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 】是读闲书,看到妙处,【 】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恭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了。
(选自毕淑敏《读书使人优美》)
1.请从文中选出两个成语,用楷书准确地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拍案叫绝”一词在语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语段【 】内填上恰当关联词语。
4.下面不能概括文段内容的一句是( )
朴春承认整容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非学无以广才。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句子默写
5.古诗文默写填空。iPhone15将被强制使用USB-C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次北固山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美诗句,把江南浩渺平阔、清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5)《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离婚起诉书范本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连结,紧跟。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C.恐前后受其敌:敌对。 D.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7.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载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故事。
B.“惧”“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害怕和侥幸的心理。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8.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别概括狼的性格特点。由此,你得出怎样的结论?
【材料一】
华为永远都会是“狼文化”。狼嗅觉很灵敏,闻到机会拼命往前冲;狼从来是一去奋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生存很艰难,但狼会不屈不挠、奋不顾身地进攻。
(节选自华为董事长任正非访谈)
【材料二】
格林①把脖子一伸,鼻子一拱,整个狼头埋进了我的腋下腰间,就这样紧贴在我怀里。我
放声大哭,使劲抚摸着狼头,眼泪滚落在格林耳朵上、额头上。格林连忙伸长了脖子下巴上的泪滴,呜呜慰藉地叫着。我知道格林对我有感情,可我万万没想到五个月大的格林竟然还会为病中的我叼来自己存的救命粮。
(节选自李微漪纪实文学《重返狼》)
注:①格林,狼的名字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义鹊
大慈山之阳,有拱木,上有二鹊各巢而生子者。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其一方哺子,若见而怜之,赴而救之,即衔置一处哺之,若其子然。噫!鹊,禽属也,非有人性也,乃能义如此,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9.给选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
B.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
C.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
D.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
10.文题是“义鹊”,短文是如何体现出鹊之“义”的?请结合生活写出你阅读文章的感受。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写透一件事
老舍
1.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
①一个学生不写学生的生活,而在报纸上些婚姻法宣传资料去写,一定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写东西非有生活不可。不管文字多么好,技巧多么高,也写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是工人,就写工人的生活。
②这样,写作范围不就太小了么?只要写得深刻,范围小点没有什么关系。一位伟大的作家的确能够写出许多不同的人物,好多不同的事情,可是咱们现在的目的是先写好一件事,还不能希望马上成为伟大的作家。不怕写的少,就怕写不好。写出十几句话的一首好歌,风行全国,到处起很大的鼓舞作用,功劳也不小呵!去皱纹最好的眼霜
2.抱定一个题目写,不要一会儿一换。
③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有这个困难:很高兴地看中了一件事,打算用它写成一篇小说或戏剧。可是,一动笔,才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其中最常遇见的一个是我们只看见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见它的根儿,所以写了几句就搁下笔,怪扫兴的。我们不应当这么容易动摇,而应当深入地去挖那件事的根儿,养成我们对事事物物要刨根问底的习惯。我们的责任就是遇见事必去刨根问底。假如我们老满足于事情的表面,看见一件热闹的事,不求甚解,动笔就写,写不出就扫兴,一来二去
我们就丢了信心,不想再拿笔了。反之,我们若是抱定刨根问底的态度,我们就会慢慢地体会出来,不管事情多么热闹或多么简单,不过都是表面的现象。赶到咱们挖到事情的根儿上,热闹的事也许原来很简单,简单的事儿也许并不那么简单。事情的根儿就是问题所在。
④到问题,咱们心里可就透亮多了。呵,原来这件热闹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问题很简单哪;原来那件简单的事倒并不应当轻视,问题不小呵。这样,咱们就不再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住,也就容易判断出哪个值得写和哪个值不得写,不再冒冒失失地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笔就写,也就减少了因写不出而扫兴灰心的毛病。
⑤还有,看到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这么一来呀,咱们的文章可就有头有尾,是个整的了。我们看问题,挖问题,而后解决问题,我们就能写出相当好的作品来。不抱住一个问题挖到底,而随便今天试试这个,明天试试那个,必至一无所成。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一个问题怎么来的和怎么解决的,必与别的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同。同一样的问题又因为
人物的性格不同,时间不同,而有特点。我们要细心地看,看问题,看人物,看地点,看时间,把有关的事物都看了,自然会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⑦工人同志们一写到解放后的生活提高,往往就描写家里吃饺子。不错,吃饺子的确是好现象;可是,千篇一律都说包饺子就不新鲜了。难道不许吃炸酱面么?再说,真要是看出问题,不提包饺子也不要紧。要写透一件事必须钻到事情里边去,可千万别不管是写什么问题老先预备下一个套子——老拿包饺子开始!钻到问题里面去就必定有话可说,用不着套套子。
⑧也许有的同志要问:我们能那么细心,钻到问题里面去吗?我说:能!一定!您多半是有点害怕,以为没有现成的套子,就怕写出的东西不像样子。您不必胆小,那些套子不是给您预备的,只要您肯用心,肯下工夫,您会创作!
选自《老舍全集》第16卷《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
神龙天尊11.老舍先生在《怎么写透一件事》中,详细谈了三种方法,请你概括第三种方法。(不超过15个字)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不管文字多么好,技巧多么高,也写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是工人,就写工人的生活。
B.初学写作的人,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住,要判断出哪个值得写和哪个值不得写。
C.初学写作,也可用现成的套子,这样也能写出东西,只要肯用心,肯下工夫,慢慢就会创作!
D.我们看问题,挖问题,而后解决问题,就能写出相当好的作品来。
13.如果你刷看到了这篇文章并想分享给好友,请你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感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不断的家脉
陈忠实
①女儿和女婿在墙壁上贴着几张识字图画,不满三岁的小外孙按图索文,给我表演:白菜、茄子、汽车、火车、解放军、农民……
②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③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④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⑤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一副副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⑥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就来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发布评论