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 ⑶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
电视盒子哪个牌子好
⑵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  ⑷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_________)
[2]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名言吗?可以简要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过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填序号。
使弈秋诲二人弈 ( )
A.后悔 B.教导,教诲 C.教训
[2]思援弓缴而射之 ( )
A.引,拉 B.救援 C.帮助
[3]下列各句与“弈秋,通过之善弈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
A.要懂得合作 B.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C.只能听一个人的教导
3. 阅读理解。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礼①,不妄说人②,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③,不好狎。修身践言④,谓之善行。行修⑤言道,礼之质也。
(选自《礼记•曲礼上》)
注释:
①礼:依礼而言
②不妄说人:不可随便地取悦于人
③不侵侮:不得侵犯侮慢他人
④修身践言:涵养自己的德性,实践自己的诺言
⑤行修:行为有修持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不辞费_______
②不逾节______
③不好狎_________
④行修言道____________
忙音[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_________________
②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②耒:即“耒耜(sì)”,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耜用来翻土,耒是耜的把。
佟丽娅老公
[1]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兔走触株——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②而身为宋国笑——古义:(_____)  今义:(_____)
[2]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古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钟子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2)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吾欲辱之,何以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B.齐人因善盗乎?(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C.圣人非所与熙也。(陈述语气,相当于“吧”)
D.寡人反取病焉。(感叹语气,相当于“啦”)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
[2]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3]志在春雨,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4]志在_____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
8. 阅读小古文并按要求完成习题。
刮骨去毒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zú)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注释)矢镞——箭头
[1]选择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填写序号)
尝:①经历 ②曾经 ③辨别滋味   (_______)
贯:①连贯 ②事例 ③贯通   (_______)
[2]羽的左臂阴雨天经常疼痛,是因为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羽”指的是小说《___________》中的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从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前世情人歌词
 
[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________日始出时去________人近
③及________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________也
⑤孰________为汝多知________乎
[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通国:__________  诲:____________  弈: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故事,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学习态度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刘雨欣下巴B.可以用成语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一个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因此学习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C.文中有一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个设问句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1. 古诗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