲解中国古代雕塑的民族传统和造型风格及其创作方法等,同时选出各时代的代表作品的放大照片
长期陈列,以资观摩研究;间或组织外出参观,带领学生去云岗、龙门各地以及广州民间美术陈列馆和佛山祖庙、石湾陶瓷厂等处进行现场教学”。在教学中,朱培钧让学生临摹古代雕塑,或者引入传统陶塑(图8),引导学生注意传统雕塑衣纹、线条、结构的表现方式,这种教学
方式、思路受他在国立杭州艺专的老师——王子云的影响,同样与刘开渠的民族化思想与艺术创作实
践紧密相连。刘开渠的创作在整体上
强调严谨、准确的西方写实造型,也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塑简练的造型特点和线体结合的表现手法。而且“刘开渠在雕塑教学中提出调和中西
雕塑,研究中国雕塑传统,创造时代雕塑艺术,他认为探求雕塑民族化的道路,主要应对民族、民间的传统作品作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理解,从这中间概括出它的特点加以吸收运用”。由此
可见,朱培钧雕塑教学实践与刘开渠教学方法、思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刘开渠、朱培钧在现代雕塑教育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朱培钧也培养了一大批雕塑艺术家,包括傅天仇、卢智权、尹一鹏、甘武炎、蔡修齐、陈本宗、李汉仪、关伟显、林毓豪、林巳生、曹崇恩、梁明诚、司徒杰等。60年代培养的学生且后来一直留在广西艺术学院从事雕塑教学的有朱连城、张鸣、罗启康、黄月新、覃继刚、石向东等人,他们活跃于广西雕塑界,成为广西雕塑创
作的中坚力量。
结语
正因为有刘开渠为现代雕塑的开拓,中国现代雕塑才有所推进;正因为有朱培钧为广西现代雕塑的开拓性努力,才使得广西雕塑有今
天的发展面貌。沿着刘开渠开辟的现代雕塑道路,朱培钧先生承继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在雕塑创作上不断实践,开启了广西现代雕塑的进程,而且他直接参与创作了广西第一批城市雕塑,在彰显广西文化历史的同时,赋予雕塑以都市公共空间的现代意义。艺脉传承,朱培钧的学生如朱连城、张鸣、罗启康、黄月新、覃继刚、石向东等教授也成为今天广西雕塑界的顶梁柱。而且欣喜地看到,广西新一代年青雕塑家正在成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风格更为多元,他们的身上有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创新精神,
他们薪火相传,不断突破地域局限,共同推动广西雕塑的发展。
注释:
*本文为2016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雕塑家体研究》(KY2016YB292)成果之一。
①刘开渠先生称其老师为朴荷特尔
(Antoine Bourdelle ),刘开渠先生有两篇文章介绍他的老师:《朴荷特尔》,《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5号;《朴荷特尔的雕刻教学》,《艺风》(杭州)1934年第2卷第8期。
②1990年朱培钧、陈禾衣创作《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洪秀全纪念碑》,纪念碑雕成之后刘开渠为其
题词“天王洪秀全”。
③朱培钧、陈禾衣1961年为广西博物馆创作《太平天国女战士雕像》
,这一年刘开渠夫妇到广西考察,朱培钧陪同到桂林。参考文献:
[1]刘开渠.中国美术的生路——兼谈陆地的木刻[A].刘开渠美术论文集[C].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
[2]刘开渠.全国城市雕塑规划、
学术会议开幕词[J].美术,1982(11).[3]朱培钧.参加全国雕塑规划会议见闻[A].朱培钧艺文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4]朱培钧.《中国雕塑艺术史》序[A].朱培钧艺文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5]朱培钧.脚印——献给禾衣[A].朱培钧艺文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6]范向前.刘开渠雕塑教育实践与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3).
巩汉林简历[7]朱培钧.《中国雕塑艺术史》序[A].朱培钧艺文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8]徐诚一.中国雕塑教学从刘开渠开始[A].成一集:造型艺术理论与方法研究[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5.
图750年代朱培钧在桂林艺专指导学生做大型雕塑
图81962年朱培钧与学生观摩陶塑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