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伤寒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附伤寒思维)
卡姿兰眼线笔
一、用发汗药汗解
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
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不啜粥的区别,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则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气,故有“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的告嘱。要想祛除邪气,必须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汗出适度,则邪去病解;发汗太过,则损阳伤正,变证丛生。可知,非汗出无以祛表邪,大汗出反而伤正气。此即以发汗药得以汗解的要领。
二、非发汗药汗解
得汗病解,除用诸如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药物以外,用非发汗药亦可使疾病得汗而解。如第23条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即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宣通上焦气分,使上、中、下三
焦之气调达畅通、津液道路畅达,则能布散周身,内而脏腑,外而百骸。胃气调和,则津液化生有源,一身之气谐和,故能化津作汗、带邪外出。此虽不用发汗解表药而起到汗出病解的作用。
除用药物外,针刺发汗腧穴有时亦能达到汗解的目的。
如第216条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刺期门并无发汗作用,然能达到汗解的目的。血汗本同一源,汗为心之液,今热邪入结血室,致血分热盛,血热伤及心气,心气既伤则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故但有热蒸血中营阴致头汗出症,而周身无汗。热伤心气则有谵语,治之必刺肝之募穴,因肝主藏之血,充肤温肉,澹渗皮毛。刺期门则血中之热化汗外出,血室胞中之热邪亦随之外散,则疾病即可痊愈。
三、自汗而解
所谓自汗而解,即指不用药物或其他疗法,机体本身自我修复能力增强,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气血调和,自动出汗后疾病痊愈。其机理仲景称之为“自和”。自汗而解,据其出汗前的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自和汗解:如第49条所云“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是因于表证误下,非但表证不解,又徒伤里气,而致里虚,然里虽虚而表邪尚未内陷,此时不可为解表而再行发汗,须待其里气恢复,而与表平,平则和,表里和则阴津阳气自相和谐,邪无所容,不待发汗而邪随自汗出而愈。
pandakill第三季烦而汗解:如第116条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表证误用火法,邪气不得外散,反而内聚并加剧,邪气闭阻,营血运行不畅,出现腰部以下重而不仁、麻木无知觉的症状。但若病人正气强盛、精气内充,仍有祛邪外散之力,脉浮可证邪仍在表,正气抗邪,正气剧争,故先作烦,待正盛邪却,邪随汗散,一汗而表解病除。
狂而汗解:第192条谓:“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按此证属湿热交盛、郁于肌肉骨节,故见骨节疼、发热等症状。若病人胃气旺盛,化汗有源,胃气有祛阳明水热与汗共并外出之力,湿热随汗外出而痛去。唯其汗出之先,湿热交郁,胃中阳盛,正邪相争,故其人猝然发狂是为汗出先兆,其人濈然汗出是邪气外散征象。
战而汗解:战汗是在出汗之先,有鼓颌寒战的表现,如第94条所说“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患有太阳表证的人,若平素正气较弱,当正邪相争、抗邪外出时,营卫之气一时郁聚不能外达,故有脉伏不见、全身战栗的正邪剧争表现,待正胜邪却,则作汗而解。另外,第101条及第149条亦属战汗病解的例子,但非自己战汗,而是服用小柴胡汤后正气得到扶助,战汗而解。
衄而邪解:对“衄解”一词的注释,柯韵伯称为“红汗”,是指太阳病表寒郁阳太重,邪正相争,阳热不得由汗发越而迫伤血络致衄血后热从血解的现象。由于血汗同源,衄后表解与汗后表解的机制一致,故亦可属于汗解范畴。如宋本第46条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董洁潘粤明儿子
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和第47条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即其例,其中第47条乃自衄而邪解,而第46条则是服麻黄汤后(麻黄汤主之应放在“此当发其汗”之后),轻者烦而汗解,剧者衄解。表寒遏阳的程度较第47条为重。再则第56条曰:“伤寒……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对此条文的认识,《医宗金鉴》注云:
“伤寒,头痛不论表里,若苦痛者,是热剧于营,故必作衄,衄则营热解矣。”衄虽为邪出的一种征象,但如能未衄之时,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汗之则不衄而解矣。则是更佳。即便是衄解,亦衄之不能过甚,正如前贤王宇泰谓:“点滴不成流者为顺,否则临证之时可视其脉证,随证治之。”邪气侵袭肌表,闭束卫表之气不得外散,邪气不散,郁于经中,邪郁求伸,假衄为泻邪出路,衄血出,则邪气随血而散,故后世有“红汗”之称。太阳病衄血,有药后衄血而愈、不药自衄而愈、衄后服药而愈三种不同情况,虽皆属邪自衄泻,但有泻多泻少之不同,故有服药与否的差别。
冒而汗解:头目昏蒙,如冒复蒙蔽谓之冒。如第93条谓:“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太阳表证汗下失序,误伤表里之气,以致表里俱虚,若正气虽虚,尚能聚而抗邪,正气聚而一时不能上奉清窍,头目失养而致昏蒙如冒,待正气胜邪,作汗而解,正复归窍,冒证遂愈,此即为“汗出表和故也”。
空调漏水阳复胜阴而汗解:“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若复紧,为未解。”(第361条)此条在厥阴证治中,脉应为沉细,或迟,或紧,此时“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若脉紧,阴气犹胜,故云未解”。(《注解伤寒论》)“微热”
乃阳复之象,是相对于长期阴证而言,不是“阳盛则热”之热甚,“汗出”乃阳复逼阴邪外出之征。此外,“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第366条)此条乃述戴阳证的阳气虽虚,尚不太甚,“真阳之发者十之三,而潜藏者尚十之七也,藏而能动,必当与阴相争,争而未胜则郁冒,争而即胜则汗出,汗出则内伏之阴从外出,外出之阳从内入,而病乃解矣。(《伤寒贯珠集》)凡此二条,皆说明了阴证阳衰轻证,阳气能回,且能蓄聚抗邪外出而汗出,阴邪随之而散。
附:郑钦安伤寒思维
伤寒溯源解
仲景为医林之祖,着《伤寒》一书,以开渡世津梁,揭出三阳三阴,包含乾坤二气之妙,后贤始有步趋。无奈相沿日久,注家日多,纷纷聚讼,各逞已见,舍本逐末,已至于今,故读《伤寒》书者寡矣。亦并不知“伤寒”何所取义也。取注《伤寒》者,亦只是照原文敷衍几句,并未道及《伤寒》宗旨,与万病不出《伤寒》宗旨,教后人何由得入仲景之门。予特直解之。夫曰伤寒者,邪伤于寒水之经也。太阳为三阳三阴之首,居于寒水这地,其卦为坎。阳为阴根(根原本作“恨”,据文义改。)。坎中一阳,即人身立极真种子,至尊
无二,故称之曰太阳。[眉批]考之即在六合之中。卷之即在坎中一点,以坎中一点示气在血中,皆喻言也。如天之日也,太阳从水中而出,子时一阳发动,真机运行,自下而上,自内而外,散水精之气于周身,无时无刻无息不运行也。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要知气化行于外,从皮肤毛窍而出水气,水即阴,气即阳,外出是气上而水亦上也。气化行于内,从溺管而出水气。内出是水降而气亦降也。外出者,轻清之气,如天之雾露也。内出者,重浊之气,如沟渠之流水也。
太阳之气也无乖,一切外邪无由得入。太阳之气偶衰,无论何节何候中,不正之气干之,一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乃是正气,六气中不正之气,才是客气。六气,每司六十日有零,一年中三百六十日,而一年之事毕,循环之理寓矣。必先从毛窍而入,闭其太阳运行外出之气机,而太阳之经症即作,故曰伤寒。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目原本作“日”,据文义改。),即是伤寒也。太阳为六经之首,初为外邪所侵,邪尚未盛,正未大衰,比际但奶按定太阳经施治,邪可立去,正可立复。
哪个银行的信用卡最好申请
因近来不按经施治,用药不当,邪不即去,正气日衰,邪气日盛,势必渐渐入内,故有传经不传腑,传腑不传经,二阳并病,三阳并病,两感为病,渐入厥阴,邪苟未罢,又复传至太阳。迁延日久,变证百出,邪盛正衰,酿成阴阳脱绝种种危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