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恭勤不倦(____)a.疲倦 b.倦容 c.倦意
(2)以夜继日焉(____)a.继而 b.继续 c.继承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车胤在夏天的晚上是怎样读书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4]你从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车胤。
[5]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A.萤火虫可以照明用,效果好,还特别环保。
B.无论环境多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成就一番事业。
C.只有家贫的孩子,才会努力学习。
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未成,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卒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取之满握   “之”的意思是(_____)(A.代词,指手  B.代词,指果)
(2)母曰“曰”的意思是(_____)(A.说,告诉 B.日子)
(3)汝勿贪多 “汝”的意思是(_____)(A.你 B.女孩)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文中的小孩愚蠢无知,软弱爱哭。
B.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取舍。
C.小孩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
4. 拓展阅读。
故乡的芦苇(节选)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我们被这美妙的乐音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喊着……
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剪下小片片,当做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盒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的帆叶。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各自的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哆!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之花,顺流而去……
[1]请在文中到符合下面结构的词语。
ABB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ABCC式: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哪些欢乐?试着写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甘望星大学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__ (2)弃: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莞搬厂[3]关于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铁棒磨成针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我们不能做这么愚蠢的事
B.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C.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即阮裕,他曾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人们称他为阮光禄。②剡(shàn):地名,在今浙江嵊州。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阮后闻之:___________ 遂焚之: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借者无不皆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欲借而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7. 课外类文阅读。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所(zhuó)之,树创随合。人姓
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é)令伐树。
——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②常斫之
除甲醛排名第一的品牌③学仙有过   ④过故人庄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2]嫦娥为什么变成了“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有一人”指的是________。
[4]短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月桂的神奇?请你用“   ”画出来。
[5]仿照“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介绍一下自己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下一站大明星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盂(______)  沧(______)  孰(______)  汝(______)
[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衡①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注释)①衡: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②逮:到,及。③映:照耀。
[1]借助注释读懂这个成语故事,并写出它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穿壁”的意思是“在墙上穿一个洞”。(______)
(2)第二句中的“其光”,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匡衡家里的烛光”。(______)
(3)第二句中“之”是指“书”。(______)
曲高和寡的意思
[3]这个故事中的匡衡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乐园。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róng  rǒng)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观潮时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儿竞走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鸟嘴。 自:自己称呼自己。 堙:填塞。
[1]解释下列词语
状:_____赤:_____
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