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S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蝴蝶泉
(明)徐霞客
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焕然。游人俱从此月,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注释:①东向:向东。②漱:用水清洗。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就好像在替树根梳洗一样。③可鉴:可以当镜子照。④方丈:一丈见方,也就是平方丈。⑤沼:水池。⑥须翅栩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⑦焕然:光彩夺目的样子。⑧乃已:才停歇。
徐霞客游记序(节选)
(清)杨名时
霞客之游也,升降于危崖绝壑,搜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学者之于道也,若覃(tán)思鼓勇,亦如霞客之于山水,则亦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
注释:①覃思:深思。②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意思是什么样艰深的学问都能穷究,什么样高远的境界都能达到。届:达到。
[1]将《蝴蝶泉》中写花的句子画上“____”,写蝴蝶的句子画上“﹏﹏”。
[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李湘大肚照
A.“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意思是上面有泉水,从西面冲刷着树干而流出来,清得可以用来照镜子。
B.“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焕然。”意思是又有成千上万的真蝴蝶,触角和脚相连,从树梢倒挂下来,一串的直到泉水的水面上,各种颜光彩过目,很好看。
[3]选段二中体现徐霞客游历时遇到各种常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危险,却不畏艰辛、献身科学、奋勇攀登,把这个句子画上“____”。
[4]读两个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段一蝴蝶泉中没有真蝴蝶。
B.选段二中体现徐霞客坚忍不拔、追根溯源的科学探索精神。
刘嘉玲简介个人简历C.选段二中以徐霞客的探险比喻“学者之于道”,意思是说学者做学问应该像徐霞客探险一样。
2. 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关于环保的建议书
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子以为我不信(__________)
[2]翻译下列的句子。
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外文言文。
司马光传(节选)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好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儿戏于庭,一儿登瓮③,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大指:主要意思;③瓮:陶制的容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是手不释书(______) (2)足跌没水中(____)
[2]本文写了七岁司马光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    (2)_____。
[3]小时候司马光是一个____、____的小孩。
4. 课内阅读。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shǎo  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éi  wèi)鼓琴者。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按原文内容将“   ”补充完整。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伯牙善鼓琴。   善哉乎鼓琴。
B.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志当存高远。
C.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李白的“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如孟浩然的“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结合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①。及②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 巢。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④得而取之矣。
(注)①避患:避免灾祸。②及:等到。③益:更加。④遂:于是,就。
[1]对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它,指小翠鸟)
B.一人虽听之(他,指弈秋的教导)
C.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上的鸿鹄)
防晒霜的用法[2]画线语句的意思是:________,就把巢筑在低一些的地方。
[3]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6. 阅读短文。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未穷青之技 ___________  (2)自谓尽之   ___________
(3)秦青弗止 __________ (4)薛谭乃谢求反 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夫为人子者
夫为人子者①,出②必告③,反④必面⑤。所游必有常⑥,所习必有业⑦,恒言不称老⑧。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⑨。
(选自《礼记•曲礼》)
注释:
①为人子者:作人儿子的人。
②出:出行。
③告:禀告。
④反:返回。
⑤面:见面。
⑥常:固定的(地方)。
⑦业:事业。
⑧不称老:不在自称中带有“老”字。
⑨肩随之:并肩而行,但仍须略微退后。
[1]解释加点字。
①所游必有常  游_____
②恒言不称老  恒_______
③年长以倍则父事之  倍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后面的题目。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请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癝食以数百人等。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金samuel[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__)       好一一听之(__________)
[2]翻译下列的句子。
癝食以数百人等。
肖像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 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中的“长”:____________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中的“以”:____________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中的“然”:____________
(4)“兽见之皆走”中的“走”: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______________             
(2)故遂与之行:_______________             
(3)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             
(4)送孟浩然之广陵:_______________             
(5)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