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
1、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锦绣南歌大结局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7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吾尝终日思矣 (《劝学》)    吾恂恂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第三人称代词。应译为“它”“他”不能加“的”
秦王恐破璧。(《》)
③ 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
皆出于此乎?(《师说》)
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勿悲!(《与妻书》)
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3、为  wéi
(1)动词。
① 做
谁为大王此计者?(《鸿门宴》)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② 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成五彩。(《鸿门宴》)
③ 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屯长。(《陈涉世家》)
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④ 是,算是
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鸿门宴》)
若止印二三本,未简易。(《活板》)
⑤ 认为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2)介词。表被动
吾属今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屈原列传》)
何辞?(《鸿门宴》)
读音二 wèi
介词
1给,替
庖丁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2向 对
如姬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3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4、
(1)语气助词
①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赤壁之战》)
②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介词。相当于“于”
① 在
出,跳梁井干之上。(《秋水》)
② 对、对于、给、向、跟
吾尝疑是。(《捕蛇者说》)
③ 比
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④ 此外,还可以作词尾。
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5、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刿曰:“肉食者鄙,示能远谋。”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翁。(《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定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些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6、
(1)连词。
① 表示递进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赤壁之战》)
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② 表并列关系
河水清涟漪。(《伐檀》)
③ 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2)副词
叶璇狗狗事件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 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 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
不出,火尽。(《游褒禅山记》)        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党万人降匈奴。(《汉书•匈奴传》)
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7、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什么树叶像什么的句子其间旦暮闻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如人哉?(《谭嗣同》)                         
陈鲁豫现任丈夫照片②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以待之?(《谭嗣同》)
以战?(《曹刿论战》)
8、若
(1)用作代词。
①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毒之乎?(《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赋……(《捕蛇者说》
②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大使馆领事馆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①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9、所
(1)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寓舍。(《〈指南录〉后序》)
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徼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① 表示原因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
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0、焉
(1)语气助词
①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    (《游褒禅山记》)
②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    (《鱼我所欲也》)
③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
硿硿,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
(2)兼词。于之,于此。
永之人争奔走。      (《捕蛇者说》
(3)代词
① 表他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② 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